铜仁市志(四)行政建置

发布时间:2012-06-25 00:00:00.0 | 作者:碧江区图书馆 | 阅读次数:5505次

第一编 行政建置

 

    铜仁市老城区南江宗门外大、小两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岩底,见岩足如鼎,得儒教孔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三尊铜像,于是便称此江为“铜江”,称此岩为“铜岩”,元朝廷也“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名为“铜仁长官司”。此后,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铜仁”之名。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铜仁地区的东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即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湘西台地主峰雪峰山之间。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030″至109°2820″,北纬27°2620″至27°5240″。东西跨度最长为63千米,南北跨度最长为48千米,总面积为1513.61平方千米,土地总面积为227. 4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0.86%,占全地区总面积的3.41%。其中山地面积154.2万亩,丘陵面积64.1万亩,河谷、平坝面积9.1万亩。四至极点的四个自然村寨分别是:东为瓦屋侗族乡丁家溪行政村的店线,东经109°27,西为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地慢行政村的竹山、东经108°50,南为鱼塘侗族苗族乡云山行政村的青菜沟,北纬27°26,北为和平土家族侗族乡水源头行政村的滕家沟,北纬27°51′。

   铜仁市东与湖南省的凤凰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接壤,南跟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岑巩县毗邻,西和江口县连界,北同松桃苗族自治县相依。铜仁市与周边邻县(特区)的公路行程分别是:到凤凰63千米,到麻阳97千米,到芷江136千米,到万山 41千米,到玉屏81千米,到岑巩105千米,到江口49千米,到松桃85 千米。同周边重要城市的公路行程分别是:到省会贵阳420千米, 到长沙经常德为582千米、经怀化为640千米,到重庆738千米,到张家界311千米。

  铜仁市是铜仁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铜仁地区行政公署驻铜仁河西办事处。 铜仁市人民政府驻铜仁市市中办事处。1996年全市辖7个民族乡、5个镇、4个办事处,150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1418个村民小组。年末人口总数为303468人。

 

                第一章 沿 革

 

                 第一节  明代以前

 

    远古时期为荆州西部、梁州南面的边地   铜仁市漾头镇的杜家园和岩董两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残片、夹砂红陶和灰陶残片,证明了铜仁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但铜仁古代建置沿革无文字可考。旧志均根据《禹贡》认为铜仁系“梁州之南裔,荆州之西鄙”。

    (春秋)时属楚,为楚国西南境黔中地(  “黔中”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公元前36 1)......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329),使将军庄将兵循上,略巴、蜀、黔中以西.......以兵威家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

    战国时,仍为楚黔中地(),秦曾置黔中郡  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原在边地设的县大。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秦司马错攻楚,拔黔中。楚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收回黔中。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史记.楚世家》),“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旧志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均认为这是黔五郡的设置之始),次年,楚收东地兵十余万, “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黔中郡重新归属楚国。

    秦属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重置黔中郡。

    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铜仁属武陵郡辰阳县,隶属荆州剌史部 公元前206年,秦灭。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县,铜仁地属辰阳县(新莽时曾改武陵郡为建平郡、辰阳县为会亭县,东汉时恢复武陵、辰阳旧称)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郡之上设十三剌史部(因其中十一部沿用《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的州名,习惯上又称“十三州”),武陵郡属荆州剌史部。

    三国时先属蜀,后属吴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武陵、 长沙等四郡皆降刘备,其地为刘备所有。建安二十四年(29),吕蒙夺荆州,武陵郡始为孙权所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引兵伐吴, 派侍中马良“以金锦赐五溪诸蛮夷,授以官爵”,武陵郡又属蜀汉。次年,虢亭兵败,马良死于五溪,武陵郡重新为吴所有。孙吴政权将武陵郡辖县调整成11县,铜仁地仍属辰阳县。

    晋属荆州武陵郡 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五溪蛮夷内附, 属荆州武陵郡。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辰阳县,先隶属荆州,后改属郢州  公元420年,宋王刘裕代晋称帝,其行政区划大体因沿晋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因嫌荆州强大、甲兵尽聚,便分荆州的江夏、竞陵、随、武陵、天门、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共八郡于是年6月置郢州,从此武陵郡隶属郢州。

  南朝萧齐时仍沿袭刘宋郢州武陵郡辰阳县旧制

  南朝萧梁时分属武州南阳郡和新夜郎郡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湘东王萧绎分郢州置武州于武陵郡。析原武陵辰阳县置南阳郡。划出原武陵、东   之间有夜郎流民聚居的地带,置夜郎郡、领夜郎县(郡及县又均称麻阳戍夜郎)

    南朝陈时沿袭萧梁旧制

    隋置静人县,后入辰溪县,隶属辰州沅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废梁南阳郡置寿州(后改充州,大业初废,其地并入辰州,改沅陵郡置辰州,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废梁、陈麻阳戍夜郎郡、县,于其西北部置静人县。隋炀帝大业(605617)初,改辰州为沅陵郡,废静人县,其地并入辰溪县,隶属沅陵郡。

   唐初为辰州地,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隶锦州卢阳郡),先属江南道,后改属黔中道 唐代州、郡承袭隋代。唐初, 改郡为州,复置辰州。铜仁地属辰州。垂拱二年(686), 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辟少数民族地区置锦州,辖四县:卢阳(垂拱二年置, 治卢水口,即今湖南省麻阳县锦和镇八里桥)、招谕(垂拱三年祈麻阳、泸溪县地置,治所在今麻阳县粟坪乡张家坳)、渭阳(垂拱三年析麻阳县置,治所在今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黄丝桥村)、万安(垂拱二年置,治所在原铜仁府城西大江之左)

  长安四年(704),“溪州之洛浦[今湖南保靖县地,唐贞观九年  (635)析大乡置三亭,天授二年(691)改洛浦,治所在今湖南省保靖县大妥乡凤凰山下甘溪村,后复三亭]来属”锦州。从此锦州领五县。

  天宝元年(742),锦州更名卢阳郡,同年,移万安县治于铜仁府西南大江坪,更名“常丰”。

  唐贞观初,因山川形势之便,分天下为十道。天授元年(690) ,遣十道存抚使,道便由地理区划逐渐演变为监察区。是时卢阳郡属江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道中沅江流域以西则又分置黔中道,同时以宁夷(思州)、义泉(夷州)、播川(播州)、涪川(费州)、溱溪(溱州)、卢阳(锦州)、潭阳(叙州)、龙溪(奖州)八郡隶属黔中道。

  乾元元年(758),卢阳郡复名锦州。

  五代十国时,成为当地首领割据之地,并曾先后属楚和南唐  唐末动乱,当地首领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原唐设置的州县自然消失,成为当地首领割据之地,即旧志所称的“没于蛮”。唐天佑四年(907,后梁开平元年),梁王朱全忠逼哀帝李让位,自己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各藩镇虽多用梁年号,但割据如昔,互相攻杀,无人能制,中国从此分裂成五代十国。

    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剌史彭士然领溪州、锦州、奖州少数民族反对南楚政权,攻克辰、澧二州。次年,楚王马希范令指挥使刘、廖匡齐统领衡山兵征讨彭士然,收溪、锦、奖三州。彭士然与楚会盟于溪州会溪坪,立“溪州铜柱”,标明从属于楚。马希范令彭士然仍为溪州剌使,刘为锦州剌使。随后牂牁 张万浚率夷、播等七州降马希范。

  楚保大九年(951), 楚王马希崇恐其马步都指挥使徐威谋反,密遣使向南唐请兵。南唐信州刺使边镐入楚都长沙,乘势灭楚,其地为南唐所有。

    宋属锦州砦,后并入沅州麻阳县,隶属荆尖北路  宋乾德元年(963),宋应武平(湖南常德)节度使周保权之请,派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统军南下,趁势灭南平国,后又擒周保权,平定湖南。三年,诸溪洞蛮酋相继归附。宋因“北有大敌,不遐远略”,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以求相安无事,其控制更为宽松,仅在边区设置了一些称为“砦”的军事行政单位。当时铜仁属锦州砦。

  宋熙宁六年(1073),荆湖北路察访使章平定懿州侗族首领田元猛的反抗斗争后,于次年改懿州为沅州。八年,“并锦州砦人户及废招谕入麻阳,为一县”,属沅州,隶属荆湖北路。

   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宣抚司),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五月, 元世祖诏谕思州安抚使田景贤,使其来附,授思州军民安抚使。至元十八年闰八月,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

  元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可以设官者与其人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古人考证:“铜仁()之置,大约系二十年事”。次年闰五月,省思州宣慰司,改思州隶顺元路宣抚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命思州隶属湖广行省,五月,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

  元末隶属夏思南宣慰司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已酉,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后,红巾军元帅明玉珍在四川称帝,国号夏。当时,思州宣慰司镇远州知州田茂安(三房)不愿受堂侄田仁厚(大房)管辖,将镇远、思南原属二房田茂忠管辖,绝嗣后由田茂安接管)等地献夏明玉珍, 夏授其职为思南宣慰使,并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茂安次子仁美为统兵元帅。从此,思州田氏分裂成思州、思南两部。当时铜仁属思南。

 

                第二节 明清时期

 

    明初隶属湖广行省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年间撤销宣慰司,设置铜仁府,隶属同时设置的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明万历年间,撤销铜仁长官司,改置府辖的铜仁县 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已年六月初二(1365年6月21日), 思南宣慰使田仁智派遣都事杨琛向朱元璋交纳元朝所授予(应为夏明玉珍所授)的宣慰使“告身”(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现在的任命书)以示归附。朱元璋仍以其地置思南宣慰使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

  明洪武四年(1371),思南宣慰司改属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六月十三(1372年7月13日), 明确思南宣慰司水德江等十三长官司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同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

  思州、思南分裂成两个宣慰司后,矛盾尖锐,势同水火,历年仇杀。明永乐九年(1411),思州宣慰使田琛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因争“沙坑”发生战争,朝廷屡禁不止。田琛勾结辰州知府黄禧原思南宣慰司副使,因与田宗鼎结怨多年,朝廷改黄禧任辰州知府连兵攻思南。宗鼎携家眷出走,田琛杀其弟,挖其祖坟并戮其母尸,尽掠人货财物。朝廷据宗鼎投诉,累敕田琛、黄禧赴京自辩,都抗拒不去。于是命令镇远侯顾成领兵五万压境,擒田琛、黄禧“械送京师”。后田宗鼎也因“缢杀亲母”、“绝灭伦理”而伏诛。

  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1413年3月3日),朝廷废除思州、 思南两宣慰司,以两宣慰属原管辖的39个长官司分设思州、思南、铜仁等八府,并设置省级行政机构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总管八府(及贵州宣慰司、安顺、镇宁、永宁三州)

    明永十二年三月初二(1414322),明确原思南宣慰司所辖的铜仁、省溪(司治在今江口县双江镇镇江行政村省溪司 )、提溪(司治在今江口县闵孝镇提溪行政村提溪司)、大万山(司治在今万山特区高楼坪乡郭家行政村万山司)四长官司并鳌寨苏葛棒坑朱砂场局(今万山特区敖寨侗族乡岩屋坪、梅子溪一带)、 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今万山特区万山镇境内),隶属铜仁府管辖。

    明永乐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七(1532年9月1日),设贵州贵宁、思仁等四道按察分司。思仁道驻思南,分巡思南、思州、铜仁、乌罗、石阡等五府。

    明正统三年五月初七(1438年5月30日),革废乌罗府,将其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

    明嘉靖二十三年五月十四(1544年6月3日),都御史万镗镇压腊尔山(在今松桃县与湖南省凤凰县交界的腊尔山区)湘黔苗民的反抗后,“陈善后七事”:“当选参政一个,令各抚苗夷”。次年,“驻扎铜仁分守抚苗贵州布政司参议一员”。

    明万历十五年九月十八(1587年10月19日),因“铜仁苗情难制,故抚之不足而用急于兵,宜改驻兵道整饬之为便。思南土司易驯,故兵无所用而道在于抚”,以分守思仁道移驻思南府,将分巡思仁道移驻铜仁府。

    明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十六(1598年5月15日), 改铜仁长官司为铜仁县。

    清初沿袭明朝的行政建置,仍设铜仁府,隶属贵州省;吴三桂反清后,曾一度为吴周政权占领;嘉庆二年升松桃厅为直隶厅;光绪六年奏请移铜仁县治于大江口 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元年),李自成去世后,其部将袁宗弟、刘体纯鉴于形势危急,主动与南明政权联合,在铜仁一带抗击清军。

   清顺治五年四月(16486), 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疏报:“军至广西全州,何腾蛟等闻凤遁去。贵州铜仁府,广西全州、兴安县、关阳县、苗、瑶共三十一处,洞二百六十处,俱各归顺。”八月,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渐皆收复”前所失之地,铜仁再度成为李自成余部大顺军和张献忠余部大西军同南明政权联合抗清的地方。

    清顺治十四年(1657),大顺军首领孙可望发动内战,从贵州进兵云南攻李定国,因将士不肯用命而全军败没。孙可望东走长沙降清,并将云贵虚实全部告诉清军。次年春,清廷出动15万大军自四川、湖南、广东三路攻贵州,九月,贵州大部分土地隶属清朝。

    清军攻陷铜仁后,仍沿袭明朝的建置旧制,设置铜仁府,仍辖铜仁县及五长官司,隶属贵州省。

    清康熙二年三月二十六日(1663年5月3日),裁驻铜仁的思石兵巡道,将其所辖府,州划归驻思南的思仁分守道“兼理”。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移檄远近,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王”元年。并派部将马宝率兵攻贵州。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叛应,贵州各地官吏或降或逃,铜仁也为吴周政权占领。

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清廷以绥远将军、湖广总督蔡毓荣统领三路兵马进兵云贵。十九年三月,蔡毓荣部夺取铜仁府 城。铜仁复为清廷统治。

   清康熙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681年9月29日), 添设分守贵东道,驻扎平越(今福泉),辖镇远、平越、黎平、都匀、思州、铜仁、思南、石阡等处。

   清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1704年9月4日),添设铜仁府同知一员、巡检一员,“专理苗务”。同知驻正大营,设置正大营厅。从此,铜仁府辖一县一厅五长官司。

    清雍正五年三月二十二(1727年4月13日),铜仁府属平头司、 省溪司吏目加州同知官衔,“重其职守,以便就近弹压”。

    清雍正八年(1730),镇压黔、楚、蜀三省交界处旧称“三不管”地的苗族反抗斗争。十年三月二十一日(1732年4月15日), 移铜仁府正大营理苗同知驻其地(即“长冲”, 今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粑坳行政村老松桃村民组),改名松桃厅。正大营改由巡检驻扎。

    清雍正十二年二月十九日(1734年3月23日), 增设铜仁县丞一员分驻正大营,而将铜仁府原驻正大营的巡检司移驻盘石营今松桃县盘信镇盘信行政村盘信村民组,旧称盘市营),改称盘石巡检司。

    清乾隆七年三月二十八日(1742年5月2日),裁分守贵东道,其所属的铜仁等府改隶古州兵备道。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初一(1770年10月19日),吏部根据贵州巡抚兆麟“思州府地非苗疆,又不繁剧、应裁”的报告,撤销思州府,分其所辖的黄道、施溪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

    次年五月二十九日(7月11日), 清朝廷又根据贵州巡抚李湖的上奏:“臣思黔省僻处边圉,在在俱系土司苗寨,惟籍大员管理,与内地郡守体制迥别;况思州为滇、黔门户,川、楚要津,夙为奸匪出没之区,若以原辖之玉屏,青溪分隶铜仁、镇远二府,鞭长莫及,请仍留思州府就近驻扎,使事权归一”,诏令恢复思州府,黄道、施溪二长官司仍拔回思州府。

    清嘉庆二年十一月初三(1797年2月20日), 清朝廷在镇压了石柳邓等少数民族起义后,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将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两个长官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但平乌吏目仍归铜仁府管辖,即旧志所称的“借地设官”。同时,定新改铜仁县县丞、铜仁府盘石营巡检为苗疆调缺。

    清嘉庆年间,铜仁府辖大万山长官司长官“因缺嗣废革”。其地后建万山乡,属铜仁县。至此,铜仁府只辖一县两长官司。

    清道光年间,古州兵备道加分巡贵东道衔,辖都匀、铜仁等六府及松桃直隶厅。

    清光绪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880年9月30日), 贵州巡抚岑毓英在镇压了梵净山刘满起义后,认为梵净山界于思南、石阡、铜仁、松桃四府、厅边境,“距城 远,岩壑阻深,林木茂密,最易藏奸,一有蠢动,扑灭为难,似非移县治于适中之区,不足以资控制”,而“铜仁县属之大江口,舟楫可通,商贩云集,距府城九十里,距梵净山脚亦九十里。若将铜仁县移驻大江口,即不致顾此失彼”,奏本拟将铜仁县治移驻大江口。十年六月,划清移县治后的府、县新界线,并定于当年九月初一(1884年10月19日)起,府、县按照新拔地方分别经理。另外,将铜仁府派驻省溪的吏目移驻万山乡,仍称省溪吏目,故万山也称“省溪”。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改铜仁府为铜仁县,仍隶属贵州省 1911年11月4日,贵州省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并令原清朝贵州巡抚沈瑜庆通令全省文武官员,宣布正式离职,交政于民。

    民国元年(1912),将铜仁县并入铜仁府。

    民国2(1913), 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府、厅、州一律改县。1126,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移治江口的铜仁县更名为江口县;原铜仁府派驻省溪吏目管辖的万山从府划出增设省溪县。次年三月,又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驻地改为分县,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鉴于府、州、厅及原驻州同、州判、县丞、吏目的地方均改设为县,为了区分各县的等级,又分县大、中、小三等,以后又改称一、二、三等。铜仁县自民国2年起,一直为一等县。

    府撤销后,在省与县之间恢复道的建置,分全省为黔中、黔东、黔西三道。铜仁属黔东道(驻镇远,又称镇远道,辖27)

    民国12(1923),继民国9年废黔中道后又废镇远、贵西二道,全省各县均直属于省。

    民国24(1935),国民党中央势力尾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贵州,乘机解除贵州军阀王家烈执掌的军政大权,改组贵州省政府,并推行早在三年前已颁布而未能在贵州施行的《行政督察专员条例》,于6月分区设置11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当时铜仁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

    民国25(1936),为扩大区域,增加辖县,集中权力,将原设的11个行政督察区缩编为8个。将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改为新的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仍驻铜仁,其辖县由原来的6个县增至13个县。

    民国26(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形势变化,全省再次调整为1个直辖区和5个行政督察区,行政公署驻镇远、辖20个县。时铜仁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30(1941)2月5日,省溪县因地狭民少而撤销,其辖地并入铜仁、玉屏两县。8月,再次划分行政督察区, 第一行政督察区除辖县因撤销省溪、青溪而减至18个外、其余无变动。

    民国32(1943),贵州省政府认为第一行政督察区辖县过多,督察困难,决定增设第六行政督察区。新增设的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拔原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铜仁、松桃、江口、玉屏、思南、沿河、印江、石阡八县和第五行政督察区的德江县,为第六行政督察的辖县。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仍设铜仁县,隶属于铜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7月更名为铜仁区专员公署,19791月改称铜仁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玉屏、江口两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87年撤销铜仁县,建立铜仁市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二十八师解放了铜仁,指定地方上层人士维持社会治安,部队继续向西挺进。11月中旬,中共铜仁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玉屏建立。30日,县委书记张庆钊、县长赵信符率领二野西进支队三大队六中队(又称“婺源中队”)六、七十人,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七军补训一团进入铜仁,正式接管了铜仁县。121,铜仁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4日, 铜仁区专员公署由玉屏迁至铜仁。

  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撤销玉屏、江口等27县,其中江口、玉屏两县并入铜仁县史称“三县合一”。

  1961年8月18日,恢复玉屏、江口县,三县按原境域分开。

  1967年2月7日,铜仁城区31个造反派组织联合夺了铜仁地委、专署、铜仁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权(又称“二.七”夺权)

  2月8日,建立“毛泽东思想铜仁县革命造反委员会”。914, 再更名为“贵州省铜仁县革命委员会”。

  1967年3月23日,从卜口公社造反组织夺了公社党委、 公社管委会的权开始,至次年51日下溪公社被夺权止,全县5131个公社全部被夺权,并先后建立了各区革委、各公社革委、取代了各区党委、各区公所、各公社党委、各公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19791月各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区公所;19813月全县29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选举产生了各公社管理委员会;月,撤销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恢复城关镇人民政府;9月, 撤销铜仁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了铜仁县人民政府。

  1987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铜仁县,建立铜仁市(县级)

附录:

     铜仁建置上几个有影响的分歧之考证

              刘新华

  在编写《铜仁市志.行政建置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关铜仁建置的资料存在较大的分歧,经考证,竟然发现不少定论疑窦颇多。现先其中几个影响较大的且很具权威性的分歧进行考证,以还历史本来面目,避免以讹传讹。

  一、误把唐朝设在铜仁的万安(后改常丰)县当成卢阳郡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领卢阳、招谕、渭阳、万安四县。长安四年(704), 将溪州的洛浦县划入锦州。天宝元年(742),锦州改名为卢阳郡。同年, 万安县更名为常丰县。人们对这些史实教无异议,但卢阳郡及其所领的五个县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却存在很多分歧。

  众多的资料沉淀成一个很有影响的误区: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郡。

  铜仁江宗门外的铜江岸边的川主宫大门前至今还留存一幅石刻对联:“威灵移镇卢阳庙貌重新山河直邻泽国 功绩显从西蜀神光两照他乡仍是故乡。”此联的意思很明确地说明重建于此的川主宫,是善于治水的蜀郡守李冰的“威灵移镇卢阳”,保佑铜仁免遭水患的。

    清乾嘉年间铜仁府诗人徐徐如澍之子)在其《铜仁赋》开篇中明白无误地点明铜仁是唐代卢阳郡的旧址:“溯铜仁改司为府,在明朝永乐之初年;考唐代设郡置官,系锦州卢阳之旧址。”

    清乾隆年间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的翰林院编修徐如澍在道光四年编纂的《铜仁府志》中十分肯定地记载:“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及开山洞置锦州卢阳郡,即今铜仁。”

    光绪十六年(1809),铜仁贡生喻勋等人在纂修《铜仁府志》时,虽曾根据《宋史.地理志》指出:“卢阳,今芷江。 ”但这个卢阳─我们姑且叫它宋卢阳─是北宋熙宁七年(1074)荆湖北路察访使章 在派左侍禁李资去招抚懿州田元猛时,李资因奸侗妇,被侗民所杀后,攻破懿州以潭阳县地设置的卢阳县。喻勋等人似乎也明白宋卢阳不等于唐卢阳,故在沿革中对卢阳郡所增辖的一县,仍俨然以铜仁即卢阳郡的语气记载:“长安四年,以溪州之洛浦来属。”

    抗战时期创建于铜仁的国立三中,其校长周邦道所创作的校歌:“‘江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阳带砺雄。”半个世纪来,国立三中的数千学子将这首以铜仁为卢阳的校歌带到了祖国各地。

    1979年版《辞海》对“卢阳”一词只作唯一的注释:“卢阳 贵州铜仁府的别称,因唐时曾置卢阳郡而得名。”1989年版的《辞海》说得更具体:“卢阳 贵州铜仁府、铜仁县的别称”。1999年版的《辞海》仍重复了上述观点。

    从历史遗迹到如今纷纷开业的“卢阳酒家”、“卢阳书苑”,从古代诗文到如今的《卢阳诗词》,从地方旧志到国家级的工具书,大量的资料和各界人士都把铜仁当成唐代的卢阳。

    可信的资料证明,铜仁当时设置的县是万安。铜仁如是卢阳郡,附郭的首县为什么又叫万安?因为一般附郭于府、郡的首县,大多与府、郡同名(锦州与卢阳县同一治所应在长安四年)。当然亦有例外,如明万历三十三年思南府设置的附郭的首县,是以洪安、化济两个长官司的名称合成安化县的。但万安县附郭卢阳郡,卢阳县又设在何地?

    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分县略叙其沿革、山川、城邑,称卢阳在卢水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载录者......惟此书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而且距卢阳之设仅120来年,其郡虽于乾元元年(758),复名锦州,但所辖五县当时仍然存在,中山大学梁方仲教授编纂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中的《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也记载元和时锦州领有五个县,“时近则迹真”,故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近代复旦大学史地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臧励和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卢阳郡、县的考证,都基本与《元和郡县图志》相符。所以,唐代的卢阳不在铜仁。卢阳郡、县治所都在湖南省麻阳县锦河镇八里桥,古称卢水口。因治所在卢水(古代俗称犀迷溪, 今名铜信溪)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名卢阳。

    二、误把唐代设在铜仁的万安(后改常丰)县当成谓阳县

    明万历《铜仁府志.建置》记载:“武后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阳县地置锦州卢阳郡,始于此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元年,更名常丰。”这本来是已成定论的史实。《辞海》也明明白白地记载:“铜仁....唐置万安县,后改常丰县。”

    但是,王燕玉先生编著的《贵州史专题考》却对卢阳郡所辖的几个县提出不同的观点:“常丰县为今松桃,洛浦县在今铜仁东北部,渭阳县为今万山。”周春元等先生编著的《贵州古代史》不仅一字不易地肯定上述观点,而且还在其书中的《唐代在今贵州州县定点图》上,在现在铜仁的治所位置上标明“渭阳”二字。《贵州省志地理志》在《建置沿革》篇中也落笔:“常丰县治今松桃,洛浦县治今铜仁、麻阳之间,渭阳治今铜仁,其余二县治所在湖南而与贵州接壤。”

    受“渭阳县为今万山”的影响,万山在1991年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国市县大辞典》“万山特区”中称万山“唐属黔中道锦州卢阳郡渭阳县”。后来发觉此说不妥,在《万山特区志》中便谨慎地改为:“唐属锦州”。

    松桃县虽有“常丰县治今松桃”,甚至在《贵州史专题考》中有更明确的松桃县“唐置万安县、常丰县”,“唐武后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元年改常丰县,即今县地”的说法,但松桃仍不敢以此为据,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志》中小心地用了一个模糊概念:“肃宗乾元元年,卢阳复名锦州,领洛浦、渭阳,卢阳、招谕、常丰县,今松桃地属常丰县。”

    因此,要推翻历代《铜仁府志》关于铜仁在唐代曾设置万安县、常丰县的记载,而认定是设置的渭阳县,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唐代卢阳郡所辖的五县卢阳县不必细说,据笔者考证,招谕县治所在今湖南省麻阳县粟坪乡张家坳,洛浦县“县治设今(湖南保靖县)大妥乡凤凰山下甘溪村,先属溪州,后属锦州”。因《唐代在今贵州州县定点图》已将这三县标在今贵州省境外,无需细论。最需要弄清的是渭阳县的情况。

    关于渭阳县,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认为在今湖南省凤凰县西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今铜仁东北、凤凰西南之间。清嘉庆《一统志》记载:“唐置渭阳县,县治在今治(凤凰厅治所,即今凤凰县域沱江镇)西南。”《湖南省志.地理志》称“此地现名黄丝桥。”由此可见,渭阳县治在今铜仁市东北、凤凰县西南的凤凰县阿拉镇黄丝桥村。

    而铜仁在唐代的建置,历代《铜仁府志》都记载为万安县,常丰县。明万历《铜仁府志古迹》中记载得更具体:“万安县治在郡城西大江之左”,“常丰县治在郡西南大江坪,天宝元年移万安县治于此,更名常丰。”之后,道光、光绪年间修纂的《铜仁府志》都作过类似的记载。

    综上所述,铜仁在唐代设置的县应是万安(后改常丰)县,而不是渭阳县。

    三、铜仁府所辖一厅的设置时间上的分歧

    关于铜仁府所辖一厅的设置时间,有多种说法:《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称:雍正八年(1730)三月,正大营理苗同知移驻长冲(老松桃)置松桃厅;《贵州省志.地理志》称:雍正十年三月二十一日(1732.4.15),兵部议复升任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疏言,于是...... 又令将铜仁府原驻正大营同知改驻松桃,置松桃厅;笔者又从多处见到有康熙四十三年设置正大营厅的说法,虽然都是现代人的说法,难以见到第一手资料。但经考证,发现设置正大营厅绝非空穴来风。

    厅是清代地方行政单位。清代知府佐贰官同知、通判,多派出分防,专管某一地方,其办事处所称“厅”,以后逐渐成为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即同知或通判。

    道光《铜仁府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十月,铜仁,镇 ( 即凤凰)红苗乱,提督李芳述讨平之。”凤凰方面, 则由礼部尚书席尔达带领驻防荆州满兵及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及永顺、保靖两地土兵于农历十月到达凤凰“晓谕群苗”。并于十二月十日兵分四路进剿,征服301寨,惨杀苗民4000余人(《凤凰县志》)

镇压了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后,清朝廷于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1704年9月4日),同意兵部议复云南贵州总督巴锡的疏言,铜仁府“再添设同知一员、巡检一员专理苗务”。铜仁复设的加理苗衔的同知唐之夔于当年到任,“分驻正大营”。凤凰方面,于康熙四十三年任命马怀章为凤凰营通判,建通判署于凤凰营(今落潮井, 此地有一高山形如凤凰,称凤凰山)。附带说明一下, 目前凤凰建厅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根据曾任凤凰营通判的乾州厅同知潘曙同在任凤凰营通判杨胜芳为主在乾隆二十三年编纂的第一部《凤凰厅志》的记载:“厅设于康熙三十九年,前无所沿,今亦未改。”二是根据乾隆三十年板的《辰州府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巡抚赵申乔进奏、移辰沅靖道于五寨司城(今凤凰县城沱江镇),增设乾州、凤凰二厅。”三是同上志又载称:“康熙四十六年裁土司,四十八年通判移驻五寨司城,曰凤凰厅,隶辰州府。”《凤凰县志》采用第一说。但笔者认为,既然“四十三年设置通判”,那么以前没有派出流官专管,就不存在有无厅的问题,此其一。《辰州府志》成书在《凤凰厅志》后七年,应该是在《厅志》的基础上经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此其二。至于第三说,笔者认为其记述的重点是在“四十八年通判移驻五寨司城”,故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应予肯定。

   《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称:同知、通判如派出专管地方的,“则为厅的长官”。因此,当康熙四十二年镇压了湘黔边境的苗民反抗斗争后,次年均在两地添设了知府的佐贰官专管其地,其办事处所就成了“厅”。所以,笔者认为辖厅的时间应为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初六(170494),即兵部议复复设铜仁府同知,加理苗衔,分驻正大营之日起。到了雍正十年三月“移正大营同知驻扎松桃”后,只不过将“正大营厅”改名为“松桃厅”。至于是雍正八年(《松桃苗族自治县志》)、雍正九年(光绪《铜仁府志》)还是雍正十年正大营厅同知移驻松桃,笔者赞同《贵州省志.地理志》的观点,采用了《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定为雍正十年。

 

               第二章 境域变迁

               

               第一节  明  代

   

    铜仁境域明代以前无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废除思南宣慰司设置铜仁府。永乐十二年三月初二(1413年3月22日), 将原思南宣慰司所辖的十七长官司中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四长官司及敖寨苏葛棒坑朱砂场局、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明确划属铜仁府管辖。

    明宣德元年正月二十三(1426年3月2日),明朝廷根据大万山长官司长官杨光庆“本场局旧系本司管辖,乞仍旧,以便夷民”的要求,将铜仁府管辖的大崖土黄坑水银朱砂场局改归大万山长官司管辖。

    明宣德五年(1430),乌罗府答意、治古二长官司长官石各野等与子坪长官司长官吴毕郎等举兵反抗,招抚不从。前后历时8年, “官军剿捕,残民无几”。明正统三年五月初七(1438年5月30日), 朝廷将答意、治古二长官司永行革除。乌罗只剩三长官司,不足以立府,于是将乌罗府革废,把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把朗溪长官司划属思南府。

    明万历二十六年(1589)废除铜仁长官司,改设铜仁县。至此,铜仁府基本定型为辖一县五长官司。

    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的铜仁疆域情况如下:

    铜仁府领一县五长官司,疆域东西长270里,南北宽330里。东抵思州府施溪长官司界40里,东南抵湖广沅州界80里,南抵思州府黄道长官司界60里,西南抵思南府印江长官司界180里, 西抵四川酉阳宣慰司界120里,西北抵思南府朗溪长官司界140里,北抵湖广永顺宣慰司200里,东北抵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司五寨长官司界50里。

    铜仁县疆域东西长150里,南北宽100里。东抵省溪司界20里,南抵省溪司瓮帕洞界20里,西南抵省溪司治90里,西抵平头司江口洞60里,北抵湖广五寨长官司40里。

    省溪长官司疆域东西长80里,南北宽100里。 东抵思州府黄道长官司界40里,南抵思州府都素蛮长官司界30里,西抵提溪司界30里,北抵平头司界30里。

    提溪长官司疆域因原书缺页失考。

    大万山长官司疆域东西长20里,南北宽50里。东抵思州府黄道司界3里,南抵思州府黄道司界4里,西抵省溪司界4里,北抵铜仁县界40里。

    乌罗长官司疆域东西长100里,南北宽220里。东抵四川平茶洞长官司界70里,南抵思南府朗溪司界17里,西抵思南府朗溪司界45里,北抵思南府沿河佑溪长官司230里。

    平头著可长官司疆域东西长80里,南北宽160里。东抵湖广保靖州军民宣慰司子坪长官司界50里,南抵铜仁县界60里,西抵乌罗司界20里,北抵四川酉阳宣慰司邑梅长官司界120里。

 

             第二节  清  代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铜仁府仍领一县五长官司。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添设铜仁府同知一员,驻正大营,置正大营厅。清雍正十年,铜仁府原驻正大营同知改驻松桃,改称松桃厅,仍属铜仁府管辖。

    清乾隆三十五年九月初一(1770年10月19日),撤销思州府,分其所辖的玉屏县及黄道、施溪二长官司划属铜仁府。次年五月二十九日(1771年7月11日),诏令恢复思州府, 玉屏县及二长官司仍拔回思州府。

    清嘉庆二年十一月初三(1797年2月20日), 清朝廷在镇压了石柳邓等少数民族起义后,升松桃厅为直属贵州省管辖的直隶厅。并将铜仁府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二官司划属松桃直隶厅管辖。

    清光绪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880年9月30日), 贵州巡抚岑毓英奏请清廷移铜仁县治所于大江口,“以资控制”梵净山区。清光绪十年六月,经有关部门及铜仁府知府王宪曾、铜仁县知县王佩行按照府县地图,分段勘明,将离新县治近的原府所辖的司前、寨杉、提前、提和、提土等上五洞及桃映、瓮答两乡坝盘、木抱、扣答三乡上股拨归移治后的铜仁县管辖。铜仁府除辖原属府辖的瓮帕、六家、敖寨后改乡)下三洞及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外,另将原铜仁县所辖的距府近的龙鱼、管寨、坡头、万山、长坪、平茶六乡及坝盘、扣答、木抱三乡下股拨归铜仁府管辖,并定于光绪十年九初一日起,府、县按照新拨地方分别经理。

    清光绪十六年(1890)《铜仁府志》记载的铜仁疆域情况如下:

   铜仁府疆域 东至思州府马脚岩界20里,西至铜仁县属坝盘乡界70里,南至玉屏县烂板桥界50里,北至松桃厅沙坪界30里,东南至思州府高楼坪界80里,西南至铜仁县属提和洞界70里,东北至湖南凤凰厅亭子关界40里,西北至铜仁县属桃映乡界45里。

    原铜仁县疆域在道光《铜仁府志》中记载为:东至思州府界20里,西至本府属省溪司界70里,南至思州府界70里,北至平头司界30里,东南至省溪司界20里,西南至省溪界100里,东北至湖南辰州五寨司界40里,西北至思南府安化县界70里。

    新铜仁县(江口)疆域在光绪《铜仁府志》中的记载为:东至府属坝盘乡界20里,西至印江县缠溪界130里,南至青溪县余家坪界70里,北至松桃厅姚家坪界40里,东南至府属木抱乡界20里, 西南至镇远、印江两属界70里,东北至府属溪口场界50里,西北至思南府绵絮岭界160里。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将铜仁县并入铜仁府。

    民国2年,北洋政府规定:府、厅、州一律改县。223内务部核准贵州民政长呈请的改制方案,从9月开始实施, 年底大体完成。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府属的铜仁县从府划出,更名江口县;原铜仁府派驻吏目管辖的省溪(万山)从府划出万山、敖寨、瓮慢、瓮背等处,增设省溪县,并从思州府(今岑巩)划出施溪长官司全部及黄道溪长官司一部(即架枧、瓮袍、田冲、陈家庄、烂泥坳、沙子坳、罗扣、 李家坪、渡口、亚鱼场、郭家湾、黄水屯、野牛山、鸡公田、梓木坪、铺前、大客寨、原木山、黄道司、黄莲溪、朱公田、下溪、瓦寨、牛皮黄、路腊、两坡、秧田坡、红糖坡、落水龙、田婆婆、东屏山、凉风坳、蕨坡、施溪司、九乡坑、大硐喇、云场坪、芦竹坪、共水洞、枫木坪、半坡田、骂龙溪、铜鼓滩、马脚岩等44归新设置的省溪县管辖。

    民国3年(19143月,将尚未设立县治的县丞、吏目、巡检驻地改为分县,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

    民国26(1937)6月,将铜仁县辖的蒋家湾、长坪、金家沟、 盐井河与江口县辖的大坪芒、冲蓬溪、十二湾今坝黄镇长坪行政村大坪芒村民组、新寨行政村冲蓬溪村民组、半溪行政村十二湾村民组)互换。

    民国30(1941)2月,省溪县因地狭民少经内务部批准撤销。214,铜仁、玉屏、省溪三县长在省溪县城共商划拨,商定自板山以南经龙洞沿清水江转西南再经小东坡、羊冲直抵黄道司桥头坡止,在此界线以东划属铜仁,以西拨归玉屏。即原省溪县的直属联保驻敖寨)所辖的1(新寨湾)2(金家场)3(金家场)4(石头寨)5(岩屋坪)6(瓮背)7(瓮慢);第二区第四联保的第4鱿鱼铺);第三区所辖的3个联保全部即第一联保所辖的1保(漾头司)、2保(桂同溪)、3保(羊塘)、4保(苗江溪);第二联保所辖的1(吴喇田)2(张家湾)3(司前)4(岩江)5(腊洞);第三联保所辖的1(马脚岩)2(吴家湾)3(茅坡)4(大硐喇)5(落水龙)6(老屋场)划属铜仁县。

    同年,在全省范围内调整各县疆界,对铜仁、玉屏、松桃等48县的插花地进行调整。原光绪《铜仁府志》所载的铜仁与松桃、石阡、镇远、思南、印江、玉屏、青溪(是年撤青溪县, 其辖地并入镇远、天柱二县)等县所有插入飞出之地一律进行了调整; 同时还将铜仁在羊寨地慢处的原属铜仁隔河的上姚同岑巩县的水塘坡今大坪乡地慢行政村水塘坡村组)对调。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2月,在原境域的基础上,组建了铜仁县人民政府。

    19525月,铜仁县羊寨乡所辖的清水塘、凯文、洞上、黄家、甘塘、淌湾、水塘、四保及其张家湾、茅坪的金、姚姓住地拨入江口县铁厂乡。

    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批复,将铜仁县所属的牛郎区的牛郎乡、岩拉寨乡、中寨乡、木寨乡(铜仁县同月将其并为牛郎乡、 中寨民族乡和部分并入大鹏溪乡)、天星云乡、五家普乡、沙坝乡(同月并入界牌民族乡、沙坝乡)和川硐区所辖的大兴乡、婆洞乡(同月大兴改为大兴民族乡、婆洞并入银岩民族乡)划入新改设的松桃苗族自治县, 同年12月正式将上述九乡划出。

    1958年12月29日,国务院撤销玉屏、江口两县、将其并入铜仁县。

    1961年8月18日,国务院恢复玉屏、江口二县建制, 两县按原境域从铜仁县划出。

    1966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万山区, 设立万立特区。将原万山区的下溪、长坳两个公社划属铜仁县,将铜仁县的敖寨公社划属万山特区。

    1968年9月24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撤销万山特区。 原划属特区的敖寨公社仍归还铜仁,原划属铜仁的下溪、长坳两个公社仍归还玉屏县。万山改建万山镇,直属地区管辖。

    1970年5月26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恢复万山特区。铜仁县 1966年划给特区的敖寨公社仍划属万山特区,铜仁县的瓮背公社在国务院未批复前暂由特区代管。197088,国务院批准,除原划出的敖寨外,“铜仁县瓮背公社划归万山特区管辖”。

  附: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铜仁府与周边府、县相互插花地

  按:铜仁地段多属绮交牙错,有越界数十里而其地仍为府、县属者,有距城五、六里而其地即为外县属者。详之图说,览者辩焉。

  铜仁地插入松桃界内者七:曰凯文、曰八坪、曰明月池、曰顺水坝、曰三脚岩、曰鹅颈坳。广半里,袤五十里,距铜仁府治二百里。

  铜仁地插入石阡、镇远、思南、印江界内者四:曰白岩沟、曰分水岭、曰太平寨、曰狮子头。广袤四十五里,距铜仁府治二百一十里。

    铜仁地插入思州、玉屏界内者二:曰骡马陇、曰它田湾。广袤约十余里,距铜仁府治八十里。

  青溪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八十二:曰熊家屯、曰楚溪屯、曰龙门坳、曰平河屯、曰牙溪屯、曰龙塘、曰黄溪屯、曰余溪屯、曰旗楼屯、曰张海屯、曰李溪屯、曰黑岩场、曰三岔河、曰木架坡、曰小竹山、曰肥田、曰漏溪屯、曰詹家溪、曰张家坡、曰太平芒、曰平奔屯、曰冲孟溪、曰十二湾、曰胡家屯、曰张家屯、曰玉溪屯、曰纳黄屯、曰孟溪屯、曰挂扣场、曰凯鹅屯、曰龙塘嘴、曰界牌、曰半溪、曰王家山、曰王家店、曰何家堡、曰平南田、曰黄土、曰沙家屯、曰正寨屯、曰周家屯、曰林家屯、曰明星铺、曰高枧、曰老寨、曰军屯、曰军地、曰白杨坳、曰苗汉溪、曰余家坪、曰龙灶、曰老屯、曰黑箐、曰何家坝、曰七里冲、曰响水洞、曰柑子湾、曰大溪、曰小溪、曰刘家溪、曰绞黄屯、曰万家屯、曰胡家屯、曰张家屯、曰边江屯、曰阴溪桥、曰火哨桥、曰三十闹、曰练寨、曰梨子园、曰黄屯溪、曰过江屯、曰徐满屯、曰王家堡、曰岳家寨、曰茶寨坝、曰茶寨、曰蔡家坝、曰方家坝、曰军坝、曰军屯、曰军地山、曰老屋基。

  镇远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十六:曰桃树坪、曰雷家山、曰何家山、曰曾家堡、曰天堂坳、曰龙眉、曰山下屯、曰罗家屯、曰张家寨、曰子母坪、曰黄家屯、曰唐家山、曰狗脚屯、曰白果树、曰粟园坡、曰公鹅屯。

  思南地插入铜仁界内者五:曰金盏坪、曰陈家厂、曰白沙溪、曰黄柏沟、曰凉风坳。

  印江地插入铜仁界内者二:曰龙口、曰段家寨。

  松桃地插入铜仁界内者四:曰平贵、曰寨抱、曰勒索、曰后溪。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明清时期

 

    铜仁的基层区划在明代以前失考。

  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天下编户役黄册,以邻近的110户为1里,从中推举丁粮多的10户充当里长,剩下的100 户编为10甲,每甲的10户轮流充当甲首。每年由里长1人率领10甲甲首应役,称为“当年”。10年轮流一遍,称为“排年”。在城内的区划则称为“坊”。明代虽推行里甲制,但它主要是为征赋派役以后官府聚敛繁苛、里甲还要供应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用)而设, 所以田园的荒芜,人口的变化往往引起里甲的变化;而明清时期的铜仁府是少数民族的聚居是,其所辖的各个长官司的赋役又不很严格如清代“提溪司原额人丁俱系硐蛮,原未审丁征银”), 所以当时铜仁也不是严格地实施里甲制度。

  铜仁府在明永乐十二年(1414)下辖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四长官司,明正统三年(1438)增辖乌罗(分为乌罗正司和麻兔副司)、平头著可二长官司。长官司下辖的基层单位,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九年(1581)奉例清丈田亩的单位(明万历六年,明神宗采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普遍清丈全国土地面积,“限三年竣事”)。

  铜仁长官司的基层丈田单位为乡,计有平茶、长坪、坝盘、扣答、木抱、桃映、瓮答、客寨、龙鱼、坡头10乡。城内的坊因无田,未记载。

  其余5长官司的基层丈田单位为洞,或为寨,这里对乌罗、平头著可两长官司的一些以洞、寨为丈田单位的地方,补充了清嘉庆年间的基层区划作参考。

  省溪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司前洞、瓮帕洞、宙逻洞、龙洞、嫩洞、敖寨洞、六家洞等7洞。

  提溪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司前洞、凯土洞、苗根洞3洞。

  万山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仍以司为单位。

  乌罗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石梁洞(清为石梁里)、上牌清为司上牌里)、下牌(清为司下牌里)、毛牌(清为毛牌里)、孟溪上洞(清为贯平上里)、孟溪下洞(清为贯平下里)、乌溪洞(清为乌溪里)、 乜江洞(清为乜江里)、小溪寨、厚木耳寨、上娄目、下娄目,申溪、麻兔清为麻兔里)、岩窠坝(清为岩窠里)、寨榜(清为寨榜里)、凯牌洞(清为凯牌里)、六曲寨(清为六曲里)、督桃(清为督桃里)、宽平寨(清为宽坪里)、大保寨(清为大堡里)、卜居坪(清为卜居里)22洞、寨。

  坪头著可长官司的丈田单位为:瓮蓬洞(清为瓮上里、瓮下里)、寨娄洞(清为寨楼里)、平会洞(清为平会里)、苗佃洞(清为苗佃里)、瓮必洞(清为瓮必里)、寨榜洞(清为寨榜里)、平贵洞(清为平贵里)、江口洞(清为江口里)、落猛洞(清为落满里)、平土洞、坝带洞、大侨洞、思贤洞、上寨洞等14洞。

  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铜仁府属六县、司的基层区划为:

  铜仁县:原编户十里,因开金沙水银等坑、厂,工费浩繁,民逃过半,明永乐十六年(1418),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奏革四里,并为六里”;明景泰元年(1450),洪江苗族起义,“死里民百八十九户”,李仪再奏革四里,并为二里。铜仁县城内有兴文坊、振武坊、保厘坊、咸宁坊、永清坊等5个坊,城外仍辖平茶等10个乡。

  省溪长官司编户二里,分为四个半里:上里、下里、敖寨里、宙罗里。

  提溪长官司编户一里,分为三里:司前里、苗根里、凯土里。

  大万山长官司无里分。

  乌罗长官司编户二里:寨乜里、麻兔里。

  平头长官司编户一里半:上里一里、下里半里。

  清初,沿袭明代建置,铜仁府辖一县五长官司,县、司下辖基层行政区划亦沿袭明代。

  清嘉庆二年(1797),铜仁府所辖的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拨归松桃直隶厅。

  清嘉庆年间,铜仁府辖大万山长官司“因缺嗣废革”后,万山成为一个乡,划属铜仁县。

  至此,铜仁府只辖铜仁县、省溪、提溪二长官司及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等,其中:

  铜仁县辖坡头、龙鱼、客寨、长坪、平茶、木抱、万山、扣答、坝盘、桃映、瓮答11个乡。

  省溪长官司辖宙罗洞(今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一带)、司前洞(今江口县双江镇一带)、敖寨洞今万山特区敖寨侗族乡及铜仁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的一部分)、瓮帕洞(今铜仁市茶店、鱼塘、大坪等民族侗族土家族乡的一部分)、六家洞 (今铜仁市谢桥办事处寨桂石竹一带)5洞。

  提溪长官司下辖提前洞(今江口县闵孝镇)、提和洞今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提土洞(今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内)3洞。

  清光绪十年九月初一,移治江口的铜仁县新辖基层单位为:司前洞、寨杉洞(即宙罗、此处改以江名洞为以寨名洞、 即今太平乡马马行政村的寨沙村民组)、提前洞、提和洞、 提土洞等上五洞及原铜仁县辖的桃映乡、瓮答乡以及坝盘、木抱、扣答3乡上股。

  铜仁府直辖原铜仁县辖的龙鱼、客寨、坡头、万山、长坪、坪茶6乡及坝盘、扣答、木抱3乡下股,以及瓮帕、六家、敖寨(后改为乡)3洞和坡东、坡西,坝得、正大营等。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1912),移治江口的铜仁县并入铜仁府。2年, 铜仁府改为铜仁县,原铜仁县从府划出改称江口县,原由省溪吏目管理的万山从府划出成立省溪县。3年, 原铜仁府辖的正大营成立正大营分县,属松桃县。

  民国19(1930)9月,成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计划用10 个月的时间调整行政区划,到民国213月大体告一段落。县以下划分区、乡、镇的原则是:除特殊情况外,每县至少设立4个区,一般不超过10个区;每区由1050乡、镇组成;百户以上的村庄设乡,其不满百户的联合各村编为1乡;百户以上的街市地方设镇、 不满百户的街市仍为乡;乡、镇一律不超过千户。乡、镇以下设闾、闾以下设邻,5户为邻、5邻为闾。城市规定划分为区、坊、闾、邻四级,5户为邻、5邻为闾、25闾为坊、数坊为区。区、乡、镇各设区公所、 镇公所、乡公所。当时,铜仁县设7个区,下辖4个镇,86个乡:

  第一区 为城区和城郊,区公所驻中流镇,城区设个镇:中流镇(中南门、江宗门一带)、临安镇(西门、后水门一带)、中山镇下南门、东门一带)、中正镇(便水门、北门一带);城郊设8个乡:北郭乡(北关)、五权乡(凉水井、坝地岗、大江坪)、桐梓乡(桐梓巷)、进化乡(谢桥)、石笏乡(六家洞、蓼沟桥)、竹园乡(石竹)、营寨乡营寨董)、桐木乡(桐木坪)

  第二区 区公所驻凤坡乡,下辖凤坡乡、青天乡、爱国乡、流长乡、木兰乡、新长乡、石上乡、清泉乡、黑岩乡、盛岗乡、茶店乡等11个乡。

  第三区 区公所驻大平乡,下辖大平乡、瓮岩乡、佐治乡、永和乡、绿麻乡、长青乡、清塘乡、文寄乡、羊坪乡等9个乡。

  第四区 区公所驻兴隆乡、下辖兴隆乡、木弄乡、平荣乡、长沟乡、勤档乡、太平乡、憩长乡、长平乡、丁字乡、 哨乡等10乡。

  第五区 区公所驻客寨乡、下辖客寨乡、清平乡、回龙乡、兴隆乡、龙鱼乡、得胜乡、兴盛乡、怀安乡、兴汉乡、水源乡、勤果乡、半沟乡、江源乡、老屯乡等14个乡。

  第六区 区公所驻牛郎乡,下辖牛郎乡、桂阳乡、界牌乡、大鹏乡、黄泥乡、仁岩乡、农田乡、吴村乡、鼎新乡、钟灵乡、和平乡、凯旋乡、楠木乡、木寨乡、沙坝乡、安化乡等16个乡。

  第七区 区公所驻清水乡,下辖清水乡、茶山乡、尖岩乡、芭蕉乡、大谷乡、木林乡、暴平乡、储塘乡、三民乡、新寨乡、麻溪乡、公平乡、仁和乡、马进乡、滑石乡、生意乡、白水乡、李村乡等18个乡。

  附:省溪县第五区(民国30年划属铜仁区公所驻司前乡,下辖瓦屋镇、马岩镇、大硐镇、兴隆镇、青龙乡、腊洞乡、葛家乡、司前乡、高岩乡、大寨乡、漾头乡、沙落乡、骂龙乡、安乐乡、云场乡等15个乡、镇。

  民国24(1935),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推行《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将县以下行政区域分为区、联保、保、甲四级。铜仁县的行政区划调整为5个区、19个联保。各区联保以数序命名,民国 28(1939)改为以驻地命名。

  第一区 仍为城区和城郊,城区的4个镇调整为4个联保,城外的谢桥、竹园、营寨为3个联保。

  第二区 区公所驻茶店,辖茶店、黑岩、大坪、老羊坪4个联保。

  第三区 区公所驻坝黄,辖客赛、长坪、桐木3个联保。

  第四区 区公所驻川硐,辖川硐、大兴、三民3个联保。

  第五区 区公所驻牛郎,辖牛郎、沙坝2个联保。

附:

  省溪县第三区 区公所驻漾头,辖3个联保15个保:一联保:辖1(漾头司)2(桂月溪)3(羊塘)4(苗江溪);二联保辖1(吴喇田)2(张家湾)3(司前)4(岩江)5(腊洞)、 三联保辖1(马脚岩)2(吴家湾)3(毛坡)4(大硐喇)5保(落水龙)、6(老屋场)

  民国30(1941),撤销省溪县,将其辖地并入铜仁、玉屏两县,同时,推行“新县制”,废除区和联保,县辖行政区划改为乡()保、甲3级。当时,铜仁县调整成218乡:

  城区的4个联保合并成立中山镇和中正镇。以北门至中南门的大街为分界线,大街以东为中山镇,并辖有清水塘、桐子坳、两板桥、鱼梁滩、落茶等郊区村寨;大街以西为中正镇,并辖有黄泥董、西门坳、何桑田、凉亭坳、杨柳塘、落河溪、蜂子岩等郊区村寨。

  农村设18个乡:进化(谢桥)乡、竹园乡、营寨乡、茶店乡、黑岩乡、大坪乡、老羊坪乡、客寨乡、长坪乡、桐木乡、川硐乡、大兴乡、马岩乡、牛郎乡、沙坝乡、瓦屋乡、漾头乡、敖寨乡。

  民国31(1942),全县农村的18个乡调整为16个乡,部分乡的名称有所改变。按当时县政督导团的六个督导组分为六个督导区域:警经室督导组:中山镇、中正镇、进化乡;民政科督导组:坪岩用大坪和黑岩两乡的后一个字)乡、茶店乡、营桐(用营寨和桐木的前一个字)乡;财政科督导组:大兴乡、三民乡、石竹(用石笏和竹园的前一个字)乡;建设科督导组:长坪乡、平茶乡、客寨乡;军事科督导组:瓦屋乡、敖寨乡、马岩乡;粮政平督导组:新岑乡、沙坝乡、川硐乡。

  民国32(1943),县辖2镇不变,农村16个乡调整成15个乡。全县共辖215乡、181保、1942甲。

  农村的15个乡为:谢桥乡、石竹乡、茶店乡、黑岩乡、大坪乡、客寨乡、长坪乡、营桐乡、川硐乡、大兴乡、马岩乡、牛郎乡、沙坝乡、瓦屋乡、敖寨乡。

  民国35(1946),中山镇和中正镇合并为模范镇。

  民国38(1949),铜仁县仍辖1镇、15乡,下辖165保、2400甲。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1日,铜仁县人民政府成立,先后建立了6个区人民政府(各区以地名命名,19502月改以自然数字命名,1955年改以驻地命名),下辖原国民政府时期设置的115乡及所属保甲。即:

  城关区(第一区驻城关,下辖12个保:第1保江宗门,第2保中南门,第3保后水门,第4保道坳上,第5保十字街,第6保清浪街现属民主路中段),第7保北门,第8保下南门,第9保东门外、鱼梁滩、北门外,第10保清水塘、浅滩,第11保西门对河、坝里岗,第12保五马破槽、茅溪。

  六龙区(第二区驻竹园庄(今石竹、后迁至柑子冲),下辖石竹乡、瓦屋乡、敖寨乡。

  茶店区(第三区驻茶店,下辖茶店乡、黑岩乡、大坪乡。

  营桐区(第四区驻金鳞寺(后迁至坝黄),下辖营桐乡、长坪乡、客寨乡(1950年2月19日划属新成立的第五区)、谢桥乡。

  牛郎区(第五区驻牛郎,下辖牛郎乡、沙坝乡、客寨乡。

  川硐区(第六区驻川硐,下辖川硐乡、马岩乡、大兴乡。

  19505月中旬,取消城区保甲制,原第一保至第八保分别改为第一街至第八街,原城郊4个保改为4个村。同年10月,全县各区、乡、先后建立了156个村,从而废除了保甲制度。

  19531月至6月,根据西南局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精神,划小行政区域,规定乡(以乡人民政府驻地为基地)的半径一般不超过30华里,乡的人口不得少于1500人,不得多于10000人,一般以3000人左右为宜。乡以下不设村。先将大乡分成若干小乡、月又将较大的小乡再分出小乡,至6月,全县原15个大乡共调整成62个小乡。

  第一区(城关下辖8个街,195411月增辖城关乡,桐梓乡。

  第二区(六龙区,19558月更名为漾头区下辖11个小乡:

  19532月,瓦屋乡划分为漾头、瓦屋、司前3个小乡,月又从瓦屋、司前两乡划出官舍坪乡。

  19532月,石竹乡划分为石竹、柑子冲(7月更名为寨桂)、牙溪3个小乡,4月又从石竹、柑子冲两乡分出大坪乡。

  19532月,敖寨乡划分敖寨、岩屋坪、瓮慢3个小乡。

  第三区(茶店区下辖13个小乡:

  19531月,茶店乡划分为茶店、鱿鱼铺、老羊坪、枫香湾4个小乡,4月又从茶店、鱿鱼铺分出隘口山乡。

  19531月,黑岩乡划分为黑岩、牛场坡、槐花3个小乡,月又从黑岩分出陈基屯乡。

  19531月,大坪乡划分为大坪、瓮岩坝、新场3个小乡,月又从大坪、瓮岩坝分出羊寨乡。

  第四区(营桐区,19558月更名为坝黄区下辖14个小乡(195411月划出城关、桐梓巷两个小乡)

  19531月,长坪乡划分为长坪、坝黄、坪茶、太平溪、竹田湾、泥哨6个小乡。

  19531月,营桐乡划分为营桐(7月更名为卜口)、棉花坪、茅溪、木弄4个小乡。

  19531月,谢桥乡划分为谢桥、楚溪、城关(195411月划属第一区,19558月更名为清水乡)3个小乡,6月又从谢桥乡分出桐梓巷乡(195411月划属第一区)

  第五区(牛郎区下辖11个小乡:

  19531月,牛郎乡划分为牛郎、岩拉寨、大鹏溪、中寨、木寨5个小乡;同月,沙坝乡划分为沙坝、王家普、天星云3个小乡; 同月客寨乡划分为客寨(19544月更名和平乡)、孟溪、龙鱼3个小乡。

  第六区(川硐区下辖13个小乡:

  19532月,川硐乡划分为川硐、小江口、德胜屯3个小乡,月又从川硐乡分出尖岩乡。

  19532月,马岩乡划分为马岩、三寨、芭蕉冲、小田( 19542月更名为滑石乡)4个小乡,4月又从马岩乡分出云场坪乡。

  19532月,大兴乡划分为大兴、白水、银岩、婆洞4个小乡。

  19569,撤区并乡,除城关镇、牛郎区外,其余4区撤销,建立4个中心指导组(后又改建为工作委员会)62个乡合并为38个乡:

  城关镇 下辖一、二、三、四、清水、茅溪、幸福桥个居民委员会(19563月,楚溪乡并入谢桥乡,6月,桐梓巷乡并入城关镇和茅溪乡、清水乡并入城关镇和茅溪乡,9月,谢桥乡并入城关镇;茅溪乡并入城关镇)

  漾头中心指导组(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石竹、牛场、漾头、官舍坪、瓦屋、敖寨、瓮背7个乡和岩屋坪镇的党政工作(1956月,牙溪乡、寨桂乡并入石竹乡;大坪乡、瓮慢乡合并建立牛场乡;司前乡并入瓦屋乡,岩屋坪乡改建为岩屋坪镇)

  茶店中心指导组(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茶店、鱿鱼铺、老羊坪、大坪、瓮岩坝、新场、黑岩、牛场坡8个乡的党政工作(1956月,隘口山乡并入茶店乡,枫香湾乡并入老羊坪乡,陈基屯乡并入黑岩乡,槐花坪乡并入牛场坡乡,羊寨乡并入瓮岩坝乡)

  坝黄中心指导组(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坝黄、桐木坪、木弄、官庄、长坪、卜口、孟溪、和平(此两乡后来从牛郎区划入)8 个乡的党政工作(19569月,坪茶乡并入坝黄乡,太平溪乡、竹田湾乡合并建立官庄乡,泥哨乡并入孟溪乡,龙鱼乡并入和平乡,茅溪乡一部分并入木弄乡,棉花坪乡同谢桥乡一部分合并成立桐木坪乡)

  川硐中心指导组(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德胜屯、小江口、川硐、白水、三寨、马岩、云场坪7个乡及后来划属松桃的银岩、 大兴两个民族乡党政工作(19569月,芭蕉冲乡大部分并入三寨乡、芭蕉冲乡的地理、学地、老拱桥和三寨乡的中木林、下木林等处并入马岩乡,尖岩乡并入川硐乡,滑石乡并入白水乡。后牛郎区的大鹏溪乡撤销,其所辖的水源头、遥山沟、枣木溪3个村划入德胜屯乡、 其余划属松桃县)

  牛郎区 辖牛郎、大鹏溪、中寨、界牌、沙坝和后来划属坝黄的孟溪、和平7个乡(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已通过将“铜仁县的沙坝、王家普、天星云、中寨、牛郎、木寨、岩拉寨、婆洞、大兴9 个乡”划属新改置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但铜仁仍于同月将其并为牛郎、大鹏溪、界牌、中寨、沙坝和将川硐区的大兴、婆洞、银岩并为大兴、银岩等7)。同年底,牛郎、中寨、界牌、沙坝(大鹏溪只划出一部分)及川硐的大兴、银岩等乡划属松桃。铜仁的38个乡减为31个乡。

  195710月下旬,全县31个乡镇合并为12个乡1个镇(不含城关镇)

  瓦屋乡 10月,漾头乡、官舍坪乡并入瓦屋乡。

  敖寨乡 10月,牛场乡的一部分(瓮慢)并入敖寨乡,12月,瓮背乡并入敖寨乡。

  岩屋坪镇(19585月并入敖寨乡)

  石竹乡 10月,牛场乡的一部分(大坪)并入石竹乡。

  茶店乡 10月,鱿鱼铺乡、老羊坪乡并入茶店乡。

  牛场坡乡 10月,黑岩乡并入牛场坡乡。

  大坪乡 10月,新场乡、瓮岩坝乡并入大坪乡。

  坝黄乡 10月,长坪乡、官庄乡、木弄乡并入坝黄乡。

  和平乡 10月,孟溪乡并入和平乡。

  川硐乡 10月,白水,三寨两乡并入川硐乡。

  小江口乡 10月,德胜屯乡并入小江口乡。

  马岩乡 10月,云场坪乡并入马岩乡。

  卜口乡 10月,桐木坪乡并入卜口乡。

  19589月,城关镇的一部分及农村的12个乡建立了灯塔(马岩)、东风(瓦屋)、飞跃(敖寨)、冲天(茶店)、火箭(牛场坡)、五星(大坪)、红光(坝黄的长坪、官庄)、红星(坝黄的坝黄、木弄)、红专(小江口)、和平、火炬(川硐)、团结(卜口)以及由城关镇分出谢桥、同石竹乡合并建立的红旗人民公社和从城关镇分出的茅溪、双江、铜江等地组建的幸福人民公社等14个人民公社。

  195812底,玉屏、江口两县并入铜仁县。19591月,全县建立了13个大公社,下辖93个管理区,304个生产大队、2070个生产小队,其中,原铜仁县的114个公社撤销后建立了5个大公社、下辖37个管理区:

  城关人民公社 下辖第一(1.2)、第二(5.8)、第三(3.4)、第四(6.7)4个街道工作委员会和从原幸福公社分出茅溪、铜江等地成立的锦江管理区以及11月从漾头人民公社划来的川硐、白水、三寨3个管理区。

  谢桥人民公社 下辖从红旗公社分出的谢桥、石竹和从原团结公社分出的卜口、桐木坪(19601月并入卜口)4个管理区。

  漾头人民公社(原名川硐,7月更名漾头)  下辖从原东风公社分出的漾头、瓦屋、从飞跃公社分出的敖寨、瓮慢、岩屋坪、瓮背有及从飞跃公社和红旗公社分出的甘溪坪,从灯塔公社的马岩、云场坪(19601月并入马岩)以及从灯塔和火炬公社分出的三寨、从从火炬公社分出的川硐、白水等12个管理区(后拨出川硐、白水、三寨属城关)

  坝黄人民公社 下辖从原红星公社分出的龙井、坪茶、从红光公社分出的官庄、长坪、从和平公社分出的和平、孟溪、从红专公社分出的德胜屯、小江口、遥山沟等9个管理区。

  茶店人民公社 下辖从原冲天公社分出的茶店、鱿鱼铺、老羊坪、从火箭公社分出的牛场坡、黑岩、从五星公社分出的大坪、羊寨、新场等8个管理区。

  1961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并从铜仁县划出玉屏、大龙、田坪、万山、江口、闵孝、民和、桃映8个大公社。同时,全县建立51镇,下辖21个公社、8个街道以及后来建立的两个公社。

  城关镇 下辖8个街道工作委员会,19624月,增辖从城关镇分出的铜江、双江、板桥、北关4个村组建的铜江和12 月成立的锦江两个公社。

  谢桥区 下辖谢桥、卜口、石竹3个公社。

  漾头区 下辖漾头、瓦屋、马岩和由瓮慢与甘溪坪两个管理区合并建立的瓮慢、由敖寨和瓮背两管理区合并建立的敖寨公社等个公社。

  川硐区 下辖川硐、白水和由德胜屯、小江口、遥山沟个管理区合并建立的德胜屯、三寨管理区和马岩管理区部分辖地合并建立的灯塔等4个公社。

  坝黄区 下辖官庄、长坪和由龙井、坪茶两个管理区合并建立的坝黄、由和平和孟溪两管理区合并建立的和平等4个公社。

  茶店区 下辖由茶店、鱿鱼铺两管理区合并建立的茶店、由老羊坪、新场两个管理区合并建立的老羊坪、由牛场坡、黑岩两管理区合并建立的牛场坡以及羊寨、大坪共5个公社。

  19632月,撤销城关镇(降为乡级镇),全县建立 6个区,下辖1个镇由原23个公社调整成的36个公社。

  城关区 下辖城关镇和锦江、铜江两个公社。

  谢桥区 下辖谢桥、卜口、石竹、从原卜口分出的 桐木坪以及从原石竹分出的寨桂共5个公社。

  漾头区 下辖漾头、瓦屋、马岩、敖寨、瓮慢以及从原马岩分出的云场坪、从原敖寨分出的瓮背共7个公社。

  川硐区 下辖川硐、德胜屯、白水、灯塔以及从原德胜屯分出的小江口、从原白水分出的滑石、从原灯塔分出的三寨共7个公社。

  坝黄区 下辖坝黄、官庄、长坪、和平以及从原坝黄分出的木弄、 从原长坪分出的泥哨、从原和平分出的孟溪共7个公社。

  茶店区 下辖茶店、老羊坪、牛场坡、 羊寨、 大坪以及从原茶店分出的鱿鱼铺、从原老羊坪分出的新场、从原牛场坡分出的岩、共8个公社。

  19662月,将漾头区的敖寨划拨给新成立的万山特区,将原玉屏县万山区的下溪、长坳两个公社划属铜仁县的漾头区。是时,铜仁县的36个公社增为37个。

  19667,撤销城关区,恢复区级城关镇,撤销铜江(划入城关镇)、桐木坪(划入卜口)、云场坪(划入马岩)、泥哨(其泥哨村划入孟溪、苗哨溪、向家沟两行政村划入长坪)4个公社,全县减为33个公社。

  19689月,撤销万山特区,敖寨公社划回铜仁、下溪、 长坳两公社划回玉屏县,全减为32个公社。

  19693月,撤销孟溪公社(划入和平公社),全县减为31个公社。

  19705月,恢复万山特区、敖寨公社划属万山,瓮背公社亦暂由万山代管,8月,瓮背公社划归万山管辖。至此, 全3县基本定型为29个公社。

  198312月至次年5月,基层政权机构改革,政社分设,全县 29个公社更名为29个乡。

  19848月,铜仁城区范围扩大到芦家洞、熊家屯、石家坪、清水塘一带。锦江乡的新华、清水两个行政村、灯塔乡的龙田行政村、谢桥乡的熊家屯行政村等4个村及其所属的浅滩、韩家坪、 长岩坡、桐木坪、大土湾、杨家、凉水井、八里岗、枫木坪、清水塘、和尚田、上南岳、下南岳、新滩、下龙田、上龙田、井坎、堰坎、十里溪、李家、打角冲、中寨、桐木湾、白岩溪、熊家屯、夜背湾、卜家坳、刘家、张家等29个合作社划属城关镇管辖。1985128, 城关镇正式接管了城区扩大的区域。

  1984年6月24日,将和平乡的孟溪、矮龙、冷水溪3个行政村划出,建立矮龙乡(驻冷水溪);将马岩乡的云场坪、枫木坪、路腊个行政村和云场坪矿区划出建立云场坪镇。19851月,矮龙乡、云场坪镇正式成立,全县增至31个乡()

  1988年8月24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911建立了市中、河西、环北3个街道办事处。市中街道办事处为原老城区,下辖大十字、西门、小十字、东门、江宗门、下南门、中南门、傅家山等个居民委员会。河西街道办事处为小江河西部连接大江西部一带,下辖鹭鸶岩、大江坪、铜仁地区运输公司、103地质队、陆军地、凉水井、体育场、花果山等8个居民委员会及双江、新华两个行政村。 环北街道办事处为北门和东门城外以及大江东岸一带,下辖北门、两板桥、瓦窑河、桂花塘、桐梓巷等5个居民委员会及龙田、清水、板桥、 北关、铜江、熊家屯等6个行政村。至此,全市共辖3个街道办事处、5个区、31个乡()150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2月17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铜仁市建镇并乡撤区行政区域的变更,撤销谢桥、茶店、坝黄、川硐、漾头个区及大部分乡,全市建立了4个办事处、5个镇、7个民族乡。7月至12月,铜仁市开展了“建并撤”工作,建镇并乡撤区后区域变更如下:

  市中办事处  行政区域不变,仍辖大十字、西门、小十字、东门、江宗门、下南门、中南门、傅家山8个居民委员会。

   河西办事处  行政区域为原河西街道办事处和锦江乡辖区。辖原8个居委会和7个行政村,即原河西街道办事处的鹭鸶岩、大江坪、铜运司、103、陆军地、凉水井、体育场、花果山8个居委会和双江、新华两个行政村及原锦江乡的茅溪、坝灌溪、新庄、健全、柳阳个行政村。

  环北办事处  行政区域为原环北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原灯塔乡的一部分辖区。辖原环北街道办事处的北门、两板桥、瓦窑河、桂花塘、桐梓巷、及纸厂6个居委会和龙田、清水、板桥、北关、铜江、熊家屯以及原灯塔乡的灯塔等7个行政村。

  谢桥办事处  行政区域为原谢桥、石竹、寨桂3乡辖区。辖1个居委会和11个行政村,即原谢桥乡的谢桥居委会和谢桥、唐家寨、挞扒洞、楚溪、龙门坳5个行政村,原石竹乡的石竹、牙溪、瓦屋坪3个行政村,原寨桂乡的寨桂、柑子冲、大坳3个行政村。

  茶店镇  行政区域为原茶店乡鱿鱼铺乡辖区。辖1个居委会和11 个行政村,即原茶店乡的茶店居委会和茶店、老屋场、开天、塘边、红岩、大园、横山、梅花8个行政村及原鱿鱼铺乡的白岩、尖坡、垢溪3个行政村。

  坝黄镇  行政区域为原坝黄、官庄、木弄、长坪4乡辖区。辖1个居委会和21个行政村,即原坝黄乡的坝黄居委会和坝黄、坪茶、泥哨、龙井、金龙、油榔6个行政村,原官庄乡的官庄、大坪、竹田、白果、汪家坪、高坝田6个行政村,原木弄乡的塘边坡、木弄、曹家坪、 宋家坝4个行政村,原长坪乡的长坪、新寨、向家沟、苗哨溪、半溪5个行政村。

  川硐镇  行政区域为原川硐、小江口两乡辖区。辖1个居委会和9个行政村,即原川硐乡的川硐居委会和川硐、乌呢(光明)、尖岩(东风)、新塘、凉湾5个行政村及原小江口乡的小江口、板栗园、半沟、槐花4个行政村。

  漾头镇  行政区域为原漾头乡的大部分和马岩乡辖区。辖个居委会和7个行政村,即原漾头乡的漾头居委会和漾头、恶滩、花园3个行政村及原马岩乡马岩、茅坡、共同、花园山4个行政村。

  云场坪镇  行政区域不变,仍辖云场坪居委会、汞矿居委会和云场坪、枫木坪、路腊3个行政村。

  鱼塘侗族苗族乡  行政区域为原牛场坡、黑岩、老羊坪乡辖区。辖16个行政村,即原牛场坡乡的鱼塘、牛场坡、大龙、槐花坪个行政村,原黑岩乡的登峰、高峰、团山、江屯、云山5个行政村, 原老羊坪乡的旗屯、大坡、文基、金盆、红五、漆树湾、新农个行政村。

  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  行政区域为原大坪、羊寨、兴旺场3乡辖区。辖13个行政村,即原大坪乡的大坪、铜锣、龙门、川洞塘、苏湾个行政村,原羊寨乡的白果、地慢、大冲、瓮岩4个行政村, 原兴旺场乡的柴山、炉山、黄花、清塘4个行政村。

  桐木坪侗族乡  行政区域不变,仍辖原卜口乡的桐木坪、卜口、棉花坪、石阳洞、新阳5个行政村。

  和平土家族侗族乡  行政区域为原和平、矮龙、德胜屯乡辖区。辖15个行政村,即原和科乡的和平、稿坪、凉水井、两岔溪、龙鱼、陈家寨6个行政村,原矮龙乡的冷水溪、矮龙、孟溪3个行政村,原德胜屯乡的德胜屯、王家坪、八村、枣木溪、遥山沟、水源头个行政村。

  滑石苗族土家族乡  行政区域为原滑石、白水、三寨乡辖区及原灯塔乡部分辖区。辖1个居委会和13个行政村,即原滑石乡谷坳居委会和滑石、小田、新寨3个行政村,原白水乡的白水、帽子坡、杨柳坪、老麻塘、豹子营5个行政村,原三寨乡的三寨、塔冲、 坪升、芭蕉冲4个行政村及原灯塔乡的滑塘行政村。

   瓦屋侗族乡  行政辖区为原瓦屋乡辖区和原漾头乡部分辖区。辖8个行政村,即原瓦屋乡的瓦屋、司前、兰坪、客兰寨、召田、土坪、溪坎7个行政村和原漾头乡的丁家溪行政村。

  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  行政辖区不变,仍辖原瓮慢乡瓮慢、牛场、甘溪坪、小东营4个行政村。

第四章 办事处..

 

               第一节  办事处

 

  市中办事处 位于铜仁市中心。东邻环北办事处并与谢桥办事处隔河相望,南连环北办事处,西面和北面紧接河西办事处。辖区位于东经109°10′至109°11′、北纬27°42′至27°44′之间。东西长1.7千米,南北宽1.25千米,总面积1. 2平方千米。境内海拨最高点(傅家山)325.5米,最低点(东关老渡口)235米。 主要河流有小江和同大江汇合后的锦江,平均流量分别为34.71098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71月平均温度5.27月平均温度28。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年日照1171小时。

  市中办事处位于铜仁市老城区。元朝时为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驻地。明朝为铜仁长官司、铜仁府及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驻地,城内曾设文坊、振武坊、保厘坊、咸宁坊、永清坊。清朝时仍为铜仁府、铜仁县(清末移治大江口)驻地。民国年撤府后为铜仁县政府驻地,民国19年,设第一区,城内设临安镇、中流镇、中山镇、中正镇。民国24年,城内设4个联保,同时为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次年第九行政督察区扩大辖县后改称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不变(次年移驻镇远、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城内镇合并为中山、中正两镇。民国32年,从第一行政督察区分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城内。民国35年,城内两镇合并为模范镇。194912月,为铜仁县人民政府、铜仁区专员公署(后改称行政公署)及城关区(19502月更名为第一区)驻地。19558月建立城关镇。此后,或公社、或镇、称谓数变。19891月,撤销城关镇,分其地为市中等3个街道办事处。1992,撤销市中街道办事处,在其原辖地设置市中办事处。办事处驻道坳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北纬27°43′,海拔275,邮政编码554300

  1996年,办事处辖8个居民委员会,61个居民小组。

  大十字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民主路单号119号、双号244号,解放路单号159号,前进路121号,环北路双号26号,向阳路双号260号,专署路双号224号。共有5个居民小组,974户、3015人。

  小十字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民主路27134号,环北路双号20 60号,环东路双号252号,中华路单号347号。共有8个居民沁组,974户,3186人。

  西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中山路1112号,共同路174号,解放路双号258号,环西路单号147号。共有7个居民小组,862户、3051人。

  江宗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环西路双号226号、单号71129号,双江路双号36316号、单号1579号。共有12个居民小组,1142户、4199人。

  中南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中山路双号114202号、单号113 219号,双江路双号234号,单号113号,环西路单号4969 号。共有10个居民小组,692户、2491人。

  下南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解放路单号6189号、双号60至 132号,东山路144号,人民路298号。共有8个居民小组, 969 户、3043人。

  傅家山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人民路单号199号,环东路双号110300号,向阳路单号719号。共有7个居民小组,633户、2122人。

  东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环东路双号56108号,中华路双号248号,民主路双号4650号,单号2123号,专署路单号185 号。共有4个居民小组,1193户,4077人。

  市中办事处是铜仁市人民政府的驻地,也是全市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辖区有210个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1996年,辖区共7439户,25184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的9.18%8.29%。其中,男性人口12785人,女性人口1239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0986.7人。有侗、汉、苗、土家及彝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2407人,占全办事处总人口的49.26%。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10219人,占少数民族的82.36%。有育龄妇女4200 人,已婚育龄妇女2499人,占育龄妇女的59.5%。女性初婚晚婚率96.62%,计划生育率100%,节育率88.2%,独生子女领证率67.8%,人口自然增长率2.34‰。

  1996年,有各类乡镇企业2544个,从业人员5588人,年产值 891万元。有三大农贸市场和六条商业大街,有固定摊位2544个,年成交额20626万元。

  1996年,有中小学5所,在校学生6500人,教职员工219人。全办事处有地区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站等。

   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纪念地和名胜古迹有周逸群烈士故居、“东山楼阁”、“云彩江声”、“中流砥柱”、铜仁古城墙等。

  河西办事处 位于铜仁市西部,东、东北、东南与市中办事处、环北办事处连界,南同谢桥办事处处相依,西和桐木坪乡、坝黄镇接壤、西北与和平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6′至109°11′、北纬27°40′至27°45′之间。东西长7.8千米,南北宽9.4千米,总面积44.18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杨柳塘背后)613.2米,最低点( 川祖庙渡口)243米。主要河流有小江、大江,平均流量分别为34. 7 108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91月平均温度5.27月平均温度28。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02毫米,年日照1171 小时。耕地面积5370亩,其中:田3420亩,占耕地面积的63.7%;土1950亩,占耕地面积的36.3%;林地面积18041亩。

  河西办事处在明、清时属铜仁长官司及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直属地和()县属的扣答乡地,清末移县治后直属铜仁府。民国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五权乡(凉水井、坝地岗、大江坪)、营寨乡(营寨董),属第一区。民国24年曾设营寨联保、民国30年属中正镇和营寨(民国31年并入营桐乡)乡。民国35年,属模范镇和营桐乡。194912月,属第一区(城关区,第1112保,1950年 5月撤保建村)和第四区(营桐)1953年营桐乡分出茅溪乡。1956年,茅溪乡并入城关镇。1962年底,从城关镇分出锦江公社,属谢桥区。1989年撤销城关镇,分其地设河西等3个街道办事处。 以小河西部连接大江西部一带为河西辖区,共8个居委会和双江、新华两个行政村。1992年, 撤销锦江乡、河西等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河西办事处,驻凉水井居委会,其紧邻的花果山是铜仁地区行署和中共铜仁地委的驻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北纬27°43′,海拔262,邮政编码554300

  1996年,全办事处共辖8个居委会、56个居民小组,7个行政村、56个村小组:

  花果山居委会 辖区为花果山路(花果山桥左至花果山),锦江北路(花果山桥右至花果山),新华中路(铁合金厂至白水泥厂),新华北路(跑马坪至化工厂)。共6个居民小组,1143户、4180人。

  凉水井居委会 辖区为锦江路(东方红饭店至地区机械厂),凉水井路(地区烟草公司至凉水井居民小组),新华路(百货站至东风林场),共青路(地区轻纺公司至坝地冈)。共11个居民小组,2185户、6279人。

  103地质队居委会 辖区为共青路162号,共7个居民小组, 1216户、1450人。

  体育场居委会 辖区为共青路(地区工商行至城建局宿舍),大庆北路(百货大楼至地区粮食局宿舍),跃进路地区机械厂至市运输公司居民组),商校巷,延新路(拱桥居民小组)。共11个居民小组,939户、4522人。

  陆军地居委会 辖区为延新路(盐巴公司至客车站 ),梁山堰路(食品厂至西服厂;双江建筑厂至文笔峰坡脚),共青南路(银河大酒楼至103地质队)。共4个居民小组,644户、2802人。

  大江坪居委会 辖区为大江南路(客车站至大江坪桥),大江北路(石油车队至客车站)。共5个居民小组,661户、3200人。

  铜仁地区运输公司居委会 辖区为陆场路127号,共7个居民小组,831户、2667人。

  鹭鸶岩居委会 辖区为文笔路(锅厂至油库),大庆南路锦江建村厂至市农科所)。共5个居民小组,415户、2472人。

  双江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3.55平方千米。辖棕树塘、牛角湾、柑子园、鹭鸶岩、西门坳、大江坪6个村民小组,共639户、2224人。

  新华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8.41平方米。辖凉水井、枫木坪、湾头、坝地岗、杨家、大土湾、桐木坪、长岩坡、韩家坪、浅滩10个村小组,共394户、1651人。

  茅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5.14平方千米。辖石家坪1、2、3组、茅溪1、2、3、4组、喻家坪、杨家湾、黄泥冲10个村民小组,共319户、1217人。

  新庄行政村 辖区面积9.22平方千米。辖云寨董1、2组、上寨、李子园、中心、木连溪、尖坡、芋头冲、桂花树、双林、回民、楠木桥1、2组、郑家14个村民小组,共430户、1674人。

  健全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5.19平方千米。辖黄坪1、2组、唐家湾、山边、董上、言前、河坪7个村民小组,共268户、1135人。

  坝灌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3. 73平方千米。辖塘坎、杨家湾、油房、下院子、田坝、羊坡6个村民小组,共203户、759人。

  柳杨行政村  辖区面积8.42平方千米。辖上寨、中寨、高沟3个村民小组,共168户、649人。

  1996年,辖区共有10455户,36707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的12.9%12.1%。其中,农业人口9135人,占全办事处总人口的24.9%,非农业人口27572人,占全办事处总人口的 75. 1%;男性人口20225人,女性人口16482人,人口密度城区为6774.44人/平方千米、农村为227.74人/平方千米。有汉、侗、苗、土家及仡佬、回、布依、蒙古、彝、朝鲜、满、瑶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3709人,占总人口的37.35%。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13176人,占少数民族的96.1%。全办事处有育龄妇女7364人,已婚育龄妇女6267人,占育龄妇女的85.1%。女性初婚晚婚率69.6%,计划生育率89.39%,节育率86.76%, 独生子女领证率44.63%,人口自然增长率2.37‰。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39万元(种植业产值729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4%。林业产值15万元,牧业产值518万元,渔业产值29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982个,从业人员2959人,年产值2600万元。其中处办企业12个,从业人员 233人,产值357万元;村办企业10个,从业人员471人,产值120 万元;个体960个,从业人员2255人,产值2123万元。粮食总产量2979 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68%,人均粮食325千克。生猪存栏6980,户均 2.9头;花生102吨,油菜籽311吨,水果123吨,油桐籽30吨。

  1996年,农业机械有耕作机械7台,排灌机械12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60台,运输机械37辆,总动力2500千瓦。水利设施:已建成蓄水工程4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12处,山塘4处。总蓄水库容2.5万立方米;全办事处灌溉面积363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4.28% ;旱涝保收面积2475亩,占全市的3.2%,占稻田面积的72.36%。其中:蓄水灌溉占10%,引水灌溉15%,提水灌溉75%,电灌占75%。农业人口人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4亩。有村办新庄电站1座,装机75千瓦,发电量4万度。农业人口年用电量29.66万度。通汽车村7个,通电话村2个,自来水受益村6个。

  1996年,有中小学8所,其中村小5所;在校学生2075人;教职员工138人,其中民办教师1人。文化站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2座,闭路电视安装6530户。全办事处有农村卫生医疗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5人,病床5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8元;总费用7505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179万元,人均215.6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纪念地和名胜古迹有文笔洞烈士陵园、文笔洞风景区、石人岩、清真寺等。

  环北办事处  位于铜仁市东北部和南部,东与漾头接壤,南同谢桥办事处相依,西市中办事处、河西办事处、和平乡连界,北与川硐镇、滑石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9′至109°16′、北纬27°40′至27°46′之间。东西长11.5千米,南北宽10.75千米,总面积43.1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商界坪龙王坡)650米,最低点(三眼桥河边)229米。主要河流有锦江、小江、木杉河(上游称谢桥河)、灯塔河(上游称三寨河)以及十里溪等,平均流量分别为10834.74.81.06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8,1月平均温度5.2,7月平均温度28。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02毫米,年日照1171 小时。耕地面积6780亩,其中:田4515亩,占耕地面积的66.6%;土2265亩,占耕地面积的33.4%;林地面积12413亩。

  环北办事处元朝时属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朝时属铜仁长官司和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辖地。清朝沿袭明代,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北郭乡、桐梓乡、清水乡,属第一区。民国30年,分别属于中山镇和进化(谢桥)乡、马岩乡。民国35年,分别属于模范镇和谢桥乡、马岩乡。1949年底,分别属于城关区的第910保和营桐区谢桥乡的第234保和川硐区马岩乡的第6保。1953年,成立城关乡(1955年更名为清水乡), 并从马岩乡分出芭蕉冲乡、从谢桥乡分出桐梓乡。1956年分别属于城关镇和三寨乡。1959年,分别属于城关公社和谢桥公社。1961年,分别属于城关镇和灯塔公社、谢桥公社。1984年分别属于城关镇和灯塔乡。1989年撤销城关镇,分其地设环北等3个街道办事处, 北门外和东门城外以及大江东岸为其辖区,共5个居委会以及6个行政村。1992年,撤销灯塔乡,将其灯塔行政村同原环北街道办事处合并,建立环北办事处。办事处驻地北门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1′、北纬27°43′,海拔260,邮政编码554300

  1996年,全办事处共辖6个居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7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

  北门居民委员会 辖区在北门外,东至地区交通局,北至东风林场,共3个居民小组,665户、2562人。

  两板桥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小江东岸,南至北关路85号,北至清水塘。共5个居民小组,1448户、5601人。

  瓦窑河居民委员会 辖区西至便水门,北至地区供电局(北关路84)。共6个居民小组。919户、3538人。

  桂花塘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环东路以东,北至地区交通局,南至东门桥,东至地区窑酒厂。共3个居民小组,382户、1470人。

  桐梓巷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锦江河南岸、木杉河和大江东岸,东至东门桥,东南至水晶阁良种场,南至地工农科所。共11个居民小组,1612户、4331人。

  纸厂居民委员会 辖区为纸厂工业区和生活区,共1个居民小组,315户、1131人。

  北关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5.739平方千米。辖北门、鱼梁滩、塘边、车门、鱼塘、街上6个村民小组,共630户、2428人。

   板桥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1.094平方千米。辖板桥、桐梓坳、白碉冲、禾梨坪、土地坳、曹园6个村民小组,共488户、1747人。

  清水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8.46平方千米。辖上南岳、下南岳合称南岳洞)、河上田、清水、新滩5个村民小组,共259户、1090人。

  龙田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9.987平方千米。辖上龙田、下龙田、井坎、堰坎、十里溪、李家、打角冲、中寨、桐木湾、白岩溪10个村民小组,共422户、2074人。

  灯塔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9.27平方千米。辖地理、万家庄、矮屯、黄腊关、落箭坪、三眼桥、坳上坪、老狗桥、鱼湾、合心10个村民小组,共673户、2840人。

  铜江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4.96平方千米。辖五显庙、上河黄家院子)、喻家坪、漩水湾、响塘垄、何家董、桐梓巷、双河8个村民小组,共797户、2803人。

  熊家屯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3.7平方千米。辖熊家屯、 夜背湾、张家、刘家(合称黄泥董)、蒲家坳5个村民小组,共315户、1131人。

  1996年,辖区共8671户、31851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10.7%10.49%。其中,农业人口14113人,占全办事处总人口的44.3%,非农业人口17738人,占总人口的55.7%;男性人口16875人,女性人口14976人;人口密度城区为6213.9人/平方千米、农村为335.8人/平方千米。有汉、侗、苗、土家及回、壮、羌、仡佬、布依、水、彝、满、蒙古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族16562人,占总人口的52%。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13320人,占少数民族的80.42%。全镇育龄妇女7918人,已婚育龄妇女7227人,占育龄妇女的91.27%。女性初婚晚婚率68.28%,计划生育率90.03%,节育率86.3%,独生子女领证率30.5%,人口自然增长率0.8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18万元(种植业产值1037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5.3%。 林业产值11万元,牧业产值591万元,渔业产值41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948个,从业人员2818人,年产值6138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6个,从业人员332人,产值2368万元;村办企业10个,从业人员219人,产值 102万元;个体925个,从业人员2267人,产值 3668万元。 粮食总产量3339吨,占全市总产量的3%,人均粮食236.6千克。生猪存栏7080头,户均1.93头;花生95吨,油菜籽150吨,水果115吨,油桐籽6吨。

  1996年,农业机械:有耕作机械2台,排灌机械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10台,运输机械180辆,总动力3200千瓦。水利设施;已建成的蓄水工程35处,其中引水工程16处,提水工程14处,山塘5处。总蓄水库容4.55万立方米;全镇有效灌溉面积474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5.59%;旱涝保收面积4590亩,占全市的6%, 占全办事处稻田面积的101.7%。其中:蓄水灌溉占1.2%,引水灌溉1.1%,提水灌溉2.5%。机灌占0.5%,电灌占2%。农业人口人坪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34亩。有各类水电站2座,总发电量5070万度。其中:地区办六家洞水电站1座,装机4830千瓦,发电量1280万度;市办瓦窑灌水电站1座,装机360千瓦,发电量240万度。农业人口年用电量67.8万度。公路总长16千米,通汽车村7个,自来水受益村7个。

  1996年,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师范专科学校和广播电视大学各1所在校学生2069人,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人;有达校、财校、民族师范等中等专业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2522人,教职员工392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有中小学14所,其中村小4所;在校学生6754人;教职员工435人,其中民办教师4人。文化站2个,闭路电视安装5256户。全办事处有农村卫生医疗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病床2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31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26元; 总费用9017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382万元,人均120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名胜古迹有“金鳞游泳”、“南岳飞泉”、“六洞岚光”、白马洞等。

  谢桥办事处 位于铜仁市南部,东与漾头镇、六龙山乡、万山特区敖寨乡连界,南同茶店镇接壤,西和鱼塘乡、桐木坪乡、河西办事处毗邻,北与环北办事处相依。辖区位于东经109°5′至109°17 ′、北纬27°33′至27°43′之间。东西长22千米,南北宽17千米,总面积136.47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荒田冲后山)873米,最低点(老狗桥石竹河口)225米。主要河流有锦江、谢桥河、石竹河( 下游称寨桂河)以及龙洞河等。平均流量分别为1085.83.480.8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91月平均温度5.57月平均温度28 。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250毫米,年日照1165小时。 耕地面积15270亩,其中:田10260亩,占耕地面积的67.2%;土5010亩, 占耕地面积的32.8%;林地面积63624亩。

  谢桥因姓得名,旧称谢家桥,是一个古代场市,逢农历二、七赶集。明代分别属铜仁长官司及撤司后的铜仁县扣答乡地和省溪长官司六家洞地。清代分别属铜仁县扣答乡和省溪长官司六家洞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进化(谢桥)、竹园、石笏等乡。民国24年为第一区的谢桥、竹园联保。 民国30年设谢桥、竹园(次年改名石竹)等乡。1953年,谢桥乡分为谢桥、楚溪、桐梓巷等乡,石竹乡分为石竹、柑子冲(7月更名寨桂)、 牙溪等乡。1956年,谢桥并入城关镇,1958年,建立红旗人民公社,其后或管理区、或公社、或乡,称谓不一。1992年,撤销谢桥、寨桂、石竹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合并建立谢桥办事处。办事处驻地谢桥,玉()()省道穿镇而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北纬27°40 ′,海拔258,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原为8千米,大江坪大桥通车后,路程有所缩短,邮政编码554304

  1996年,谢桥办事处辖谢桥居民委员会和11个行政村,127 个村民小组:

  谢桥居委会 共150户、684(含全办事处非农业人口)

  谢桥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5.74平方千米。辖上街、下街1、2组、河东(雷家)、凯漕溪1、2组、向家、代家湾8个村民小组,共392户、1510人。

 唐家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6.99平方米。辖新庄(唐家寨)123组、桂花、火焰、 中心、田坝、岩山脚、邱家寨、网型地10个村民小组,共459户、1744人。

  楚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9.81平方千米。辖楚溪屯、廖家坳、大土林、大院子、董上、桐木寨、罗家湾、龙生8个村民小组,共480户、1532人。

  挞扒洞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9.15平方千米。辖挞扒洞、塔寨、黑冲、苗寨4个村民小组,共213户、827人。

  龙门坳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13.47平方千米。辖下坝、坳上、 云南坡、小云南、王家、木弄口、满房、火房、竹山口1、2组、埋牛湾、岩湾、龙洞13个村民小组,共321户、1594人。

  石竹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18.26平方千米。辖街上、杨家坝、黄豆田、高车、矮车、团董、车田、枣子坪、黄泥董、何家塘1、2组、坪河屯、桃家湾、军地上、保家楼、王家园16个村民小组、共560 户、2342人。

  牙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17平方千米。辖何家铺、牙溪、黑冲、荒田冲、王家、唐家坪、梓木溪、田坝、长岩屋9个村民小组,共334户、1284人。

  瓦屋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22.59平方千米。辖瓦屋坪、狮子岩、谭家坪、水土坳、板山、陈家、瞿家、老屋场、具六冲、六笔冲、潮溪、土坪、水井湾、张家、田家、韭菜塘16个村民小组,共497 户、1933人。

  柑子冲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6.96平方千米。辖柑子冲1、2、3组、瓦屋、高梁田、塘湾、寨山口、重土坳、坝皂、下龙、陈家湾1、3组、坪花园、大洲上、老狗桥、新屋17个村民小组, 共 600 户、2204人。

  寨桂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18.3平方千米。辖坪茶堰1、2、3组、官州1、2组、岸背、杨家、邹家、贺家、喻家园、寨桂1、2组、干溪、虫腊溪14个村民小组,共522户、2106人。

  大坳行政村 辖区面积为8.22平方千米。辖硐老上1、2组,木杉冲、铜锣坡、千丘田、茅坪、笔架冲1、2组、中寨、上寨、土湾1、2组12个村民小组,共366户、1453人。

  1996年,辖区共6244户,19213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6%6.3%。其中:农业人口18529人,占总人口的98.5%,非农业人口684人,占总人口的1.5%;男性人口10152人,女性人口906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40.8人。有汉、土家、苗、侗及瑶、回、藏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0493人,占总人口的54.6% 。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10488人,占少数族的99.95%。育龄妇女5963人,已婚育龄妇女 4010人,占育龄妇女的67.24%,女性初婚晚婚率100%,计划生育率76.19%,节育率85.6%,独生子女领证率0.45%,人口自然增长率8.7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4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05万元(种植业产值211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7.2%, 林业产值46万元,牧业产值655万元,渔业产值355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 385个,从业人员919人,年产值1946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1个, 从业人员284人,产值1019万元;村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31人,产值20万元;个体370个,从业人员604人,产值907万元。粮食总产量8311吨;占全市总产量的7.48%,人均粮食432.5千克。生猪存栏16242头,户均3.4头;花生608吨,油菜籽743吨,水果205吨,油桐籽35吨。

   1996年,农业机械有耕作机械5台,排灌机械260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523台,运输机械81辆,总动力11000千瓦。水利设施有已建成的蓄水工程11处,引水工程65其中有建于明代的凯漕溪古堰,灌溉面积500亩以上的有万家堰、黄土坎渠道,灌溉面积300500 亩的有火焰渠道、坪茶堰等),提水工程12处,山塘11处。 总蓄水库容373万立方米;全办事处有效灌溉面积774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9.1%;旱涝保收面积7665亩,占全市的10%, 占全办事处稻田面积的74.7%。其中:蓄水灌溉占12%,引水灌溉占80%,提水灌溉1%, 机灌占2%,电灌占5%。农业人口人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42亩。有各类电站6座。其中:地区办搭扒洞一、二、三、级水电站3座,装机分别为1605201130千瓦;市办潮泥坪水电站1座,装机125千瓦;办事处办谢桥龙洞水电站1座,装机280千瓦,发电量48万度;村办石竹龙洞水电站1座,装机270千瓦,发电量32万度。平均每亩耕地用电 2.1度。农业人口年用电量67.8万度。

  1996年,有邮电支局2个,职工8人;电话46部,线路总长30千米。邮电业务收入15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2.5万元。公路总长60 千米,通汽车村9个,自来水受益村4个。

  1996年,有中小学13所,其中村小8所;在校学生3273人;教职员工201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文化站1个,有线广播喇叭17只, 卫星地面接收站8座,闭路电视安装600户。有农村卫生医疗机构个,农民人均纯收入1708元;总费用2928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42.6万元,人均230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

  名胜古迹有莲池庵、翰林墓、“石笏朝天”、“玉屏晴雪”、水晶阁、“文笔凌云”、龙生古物化石遗址、搭扒洞山水风光区等。

 

 

 

 

 

 

 

 

 

 

 

                第二节  镇

 

  云场坪镇  位于铜仁市东部湘黔两省交界处。东连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北接滑石乡,西、南与漾头镇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17′至109°22′、北纬27°43′至27°47′之间。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35.64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罗坳后山) 859米,最低点(枫木坪老屋场沟底)320米。有小溪河两条, 一条由马仙溪流向马岩,俗名小河,一条在云坪镇内三眼泉至回龙溪库内。年平均气温为15161月平均温度为2.37月平均温度为24.8 ;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降雨量1250毫米,年日照10501120 小时。全镇耕地面积3733亩,其中田4876亩,占耕地面积的69.25%;土1148亩,占耕地面积的30.75%。林地面积4876亩。

  云场坪在元朝时隶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辖的施溪样头长官司。明朝江洪武五年,改名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州卫;六年(1373)拔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划属刚设置的思州府。清代仍为思州府施溪长官司的辖地。民国2年,施溪长官司地划属新设置的省溪县,为该县的东区(民国12年改称五区)。民国21年曾设置大洞镇。民国27年属省溪县第三区第三联保第456(大硐喇、落水龙、老屋场)。民国30年撤销省溪县,原施溪长官司地划属铜仁县、云场坪属铜仁县的马岩乡。1953年由马岩乡分出建立云场坪乡。1957年又并入马岩乡。此后与马岩乡时分时合。19851月,再次将马岩乡的云场坪、枫木坪、路腊3个行政村和云场坪矿区划出建立云场坪镇。1992年, 云场坪镇由乡级镇升格为科局级镇。镇政府驻地云场坪,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1′,北纬27°45′,海拔606,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27千米,邮政编码554311

  1996年,云场坪镇辖云场坪和铜仁汞矿两个居民委员会、个行政村和13个村民小组:

  云场坪和铜仁汞矿两个居民委员会 共14个居民小组,1575户、3823人。

  云场坪行政 辖区面积6.07平方千米。辖新场、灯草田、李家湾、马仙溪4个村民小组,共235户、844人。

  枫木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16.44平方千米。辖枫木坪、大湾、老屋场、马仙溪4个村民小组,共283户、1069人。

  路腊行政村 辖区面积13.13平方千米。辖路腊、三角岩、苦竹坪、罗坳、茶树井5个村民小组,共337户、1121人。

  1996年全镇共2430户、6857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数的2.99%2.26%。其中农业人口303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4.25%, 非农业人口382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5.75%;男性人口3960人,女性人口289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92.39人。全镇有汉、侗、土家、苗及彝、仡佬、回、瑶、布依、水、满、壮、白、蒙古、京族共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031人,占全镇人口的44.2%。侗、土家、苗等少数民族 2873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4.78%1996年全镇育龄妇女2431人,已婚育龄妇女1618人,占育龄妇女的66.55%。女性初婚晚婚率100%, 计划生育率77.78%,节育率83.33%,独生子女领证率49.51%,人口自然增长率-0.72‰。

  199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32%。农林牧渔业中,农业产值475万元(种植业产值315万元),林业产值43万元,牧业产值80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216个,从业人口525人,年产值714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84人,产值168万元;村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5人,产值1万元;个体214个,从业人员436人,产值545万元。粮食总产量1717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55%,人均粮食565.7公斤。生猪存栏1782头,户均2.13头。经济作物中,花生30吨,油菜籽46吨,烤烟4吨,水果 11吨。

  1996年,全镇有排灌机械3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5台,运输机械23辆,总动力1828.5千瓦。全镇已建成蓄水工程(山塘)15处,引水工程14(其中防渗4),提水工程2处。总蓄水库容42.9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2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1.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9.46%,保证灌溉面积930亩,占全市的1.22%,占全镇稻田面积的35.98%。其中蓄水灌溉占50.7%,引水灌溉占39.62%,提水灌溉占9.68%。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有效灌溉面积0.34亩。 平均每亩耕地用电7.83度,农业人口用电86.75万度。

  1996年,有邮政支局1个,职工5人,电话机10部,线路总长30余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7.8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1.6万元。公路总长32千米,通汽车村3个。自来水受益村3个。

  镇内有中、小学5所,其中村小2所,在校学生740人,教职工 59(含民办教师1)。有线高音广播喇叭1(铜仁汞矿),电视转播台5(含闭路电视3),闭路电视安装160户。镇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5人,病床8张。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56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济收入6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3元;总费用1021 万元, 其中农民家庭经营费用178万元,人均587元。辖区居民储蓄存款额624万元,人均910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

  云场坪镇主要矿藏为汞矿石和锌矿石。汞矿开采历史悠久,明万历《贵州通志.思州府》记载“朱砂、水银,俱施溪司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矿权被英、法帝国攫取,直至光绪三十四(1908)才收回矿权,此后,由私营矿主开采。1953年成立铜仁汞矿,属省劳改局(现属省司法厅)直属企业,年产汞150180吨。

  云场坪镇农村姓氏共有杨、刘、张、黄、闻等53种,多至451人,少至5人,分布情况既有遍及各村民组的,也有群居一寨的。

  漾头镇 位于铜仁市东部。东与湖南省麻阳县郭公坪乡、尧市乡接壤,南同瓦屋乡、六龙山乡连界,西和谢桥办事处、环北办事处相依,北与云场坪镇、滑石乡和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15′至109°27′、北纬27°39′至27°45′之间。东西长20.5千米,南北宽11.75千米,总面积97.2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桐木坪笔架山)970.6米,最低点(下施滩河边)205米。 主要河流有锦江、瓦屋河、马岩河,平均流量分别为1087.912.48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91月平均温度57月平均温度28.1。 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17毫米,年日照1127小时。耕地面积7845亩,其中:田5010亩,占耕地面积的65.8%;土2685亩,占耕地面积的34.2%;林地面积54775亩。

  漾头俗称“漾头司”。元朝时分别属于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辖的施溪样头长官司和思州安抚司辖的省溪坝场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初年,省溪坝场等处军民长官司改名省溪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五年,施溪样头长官司改名施溪长官司,隶属沅州卫洪武六年拔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 漾头地方分别隶属于明设置的思州府施溪长官司和铜仁府省溪长官司。清代仍沿袭明代建置。清末移县治后下三洞归铜仁府直辖,六龙山一带不再属省溪长官司。民国2年,施溪长官司划属新设置的省溪县,为该县的东区(民国12 年改称五区)。民国19年至21年,铜仁县在漾头辖区曾设置茶山乡、 省溪县在漾头辖区曾设漾头乡、马岩乡、骂龙乡等。民国27年,漾头大部分属省溪县第三区的两个联保,即第一联保的第1、2、3、4保(漾头司、桂月溪、羊塘、苗江溪),第三联保的1、2、3保马脚岩、吴家湾、毛坡);一部分属铜仁县第一区竹园联保的第5茶园山)。民国30年,撤销省溪县,原施溪长官司地划属铜仁县,漾头辖区分别属于铜仁县的漾头乡、马岩乡和竹园乡。民国31年,县辖乡减为16个,漾头辖区分别属于瓦屋乡、马岩乡和石竹乡。1953年,瓦屋乡分出漾头乡、马岩乡分出马岩乡、石竹乡分出大坪乡驻地今茶园山行政村大坪村民组)1956年大坪划回石竹乡,漾头乡并入瓦屋乡。此后,分别建立了东风、灯塔、红旗人民公社以及管理区。1961年,茶园山划入马岩,漾头、马岩等管理区均改建为公社。除马岩与云场坪时分时合外,建置基本趋于稳定。1992年,撤销漾头侗族乡、马岩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合并建立漾头镇。镇政府驻漾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5′、北纬27°41′,海拔216,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31千米,邮政编码554312

  1996年,全镇辖1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

  漾头居委会 共286户、528(含全镇非农业人口)

  漾头行政村 辖区面积21平方千米。辖向家寨、坳上、施滩、小河、下街5个村民小组,共341户、1231人。

  花园行政村 辖区面积11.94平方千米。辖花园、洋坳、塘吉冲、黄家寨1、2组、半坡、洋塘上、中、下寨、绿竹坪、徐东坪11个村民小组,共395户、1565人。

  恶滩行政村 辖区面积19.06平方千米。辖恶滩、苗江溪、溪房、鸭江溪、老屋场、桐木坪、6个村民小组,共251户、1027人。

  马岩行政村 辖区面积10.18平方千米。辖马岩、半坡田、下木林、中木林、上木林、卢家湾、吴家湾7个村民小组,共 413 户、1546人。

  共同行政村 辖区面积6.06平方千米。辖岩董、坳田董、金斗量、白果冲、落鹅5个村民小组,共290户、1180人。

  茅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18.61平方千米。辖骂龙溪、茅坡、渡口、甲洲、仁家湾、铜鼓滩6个村民小组,共283户、1146人。

  茶园山行政村 辖区面积10.37千米。辖茶园山、烂泥冲、黄土坡、岩牛、大坪、老堰塘、龙头7个村民小组,共264户、1016人。

  1996年,辖区共2523户,9239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的3.11%。其中,农业人口871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4.3%,非农业人口52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7%;男性人口4937人,女性人口4302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5人。有侗、汉、苗、土家及彝等5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615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6.7%。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6157人,占少数民族的99.98%。全镇育龄妇女2275人,已婚育龄妇女1674人,占育龄妇女的73.6%。女性初婚晚婚率88.68%,计划生育率94.7%,节育率83.79%,独生子女领证率2.45%,人口自然增长率7.7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63万元(种植业产值99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3.24%。林业产值68万元,牧业产值550万元,渔业产值58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227个,从业人员428人,年产值245万元。其中乡办企业2个,从业人员91人,产值12万元;村办企业2个,从业人员10人,产值5万元;个体223个,从业人员327人,产值228万元。粮食总产量4555吨;占全市总产量的4.1%,人均粮食493千克。生猪存栏4397头,户均1.74头;花生331吨,油菜籽223吨,水果566吨,油桐籽29吨。

  1996年,农业机械。有耕作机械2台,排灌机械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2台,运输机械52辆,总动力3800千瓦。水利设施:已建成的蓄水工程5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8,其中位于马岩上木林的楠木桥水库为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山塘5处,总蓄水库容  25万立方米。全镇有效灌溉面积2505,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2.95%;旱涝保收面积1065,占全市的1.39%,占全镇稻田面积的21.25% 。其中:蓄水灌溉占10%,引水灌溉45%,提水灌溉5%,机灌占20%, 电灌占20%。农业人口人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29亩。有各类电站3座,总发电量8950万度。其中:市办漾头水电站1座,装机16000千瓦,发电量8880万度;市办施滩电站1座,装机400千瓦,发电量60万度;镇办黄腊溪电站1座,装机400千瓦,发电量10万度。平均每亩耕地用电2.8度。农业人口年用电量51万度。

  1996年,有邮电支局2个,职工9人;电话25部,线路总长12.5千米。邮电业务收入10.8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3.5万元。 公路总长25千米,通汽车村6个,自来水受益村6个。

  1996年,有中小学6所,其中村小3所;在校学生1425人;教职员工94人,其中民办教师8人。文化站1个,有线广播喇叭5只,卫星地面接收站15座,闭路电视安装880户。全镇有农村卫生医疗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30人,病床20张。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8元;总费用945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584万元,人均632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名胜古迹有九龙洞、杜家园新石器文化遗址、岩董新石器文化遗址、茶园山庄古文化村、天台山等。

   川硐镇 位于铜仁市北部。北连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东、东南接滑石乡,南抵环北办事处,西邻和平乡。辖区位于东经109°8′至109°17′、北纬27°46′至27°51′之间。东西长13千米, 南北宽11.3千米,总面积97.71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马脚营的庵堂坡)790米,最低点(板栗园杨家坡河边)260米。主要河流有天生桥河(即牛郎河下游的后洞河,平均流量为10.8立方米/秒)、乌泥河等江。年平均温度15.31月平均温度3.57月平均温度26.3。 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00毫米,年日照1150小时。耕地面积12120亩,其中:田8055亩,占耕地面积的66%;土4065亩, 占耕地面积的34%;林地面积32377亩。

  川硐因集镇西天生桥下的“川江洞”而得名。川硐及所辖的小江口均为古代集市,川硐逢农历三、八赶集沿袭至今,小江口由二、七集变为四、九集。明、清时期,川硐及小江属铜仁长官司、铜仁县的坡头乡、龙鱼乡地,清末移县治后两乡直属铜仁府。民国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置龙鱼等乡,民国24年为第四区的驻地并设川硐联保,民国30年设川硐乡。1953年,川硐乡分为川硐、小江口、德胜屯等乡,1957年,又并为川硐(含白水、滑石)、小江口两乡。此后,时分时合。1992年,撤销川硐、小江口两乡,合并建立川硐镇。镇政府驻地川硐,通往湖南凤凰、吉首、怀化、四川秀山的玉()()省道穿镇而过,海拔596.5,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3′,北纬27°49′,距铜仁城12千米。邮政编码554309

  1996年,川硐镇辖川硐居民委员会及9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

  川硐居民委员会 共411户、788(含全镇非农业人口)

  川硐行政村 辖区面积15.9平方千米。辖川硐上街、下街、云盘、堰边、把关塘、广场、客蚂口、龙凤场、格落坡、大坳、木秀坪、洋马塘12个村民小组,共621户、2469人。

  乌泥行政村 1964年曾改名光明大队,辖区面积14.89平方千米。辖乌泥、黄栗树、火麻坨、田家湾、照壁岩、茶山、唐家寨、新寨、姚家庄、中寨10个村民小组,共543户、2123人。

  凉湾行政村  辖区面积7.66平方千米。辖屯上、凉湾、云寨董、老塘、大坡5个村民小组,共343户、1323人。

   尖岩行政村(又名东风辖区面积17.11平方千米。辖桐木湾、界上、马脚营、刘家院子、大田、龙塘坳、尖岩、红岩塘个村民小组,共485户、2025人。

  新塘行政村(原名苗塘、,1951年改新塘辖区面积6.24平方千米。辖水田坝、新塘、火连()坳、田坪4个村民小组,共 216 户、963人。

  小江口行政村 辖区面积11平方千米。辖小江口、中寨、河门口、桥冲、韶风、川硐湾、新隆、半坡、大坝田、上青杠、下青杠、董上、土坪、白果树14个村民小组,共444户、1710人。

  半沟行政村 辖区面积5.02平方千米。辖半沟、金竹园、老冲、长坪、夹岩沟5个村民小组,共214户、836人。

  板栗园行政村 辖区面积6.83平方千米。辖板栗园、屋场土、高车坪、羊角冲、范木溪、枫香坪、小溪、三丘田、杨家坡、老本田10个村民小组,共352户、1360人。

  槐花行政村 辖区面积13.05平方千米。辖腊洞坪、白岩、舒家董、万家董、龙鱼冲、亮坳6个村民小组,共191户、717人。

  1996年,全镇共3820户、14314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4.63%4.71%。其中农业人口135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4.5%,非农业人口78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51%;男性人口7681人,女性人口663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46.64人。全镇有汉、土家、苗、侗及瑶、回、仡佬、彝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743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1.9%,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741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74%。 全镇育龄妇女2875人,已婚育龄妇女2435人。女性初婚晚婚率49.59%。计划生育率94.71%,节育率78.28%,独生子女领证率3.61%, 人口自然增长率6.71‰。

  1996,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353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9.74%,工业产值34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26%。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2378万元种植业产值2173万元)、林业产值49万元、牧业产值539万元,渔业产值43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147个,从业人员274人,年产值642万元。其中乡办企业5个,从业人员87人,产值165万元;村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7人,产值8万元;个体141个、从业人员180人,产值469万元。

  粮食总产量11693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0.25%, 人均粮食816.9千克,生猪存栏8222头,户均2.15头。经济作物中,花生594吨、油菜籽758吨、烤烟40吨、水果580吨、油桐籽170吨。

  1996年全镇有耕作机械6台、排灌机械1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 55台,运输机械30辆。已建成蓄水工程36处、引水工程3处,提水工程4处。其中,位于凉湾村的凉湾水库为小()型水库,总库容220万立方米,位于川硐村云盘、黑冲湾的解放水库、 黑冲湾水库,位于凉湾村屯边的屯边水库、黑冲的黑冲水库均为小()

型水库,库容分别为40101410万立方米,其余31处为山塘。全镇有效灌溉面积5655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6.7%,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6.67%。保证灌溉面积4950亩,占全市的6.48%,占全镇稻田面积的61.45% 。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42亩。有镇办电站1(小江口)、 装机200千瓦,发电量53万度。平均每亩耕地用电20度, 农业人口用电48万度。

  1996年有邮电支局1个,职工10人,电话机22部,线路总长5.4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67000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55000万元。通汽车行政村7个。自来水受益村6个。

  镇内有中、小学10所,其中村小8所;在校学生2054人,教职工165人,其中民办教师2人。有文化站1个,农村业余剧团3个。有线广播8个,电视转播台1个,安装闭路电视120户。镇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22人,病床28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4元;总费用1895万元,人均305.7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主要山水风光有天生桥和天生桥峡谷自然风光等。

  坝黄镇  位于铜仁市西部。东抵河西办事处,西邻江口县坝盘乡,东南、南面接桐木坪乡、鱼塘乡和江口县的张屯乡,北连和平乡和江口县的桃映乡。辖区位于东经108°56′至109°8′、北纬27 °31′至27°48′之间。东西长19.6千米,南北宽18.7 千米,总面积197.5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太平村老山山尖) 897米,最低点(宋家坝村龙塘村民组河边)260米。主要河流有大江、盐井河、官庄河、(平均流量分别为73.30.550.98立方米/秒)太平溪等。年平均温度16.81月平均温度5.27月平均温度27。全年无霜期287天,年降雨量1337毫米,年日照1170小时。耕地面积23505亩, 其中:田12675亩,占耕地面积的54%;土10830亩,占耕地面积的46%;林地面积126693亩。

  坝黄既是明代的一个古驿站坝黄铺,也是一个古老场市,逢农历五、十赶集,沿袭至今。现辖区在明、清时为铜仁长官司和撤司建县后铜仁县的长坪乡、坪茶乡(木弄、坪茶等地)地,清末移县治后两乡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置长坪、木弄等乡。民国24年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并设长坪联保。民国30年,曾设长坪、营寨等乡。民国31年,分属长坪、坪茶、营桐等乡。民国32年,分属长坪乡、营桐乡。1953年从长坪乡分出坝黄、坪茶、太平溪、竹田湾、长坪、泥哨及从卜口乡分出木弄等乡,1956年又并为坝黄、官庄、长坪、木弄等乡,1957年全部并入坝黄乡。此后,时分时合。1992年,撤销坝黄、官庄、长坪、木弄4乡,合并建立坝黄镇。 镇政府驻地坝黄,思()()省道穿镇而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北纬27°43′,海拔295.5,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21千米,邮政编码554307

  1996年,坝黄镇辖坝黄居民委员会和21个行政村、215 个村民小组:

  坝黄街道居委会 共466户、867(含全镇非农业人口)

  龙井行政村 辖区面积12.42平方千米。辖坝黄街上、街下、许家坡、猫猫岩、上龙井、下龙井、田坝、湾头(合称岩上)、陆家寨、艾家坪、凯芒上组、下组(包括土地坡)12个村民小组,共725 户、2572人。

  坪茶行政村 辖区面积12.72平方千米。辖地有坡、詹家溪1、2、3、4组、坪阳坳1、2、3组、中寨(含甫子)、坪茶、油房、碉边(含老屋、印子屋、岩院坝)、新屋(合称屋场沟)、广场坡、凤形、唐家16个村民小组,共670户、2710人。

  坝黄行政村 辖区面积7.6平方千米。辖老坝黄老街上、下组、坪垅、大湾、塘家湾、何家堡、界碑、普子、水井湾(合称斜长坳 )9个村民小组,共463户、1916人。

  金龙行政村 辖区面积8.93平方千米。辖金龙(含吴家、何家)、岑茶坡、路家、桐木湾、胡家、蛤蟆塘、干溪沟、连场坝含坡上、湾头)、杨家、李子园10个村民小组,共490户、1915人。

  油榔行政村 辖区面积3.54平方千米。辖孙湾、刘家、长田上、下组、晒米、茶园、后背山、大坪、油榔、金坪10 个村民小组, 共218户、798人。

  泥哨行政村 辖区面积9.41平方千米。辖茶盆、田家、屋场、元场(统称泥哨)白竹、风桶湾、上寨、寨云(含对门坡、坡脚、坡背后)、贵龙、合兴10个村民小组,共425户、1668人。

  木弄行政村 辖区面积10.38平方千米。辖红董、普子、上寨、中寨、马田坎、马湾头(统称马家沟)、湾头、小井、鳄鱼坳统称木弄寨)、小溪、周家坡、岑家坡、郑家湾、土地坳、大河燕15个村民小组,共526户、2026人。

  曹家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10.56平方千米。辖毛苟寨,瓦房子、现建沟(含石家)、大湾、岩院坝、田坎、桐木湾(统称曹家坪寨)、岑来坡、腊洞沟,中寨沟(又称老王沟)、三角庄11 个村民小组,共329户、1393人。

  宋家坝行政村 辖区面积5.26平方千米。辖烂泥田、黄泥堡、龙塘上、下组、宋家坝上、下组、罗家7个村民小组,共212户、 816人。

  塘边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8.34平方千米。辖堡堡溪上、下组、菜冲、火麻坪、竹山、塘边坡上、下组、贵竹、新竹(统称塘边寨)、露水1、2组、甲上、甲下(统称甲下)13个村民小组,共353户、1365人。

  长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6.71平方千米。辖长坪(含花桥)、坝塘坡、柳家、小溪、大坪芒5个村民小组,共370户、1375人。

  寨中(新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8.07平方千米。辖小坪芒(含沙湾)、前进(即漩水湾、含后溪沟)、孙家坡、寨中(新寨 )、冲蓬溪、滕家6个村民小组,共313户、1178人。

  半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6.72平方千米。辖半溪、小沟、雄湾、胡家、候家(合称水平寨)、关家冲、乌龟董、十二湾、李木湾、大溪10个村民小组,共349户、1266人。

  苗哨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10.73平方千米。辖竹园、青杜(合称竹园、店上、翠坪溪(含曹家坡、梵家、新屋、田坝、牛场、鱼梁洞、洞坪、徐家、反坡、邓基坡13个村民小组,共325户、1303人。

  向家沟行政村 辖区面积5. 44平方千米。辖尖坡、苏木塘、(总称苏木塘,含梯子坎)、董田、院子(合称董田)、茶树园、艾家沟、董上8个村民小组,共229户、860人。

  白果行政村 辖区面积10.87平方千米。辖白果树(含潘家、杨家、坪龙湾)、艾家湾(含河坎、湾头、老头湾)、谢家沟(含打干溪)、 坝子溪、钟岭1、2组、省井冲、桂竹湾、车坳(含老屋场)、半坡、蓬上11个村民小组,共419户、1611人。

  官庄行政村 辖区面积13.24平方千米。辖官庄(含对门河、大院子、塘演溪)、孙家湾(含简溪、董上)、黄家(含田坝)、孙家(含黑岩湾、岭上、湾头)、三脚坡(含老屋基)、塘演坡(含黑狗、中间院子、斗蓬客)、新寨坪(含冷水溪、龙家董)、余家坪(含小对岩、败子岩、打谷坪、腊灯沟(含塘冲)10个村民小组,共633户、2460人。

  太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17.33平方千米。辖腊暗塘(含董上)、 中寨(含罗家、三房、胡家)、洞冲(含茶叶沟、沙坝田、李行田、大院子)、黑冲(含候家)、田坝(含杨家董、大岩老、巴槽坪)、三房(含团湾)、岱山坡、大黄土溪(含竹林湾、罗家土湾、大院子、黄土湾)、李家坡9个村民小组,共678户、2417人。

  竹田行政村 辖区面积12.37平方千米。辖竹田湾头组、竹田老屋组、龙家(含土坪)、陈家(含岭上)、周家、新坎溪、李行寨含洪家、婆良沟)、大赶家坡(含庙边)、牛角冲、段家坡、岩门溪(含屋场沟、木鱼董、黄家地)、小黄土溪12个村民小组,共415户、1475人。

  汪家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7.38平方千米。辖罗家、姚家合称汪家坪)、猫猫岩、桐木坪、大院子(合称岑蓬)5个村民小组,共335户、1153人。

  高坝田行政村 辖区面积9.7平方千米。辖高坝田、密槽、田泷、米滚寨、水井边、烂桥、上岑、下岑1、2组、郭家溪(含福田)、邓家田、里破岩、外破岩13个村民小组,共447户、1545人。

  1996年,全镇共9390户、34698人,均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11.59%。其中农业人口3382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5%,非农业人口876,占全镇总人口的2.5%; 男性人口 18571 人, 女性人口为1612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5.6人。全镇有汉、土家、苗、侗及瑶、回、藏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2184,占总人口的63.93%;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22138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9.79%。 全镇育龄妇女8226人,已婚育龄妇女6632人,占育龄妇女的82.57%。女性初婚晚婚率21.31%,计划生育率89.95%,节育率82.60%,人口自然增长率3.7‰。

  199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22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4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1%,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4282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1.9%。农林牧副渔业中,种植业产值2432万元, 林业产值281万元,牧业产值1076万元,副业产值451万元,渔业产值44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317个,从业人员557人,年产值335万元。其中乡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80人,产值67万元;村办企业3个,从业人员35人,产值23万元;个体310个,从业人员442人,产值245万元。

  粮食总产量12590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1.33%,人均粮食363千克。生猪存栏27057头,户均2.9头。经济作物中,花生481吨, 油菜籽880吨,水果258吨,油桐籽750吨。

  1996年全镇有耕作机械7台,排灌机械162 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253台,运输机械13辆,总动力4317千瓦。坝黄溪河众多, 在明代就“比溪为堰、筑坞为塘”,修筑有古老的长坪堰、坪茶堰、坪芒堰等。有蓄水山塘20处,引水工程8处,提水工程25处,总蓄水库容18.3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650,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49%, 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9.78%。保证灌溉面积3450亩,占全市的4.1%,占全镇稻田面积的27.2%。其中蓄水灌溉占5.9%,引水灌溉占5.76%,提水灌溉占18.1%,电灌占5.4%。农业人口平均有效灌溉面积0.41亩。 镇办白花浪电站1个,装机225千瓦,发电量60万度。平均每亩耕地用电12度,农业人口用电147万度。

  1996年,有邮电支局1个,职式28人,电话15部,线路总长25 千米,邮电业务收入近20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4万元。公路总长 80千米,通汽车村14个。自来水受益村有6个。

  1996年,有中小学21所,其中村小14所,在校学生5073人,教职员工202人,其中民办教师17人。有电视转播台22座, 闭路电视安装6500户。有镇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25人,病床20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70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济收入28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2元;总费用2203万元, 其中农民家庭经营费用1718万元,人均495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822.4 万元, 人均237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自然风光和纪念地有:官庄烈士陵园、岑菜坡麒麟石、白花浪等。

 茶店镇  位于铜仁市南部。东、北与谢桥办事处相连,东南、南部分别同万山特区敖寨侗族乡、高楼坪侗族乡和玉屏县亚鱼乡接壤,西同鱼塘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5′至109°12′、北纬27°30′至27°39′之间。东西长13.5千米,南北宽16.5千米,总面积99. 55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横山隋河坡顶东侧)930米,最低点(垢溪白沙溪)380米。主要河流有白岩河(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和垢溪江。年平均温度15.81月平均温度3.37月平均温度27.2。 全年无霜期263天,年降雨量1364毫米,年日照1165小时。耕地面积15810亩,其中:田11503亩,占耕地面积的72.8%;土4307亩,占耕地面积的27.24%;林地面积32377亩。

  茶店因古代处于铜仁至玉屏的邮传驿道上,有人在此开店卖茶得名,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场市,逢三、八赶集,沿袭至今。其所辖的开天铺、鱿鱼铺均为古代驿站。茶店明、清时属铜仁府省溪长官司瓮帕洞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鱿鱼铺划属省溪县),民国19年,曾设茶店乡,民国24 年为第二区区公所的驻地并设茶店联保,民国30年,撤省溪县,该县第二区第四联保第4(鱿鱼铺)划回茶店乡。1953年,茶店乡分为茶店、鱿鱼铺、老羊坪等乡,1957年,3乡又并入茶店。此后,3乡时分时合。1992年,撤销茶店乡、鱿鱼铺乡、合并建立茶店镇。镇政府驻地茶店,玉()、秀()省道穿镇而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8′,北纬27°35′,海拔660 ,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24千米。邮政编码554301

  1996年,茶店镇辖茶店居民委员会和11个行政村,112 个村民小组:

  茶店居民委员会 共427户、777(含全镇非农业人口)

  开天行政村  辖区面积10.78平方千米。辖街上、炮楼坡、下院子、上院子、田坝、彭家、杨家、蒋家、聂家、猫猫冲、禾梨、船、虾蚂塘、唐家、中寨15个村民小组。共409户、1771人。

  塘边行政村 辖区面积10.61平方千米。辖小院子、大院子、田坝、赵家、塘贤、胡家、汗龙坳、桃树寨、新合1、2组、大坳、尖坡12个村民组。共301户、1653人。

  红岩行政村 辖区面积7.21平方千米。辖红岩塘、罐罐井、响水洞、矮山坪、黄连溪、干溪6个村民小组。共265户、1103人。

  大园行政村 辖区面积8.04平方千米。辖向家、詹家、土地坡、张坡、大园、大坪、竹子湾、岩坳、店地9个村民小组,共 341 户、1376人。

  横山行政村辖区面积6.39平方千米。辖禾梨湾、大院子、小院子、油榨冲、民主、锣鼓塘、懒寨、半坡、大土坪9个村民小组,共253户、1048人。

  梅花行政村 辖区面积5.24平方千米。辖梅花地、火麻坪、隘口山、烂泥山4个村民小组,共212户、876人。

  茶店行政村辖区面积7.19平方千米。辖洞边、上黑岩坪、下黑岩坪、街上、蚂蝗冲6个村民小组,共346户、1328人。

  老屋场行政村 辖区面积9.25平方千米。辖老屋场上、下组、辽见沟、桑树坪、新龙桥、唐家山6个村民小组,共293户、1252人。

  尖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13.02平方千米。辖红星、上寨、大山、新家湾、上大坪、大坪上、下组、新屋、竹林窠、尖坡、天堂、小院子、杉木坪、背后院子、毫子坡、梓木坨、毕冲1、2组、韩家田 19个村民小组,共480户、1998人。

  白岩行政村 辖区面积8.67平方千米。辖王坡、下寨场、路家湾、兴隆湾、燕子岩、沙厂坡、白岩、杨冲、罗马洞、坡凸坳、艾上、杨柳冲、田家13个村民小组,共458户、1911人。

  垢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13.19平方千米。辖鱼塘、牛栏冲、白沙溪、杨家、谢家、刘家、大桥、岩院子、老院子、田坝、新屋场、马鞍山、板山13个村民小组,共491户、1764人。

  1996年全镇共4336户、16857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数的5.35%5.55%。其中农业人口16080,占全镇总人口的95.39% ,非农业人口77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6%;男性人口8903人,女性人口795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69.31人。全镇有侗、汉、土家、苗、瑶及回、布依、水、壮、哈尼等1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1868,占总人口的70.4%,侗、土家、苗、瑶等少数族1184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8% 。全镇育龄妇女3898,已婚育龄妇女3265人,占育龄妇女的83.7% 。女性初婚晚婚率70.25%,计划生育率85.71%,节育率85.8%, 独生子女领证率1.35%,人口自然增长率11.32‰。

  199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12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6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33%。农林牧渔业中,农业产值1872 万元 种植业产值1597万元),林业产值39万元,牧业产值550万元,渔业产值50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158个,从业人员937人,年产值603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1个,从业人员658人,产值291万元。村办企业1个, 人业人员12人,产值18万元;个体146个,从业人员267人,产值294万元。粮食总产量9310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8.38%,人均粮食563千克。生猪存栏10986头,户均2.86头。经济作物中,花生133吨,油菜籽 284吨,烤烟2吨、水果38吨。

  1996年全有耕作机械16台,排灌机械7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97台,运输机械10辆,总动力2395.8千瓦。已建成蓄水工程14处,其中梅花水库为小(型水库,总库容185万立方米,位于红岩村的胡瓜洞水库、 塘边村的弄岩山水库、尖坡村的小湾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库容分别为171414万立方米。山塘10,总蓄水库容300立方米。引水工程10处,其中白岩河的长堰、栾堰、新桥堰、彭家堰等引水堰沟,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8)。提水工程5处。全镇有效灌溉面积9495,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11.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1.99% 。保证灌溉面积8145亩,占全市的10.7%,占全镇稻田面积的70.3%。其中蓄水灌溉占25.4%,引水灌溉占8.8%,提水灌溉占4.4%,电灌占4%,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598亩。有镇办电站2(三眼洞、 铁关洞),装机分别为155千瓦和75千瓦,发电量65万度。农业人口用电69万度。

  1996年,有邮政支局1个,职工13人,电话82部;邮电业务总收入5.6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1.63万元。通汽车村11个。自水受益村1个。

  镇内有中、小学12所,其中村小9所;在校学生2919人,教职工168人,其中民办教师7人。有文化站1个,有线广播喇叭8个,电视转播台30个,闭路电视安装2500户。有镇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16人, 病床20张。

  199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106万元,总费用4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第三节  乡

 

  鱼塘侗族苗族乡 位于铜仁市西南部。东与店镇接壤,东南、西南分别同玉屏县、岑巩县相邻,西和大坪乡、江口县毗邻,西北和北部同江口县、坝黄镇、桐木坪乡相依。辖区位于东经108°57′至109°6′、北纬27°26′至27°39′之间。东西长16.25千米,南北宽23.1千米,总面积144.6千米。全乡耕地面积21780亩,其中田14190 ,占耕地面积的65.15%,土7590亩,占耕地面积的34.85% 。 林地面积35170亩。境内海拔最高点975(黑岩谭家寨背后坡),最低点大坡新寨河边)320米,主要河流有温溪江、澎水垅等。年平均温度14.8℃1月平均温度-17月平均温度30。全年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361毫米,年日照1120小时。

  鱼塘原名余旗屯。据传说,这一带共有48个屯,以屯旗为标志,这里插的是最后一面屯旗,故而取名为“余旗屯”。1958 年农业合作化时, 农民在屯里田坝中修了一口鱼塘,1964年“四清”整顿生产队规模时,把屯里的住户分为鱼塘、鱼屯两个生产队,总称“鱼塘”。鱼塘在明、清时属省溪长官司瓮帕洞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其牛场坡为古集市,逢农历四、九赶场,沿袭至今。民国2年撤储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黑岩、盛岗、文寄、羊坪等乡。民国24年为第二区公所的黑岩、老羊坪联保,民国30年曾设黑岩乡、老羊坪乡。民国31年属坪岩乡,民国32年,分别属于黑岩乡、茶店乡。1953年,黑岩乡分为黑岩、牛场坡等乡,从茶店乡分出老羊坪等乡。1957年又分别并入牛场坡、茶店等乡。此后,时分时合。1971年,牛场坡乡驻地迁驻鱼塘。1992年,撤销老羊坪、牛场坡、黑岩3乡,建立鱼塘侗族苗族乡。乡政府驻地鱼塘,位于茶()()乡道旁,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北纬27°32′,海拔 572,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36千米。邮政编码554302

  1996年,鱼塘乡辖16个行政村,183个村民小组:

  鱼塘行政村 辖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辖鱼塘、鱼溪屯大院子、小院子、白果屯、麦坳、店上、水牛湾、腊树湾、老屯12组、坪溪河、中院子、新屋场、罗家湾、水坪、下家田共16个村民小组, 575户、2625人。

  大龙行政村 辖区面积8.47平方千米。辖张海屯、雄鸡屯1、2组、对门寨、上田湾、下田湾、下寨1、2组、上寨、麻栗坪、坳田、瓦湾、青年1、2组、老年、山下、坝上、上湾、下湾、对门园20个村民小组,共454户、1885人。

  牛场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12.43平方千米。辖牛场坡中街、下街、白水洞、谭家半坡1、2、3组、陈家湾、葛麻坪、石头寨1、2、3、4组、铜盆井1、2组、猪楼山、菜花、鲫鱼塘、大麦坨、情家坡19个村民小组,共437户、1743人。

  槐花行政村 辖区面积10.25平方千米。辖槐花坪、老院子、堕河坡、菜花董、坡董上、下岩龙、木头塘、将军岩、龙木石、吊井、中心、杨家湾、对门坡、岩湾1、2组15个村民小组, 共486 户、1194人。

  旗屯行政村 辖区面积9.3平方千米。辖老羊坪街上、黄旗屯1、2组、桑树坪、三角岩、上加坡6个村民小组,共359户、1458人。

  大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8.15平方千米。辖上寨1、2组、黄家村、新红1、2组、和平1、2组、大坡老、寿坪、下寨10个村民小组,共301户、1247人。

  文基行政村 辖区面积7.85平方千米。辖文基坪、姜家坡1、2组、大岩板、千丘田、船、新屯、徐坡、荒坪、井坎、徐家、木桥、槐木、马、猫湾、张家16个村民小组,共418户、1764人。

  红五行政村 辖区面积7.61平方千米。辖田龙、卡皮寨、白岩山、高寨、上坪5个村民小组,共282户、1147人。

  金盆行政村 辖区面积5.09平方千米。辖金盆、金盆、舒家、田沟、黄泥、枫香湾、老屋、忙槌坡、新屋场、石家龙11个村民小组,共273户、1096人。

  漆树湾行政村 辖区面积4.8平方千米。辖漆树湾、塘头溪、野猪岔、淮田、姜家溪、罗家6个村民小组,共165户、692人。

  新农行政村 辖区面积6.69平方千米。辖杉木溪、东风、菜头湾、凉井、黑冲、樊家、大湾、尖角、洪江1、2组10个村民小组, 共244户、980人。

  高峰行政村 辖区面积12.49平方千米。辖白岩老、禾梨坳、土地坳、青山湾上、下组、野鸡王上、中、下组、龙王洞、桐木坪、竹山坳、王家坡、龙井1、2组、阳光(阳基屯)15个村民小组,共 470户、1952人。

  登峰行政村 辖区面积5.8平方千米。辖袁家屯1、2、3、4组、丁家湾1、2组、二屋沟7个村民小组,共284户、1157人。

  团山行政村 辖区面积9.77平方千米。辖陈旗屯上、中、下组、烂泥沟、沈家湾、冷水沟、老屋场、对门寨8个村民小组,共475户、2071人。

  江屯行政村 辖区面积12.02平方千米。辖庙上、胜岗河、上坎、杨柳沟、大坪湾、塘口、大树、竹山、高坎、猫坪10 个村民小组,共481户、1997人。

  云山行政村 辖区面积12.25平方千米。辖王子坡1、2组、鹰嘴峄、青菜沟、谭家寨上、下组、羊角老、野牛山、老云山个村民小组,共240户、1008人。

  1996年,全乡共5944户、24816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7.63%8.18%。其中农业人口24538,占全乡总人口的98.9%,非农业人口278,占全乡总人口的1.1%;男性人口13724 ,女性人口1109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1.5人。全乡有侗、汉、苗、土家及回等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9772,占全乡总人口的79.67%。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14868人,占少数民族的75. 2% 。 全乡育龄妇女5028,已婚育龄妇女4448,占育龄妇女的88.46%, 女性初婚晚婚率为55.46%,计划生育率90.65%,节育率83. 9%,独生子女领证率0.31%,人口自然增长率0.6‰。

  1996年,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246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881万元(种植产值1702万元)占农林牧渔产值的76.27%,林业产值64万元,牧业产值488万元、渔业产值33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90个, 从业人员343人,年产值450万元。其中乡办企业3个,从业人员84人,产值 45万元;个体87个,从业人员229人,产值171万元。粮食总产量10731吨,占全市总产量的9.66%,人均粮食432.4千克。生猪存栏15494头, 户均2.6头。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210吨、油菜籽242吨、水果32 吨、油桐籽130吨。

  1996年有排灌机械14台,农产品加工机械45台,运输机械25辆。已建成蓄水工程25处,其中团山村的团结水库(库容205万立方米、槐花坪村的吊井水库(库容322万立方米)为小()型水库; 大龙村的丰收、槐花坪村的红星、牛场坡村的东风、鱼塘村的白果屯、平溪屯、登峰村的丁家湾、文基村的红旗、红五村的上坪、大坡村的大坨、旗屯村的洪家桥、旗屯等11座水库为小()型水库,合计库容236.76万立方米,另有山塘12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2处。全乡有效灌溉面积12945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15.28%,占全乡耕地面积的59.43%。保证灌溉面积12870亩,占全市的16.85%, 占全乡稻田面积的90.69%。其中蓄水灌溉占23%,引水灌溉占64%,提水灌溉占7%,机灌占3%,电灌占3%。乡办电站1(温溪江)、装机480千瓦,发电量 190万度;村办电站1(澎水垅),装机155千瓦,发电量60万度。农业人口用电19.19万度。

  1996年有邮电所1个,职工3人,电话机33部,线路总长17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4万余万,其中报刊发行收入2万余元。公路总长24千米,通汽车村13个,自来水受益村2个。

  全乡有中、小学16所,其中村小15所;在校学生3977人,教职员工181人,其中民办教师30人。有文化站1个,有线喇叭4只,地面卫星接收站2座,闭路电视安装4300户。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3人,病床8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元, 总费用1158万元,人均466.6元。

  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 位于铜仁市西南部。东北、东和东南与鱼塘乡接壤,西南同岑巩县羊桥乡交界,西和西北同江口县民和乡、张屯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8°50′至109°3′、北纬27°29 ′至27°37′之间。东西长21.5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155.7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羊寨水塘坡后山)963米,最低点(羊寨地慢河边)400米。主要河流有龙门江(1立方米/秒)、地慢河等。 年平均温度15.91月平均温度3.57月平均温度26.3。全年无霜期274,年降雨量1316毫米,年日照1064小时。耕地面积18450亩,其中:田10845,占耕地面积的58.8%;土7605亩,占耕地面积的41.2% ;林地面积46549亩。

  大坪于清咸丰初年形成场市,逢农历三、八赶集沿袭至今。明、清时属铜仁府省溪长官司瓮帕洞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置大坪、瓮岩、清塘等小乡。民国24年属第二区大坪联保。民国30年设大坪乡,民国31年和黑乡合并为坪岩乡。民国32年又分出大坪乡。1953年,大坪分出大坪、新场、瓮岩坝、羊寨等小乡。1957年,新场、瓮岩坝(含羊寨)并入大坪乡,此后,或分或合,直至1961年才趋稳定。1992年,撤销大坪侗族乡、羊寨侗族土家族乡、兴旺场(1980年新场改名兴旺场)侗族苗族乡,合并建立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乡政府驻地大坪,茶()()县道穿乡而过,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7′,北纬27°33′,海拔604.2,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48千米。邮政编码554303

  1996年,大坪乡辖13个行政村,183个村民小组:

  大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18.13平方千米。辖大坪场上街、下街、凉水井、油店、屯口湾、上屯湾、下屯湾、包勉、田坝上组、田坝下组、客蚂溪、龙抗12个村小组,共487户、1895人。

  铜锣行政村 辖区面积10.6平方千米。辖铜锣大院子、铜锣小院子浦鸭田、岩门口、六里冲、坪坡、岩坎脚7个村民小组,共305户、1277人。

  龙门行政村 辖区面积13.52平方千米。辖龙门江、岩坎脚、罗家坡、腊树湾、大坡上、中龙元、矮板沟、杉木林8个村民小组,共292户、1202人。

  川硐塘行政村 辖区面积12.68平方千米。辖川硐塘、牟家坡、沙子坡上组、沙子坡下组、六马田、上寨、台上、新田湾、栗子山上组、栗子山下组10个村民小组,共417户、1678人。

  苏湾行政村辖区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六马坪、苏湾董上、关江1、2组、关江董上、大湾、大坡上、半龙1、2组、里基屯1、2、3组、大冲、腊柳冲1、2组,对门寨16个村民小组,共489户、1896人。

  柴山行政村 辖区面积10.25平方千米。辖新场、雷打冲、龙口、柴山、头、高家、下坪、新屋、老屋、张家坪、竹山、沙湾、塘边、肥田、徐家坡1、2组、徐坡杨家、彭家冲、烂泥山、茶园20个村民小组,共456户、1838人。

  清塘行政村 辖区面积6.33平方千米。辖塘湾、布沙坪、桃树坳、楠木、清塘1、2组、谢家、陈家、石家田、杨家湾、大山坳、老寨、上、中、下组、现家坡15个村民小组,共797户、1228人。

  炉山行政村 辖区面积15.61平方千米。辖两岔溪、杨柳塘、保寨、皂角坪、砚瓦溪1、2组、香炉山、长坡、蚂蟥田、龙美场、盐井溪大院子、盐井溪小院子、公岩山、干溪、屯湾、新屋16个村民小组,共362户、1415人。

  黄花行政村 辖区面积7.25平方千米。辖黄花、土炉湾、观音塘、新斗坪、杨家山、冯家、长冲、竹林洼8个村民小组,共177户、758人。

  白果行政村 辖区面积12.66平方千米。辖白果树、对门坡、竹林湾、吴家、杨家、穆家、路边、乐园、老屋、积水塘、大龙、滕家、龙家、中坝、屯上、矮龙上、下组、中寨18个村民小组,共546 户、2353人。

  地慢行政村 辖区面积11.43平方千米。辖地慢1、2组、水塘坡、竹山、沙坪、腊树坪、大房家、杨家、董上、坝慢、麻栗11个村民小组,共469户、1903人。

  瓮岩行政村 辖区面积13.29平方千米。辖中寨1、2组、大院、湾头、塘元上、下组、青坪、角山、湾头、新寨、峰岩上、下组、瓮岩、丰收14个村民小组,共324户、1298人。

  大冲行政村 辖区面积13.4平方千米。辖伞江沟罗家、伞江沟姚家、瓦屋 、黄腊寨、洞湾1、2组、大土坪、大土、杨柳塘、下寨、烂桥、大湾坡、蚂蟥溪姚家、蚂蟥溪杨家、金竹湾、排坡、妖河山、半坡、坝桃、石家寨上、下组、大冲、沟底、汪家、白果树、贺家沟、坳田屯、廖家28个村民小组,共527户、2087人。

  1996年,全乡共5296户、21053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数的6.53%6.9%。其中农业人口2084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9%, 非农业人口20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男性人口11762 人,女性人口929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全乡有汉、侗、土家、 苗及瑶、回等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7075人,占总人口的81.1%; 主要少数民族1700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58%。全乡育龄妇女4095人,已婚育龄妇女3380人,占育龄妇女的82.53%。女性初婚晚婚率95.86%,计划生育率92%,节育率89.35%,独生子女领证率0.31%,人口自然增长率9.53‰。

  1996年,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2万元,农业总产值2191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854万元),林业产值77万元,牧业产值668万元,渔业产值26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108个,从业人员343人,年产值450 万元。其中乡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42人,产值29万元;个体104个,从业人员301人,产值421万元。粮食总产量11262吨, 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0.14%,人均粮食540千克。生猪存栏17448头,户均3.4头。经济作物中,花生259吨,油菜籽483吨,烤烟75吨、水果18吨,油桐籽200吨。

  1996年,全乡有耕作机械10台,排灌机械97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209台,运输机械10辆,总动力1987千瓦。水利设施:已建成蓄水工程21处,引水工程2处,提水工程6处,山塘19处,其中位于柴山村的烂泥龙水库、位于大坪村的蚂蝗溪水库为小()型水库,库容分别为11.4248万立方米,另外,瓮岩坝引水渠保证灌溉面积622亩。总蓄水库容115万立方米。全乡有效灌溉面积6510亩, 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8%,占全乡耕地面积的35.28%。保证灌溉面积5985亩,占全市的7.83%,占全乡稻田面积的55.18%。其中蓄水灌溉占61.4%,引水灌溉占18.8%,提水灌溉占1%,机灌占11.8%,电灌占7%,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31亩。有乡办地慢电站1座,装机125千瓦,发电量89万度。农业人口年用电量92万度。

  1996年,有邮政支局1个,职工2人,电话2部,线路总长20千米。公路总长30千米,通汽车村10个,自来水受益村7个。

  全乡有中、小学16所,其中基小14所;在校学生3567人,教职中138人,其中民办教师35人。有线广播喇叭3只,电视转播台2座,闭路电视安装1367户。有乡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11人,病床15乡。

  199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183元;总费用1868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2480万元,人均1180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古迹和纪念地有:牟家坡悬棺、包勉红军桥等。

  桐木坪侗族乡   位于铜仁市西南部。东北、东南与河西办事处、谢桥办事处接壤,南和西南同鱼塘乡相连,西北和坝黄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9°1′至109°8′、北纬27°36′至27°43′之间。东西长 12.25千米,南北宽11.8千米,总面积66.29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天堂坡)683.9米,最低点(言前坪沟底)270米。主要河流有卜口河、瓮坑河,平均流量分别为20.61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71月平均温度57月平均温度26.2。全年无霜期 290 天, 年降雨量1291毫米,年日照1165小时。耕地面积6945亩,其中:田4065亩,占耕地面积的58.53%;土2880,占耕地面积的 41. 47% ; 林地面积28768亩。

 清光绪末年,桐木坪附近的鸭子坡、蓑衣塘、黄家溪、密槽、阿斗坡等村寨的族长发起开辟市场,因场口有一棵大桐木树,故称桐木坪。桐木坪乡在明、清时属铜仁府辖的铜仁长官司和撤司改县后的铜仁县的坪茶乡地。清末移县治后坪茶乡属铜仁府直辖。民国年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置桐木乡。民国24年属第三区的桐木联保。民国30年设桐木乡,民国31年同营寨乡合并为营桐乡。1953年,从营桐乡分出营桐(7月更名为卜口)、棉花坪等乡,1956 年棉花坪与谢桥乡的一部分合并建立了桐木坪乡。1957年桐木坪并入卜口,此后,桐木坪与卜口时分时合,直至1966年才稳定为卜口公社。(1977年公社驻地由卜口迁至桐木坪)。1992年,撤销卜口乡,建立科局级的桐木坪侗族乡。乡政府驻地桐木坪,地理坐标为东经109°6′,北纬27°40′,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22千米。邮政编码554306

  1996年,桐木坪乡辖5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

  桐木坪行政 辖区面积19.82平方千米。辖桐木坪、前进、下河、中河、上河、高峰(老寨坡)、前山、三郎背、田冲、蓑衣塘、鸭子坡、瓮坑坝上、瓮坑湾头、阿斗坡14个村小组,共752户、3045人。

  棉花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8.21平方千米。辖棉花坪、新寨坡、干溪、溪门口、半沟、竹坳、黄家溪、侯家屋场8个村民小组,共286户、1061人。

   新阳行政村 辖区面积10.77平方千米。辖叶家冲、杨家寨、腊洞河、胡子坨、川硐、黄泥坡、下干溪、宋家、杨柳塘9个村民小组,

 

359户、1386人。

  石阳洞行政村 辖区面积6.84平方千米。辖新寨、老屋场、王家、杨家龙、竹坳、柑子坳、溪头、凯楼、苗坡、老院子10个村民小组,共229户、963人。

  卜口行政村 辖区面积20.65平方千米。辖卜口、言前坪、夹岩、大坪、小坪、天堂坡、桃寨、中寨、石耶、周家、葫芦田11个村民小组,共573户、2223人。

  1996年全乡共2199户、8753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数的2.71%2.88%。其中农业人口86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9.14%,非农业人口7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0.86%;男性人口4755 人,女性人口399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2人。全乡有侗、土家、汉、苗等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188人,占总人口的47. 84% , 全乡育龄妇女2024人,已婚育龄妇女1670人,占育龄妇女的82.5%。 女性初婚晚婚率34.15%,计划生育率74.07%,节育率86.11%,独生子女领证率1%,人口自然增长率8.6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91 万元(种植业产值831万元),林业产值41万元,牧业产值275万元,渔业产值7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66个,从业人员211人,年产值562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60人,产值320万元;村办企业1个, 从业人员6人,产值12万元;个体64个,从业人员145人,产值230万元。粮食总产量4350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3.9%,人均粮食496.9千克。生猪存栏6270头,户均2.85头。经济作物中,花生331吨,油菜籽153吨,水果23吨,油桐籽150吨。

  1995年,全乡有排灌机械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52台,运输机械20辆,总动力268千瓦。已建成蓄水工程33处, 引水工程50处,提水工程6处。其中瓮坑水库为小(一)型水库, 总库容734万立方米,山塘33处。总库容787 万立方米。 全乡有效灌溉面积372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4.39%,占全乡耕地面积的53.56%。 保证灌溉面积2445亩,占全市的3.2%,占全乡稻田面积的62.36%。其中蓄水灌溉占43%,引水灌溉占27%,提水灌溉占15%,电灌占15%,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377亩。有新阳村办腊洞河电站1座,装机155千瓦,发电量24万度。农业人口用电35.4万度。

  1996年,有邮电代办所1个,职工1人,电话13部,线路总长17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4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1.5万元。公路总长68千米,通汽车村5个,自来水受益村4个。

  乡内有小学6所,其中村小4所;在校学生1258人,教职工49人,其中民办教师11人,有文化站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3座,闭路电视安装240户。有乡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5人,病床3张。

  199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总费用694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费用525万元,人均600 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115万元,人均177元。地方财政收入51.34万元,地方财政支出43.68万元。

  自然风光有天然溶洞石阳洞等。

   和平土家族侗族乡  位于铜仁市西北部。东与川硐镇连界,东南、南部和西南分别同环北办事处、河西办事处、坝黄镇相依,西北和江口县桃映乡接壤,北与松桃县牛郎乡毗邻。辖区位于东经108 °59′至109°10′、北纬27°45′至27°53′之间。东西长16.9千米, 南北宽13.9千米,总面积116.63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水源头村三脚岩)802,最低点(两河口河岸)250。主要河流有小江、德胜屯河(平均流量分别为34.71.05立方米/秒)、孟溪等。年平均温度16.81月平均温度5.27月平均温度27。 全年无霜期285天,年降雨量1352毫米,年日照1165小时。耕地面积14550亩,其中:田6150亩,占耕地面积的42.26%;土8400亩,占耕地面积的57.73%;林地面积77923亩。

  和平在古代称“客寨”, 是一个古老集市,逢农历五、十赶集,沿袭至今。和平辖区在明清时期属铜仁府辖的铜仁长官司和撤司后改建的铜仁县的客寨乡、龙鱼乡辖地,清末移县治后两乡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所撤府后属铜仁县。民国19年,曾设客寨、兴隆、龙鱼、德胜屯、水源等乡。民国24年,分别属于客寨、川硐、牛郎联保。民国30年,分别属于客寨、川硐 、牛郎乡。1953年,从客寨乡分出客寨(19544月改名和平)、龙鱼、孟溪等乡, 从川硐乡分出德胜屯等乡,从牛郎乡分出大鹏溪等乡。1956年,将大鹏溪乡的水源头、遥山沟、枣木溪3个村划入德胜屯乡(余下划属松桃县)。 至1957年,龙鱼、孟溪先后并入和平,德胜屯并入小江口。此后,时分时合,至1985年方趋稳定。1992年,撤销和平、德胜屯、矮龙土家族乡等3乡,合并建立和平土家侗族乡。乡政府驻地和平,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北纬27°47′,海拔290, 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18千米。邮政编码554308

  1996年,全乡辖15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

  和平行政村 辖区面积4.06平方千米。辖和平1、2、3、4、5组共5个村民小组,共301户、1229人。

  稿平行政村 辖区面积7.94平方千米。辖稿平1、2、3、4、5、6、7组共7个村民小组,共343户、1413人。

  陈家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10.3平方千米。辖陈家寨、兴隆坳、匡家寨、大溪沟、马子岭、大坪坡、向家个村民小组, 共426 户、 1744人。

  龙鱼行政村 辖区面积18.63平方千米。辖池塘、上寨、中明、张家坝、鱼心1、2组、坡边、黄土坡、盐井、两河口上、下组、龙塘坪、郑家坡、林场14个村民小组,共678户、2595人。

  凉水井行政村 辖区面积8.31平方千米。辖凉水井、上寨、下寨、董上、田坝、沟上、沟下、对门坡、坝连9个村民小组,共386 户、 1585人。

  孟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8.3平方千米。辖孟溪大院子、高坎上、万家坡、弯头、马家冲、岩板桥、老寨坪上、下组、老寨坡、庵堂湾、果味坡、碑边、稿楼、池塘坡、烂泥沟、岑茶坡、长田17个村民小组,共507户、2031人。

  矮龙行政村 辖区面积7.04平方千米。辖喻家1、2组、漆树坪1、2组、新隆寨、白家寨、土地堂、坳上、坳下9个村民小组, 共222户、899人。

  冷水行政村 辖区面积6.91平方千米。辖秤杆坪、冷水溪、龙口、张家、孙家、姚家、老屋基上、下组、水井湾、老门坳、田坝、茶园普12个村民小组,共359户、1326人。

  两岔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5.68平方千米。辖湾头、坪头、中寨、河边、半坡田、龚家6个村民小组,共227户、886人。

  德胜屯行政村 辖区面积8.1平方千米。辖德胜屯、小溪1、2组、横坡4个村民小组,共324户、1248人。

  王家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7平方千米。辖王家坪、新屯沟、仲家坡、石榴坪、老屋场、易家屋场6个村民小组,共348户、1367人。

  八村行政村 辖区面积5.1平方千米。辖罗家寨、宋家寨、老木田、吴家湾4个村民小组,共311户、1126人。

  枣木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4.82平方千米。辖岩拉湾、屋场坪、黄岩屋、上半坡、下半坡、禾梨坪6个村民小组,共266户、986人。

  遥山沟行政村 辖区面积7.55平方千米。辖遥山沟1、2、3、4、5组,共5个村民小组,共313户、1250人。

  水源头行政村 辖区面积6.9平方千米。辖水源头1、2、3、4组4个村民小组,共233户、855人。

  1996年全乡共5244户、20803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数的6.47%6.85%。其中农业人口205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7%,非农业人口26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男性人口11172人,女性人口963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7.8人。全乡有汉、土家、侗、 苗及回、瑶、朝鲜、白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9507人,占总人口的45.7%,土家、侗、苗等少数民族939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8%。全乡育龄妇女3420人,已婚育龄妇女3315人,占育龄妇女的96.9%。 女性初婚晚率51.8%,计划生育率85%,节育率87.48%,独生子女领证率1.06%, 人口自然增长率5.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67万元(种植业产值1341万元),林业产值219万元,牧业产值365万元,渔业产值13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159个,从业人员258 人, 年产值633万元。其中乡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37人,产值189万元; 村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10人,产值7万元;个体154个,从业人员211,产值437万元。粮食总产量7178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46%,人均粮食350千克。生猪存栏14005头,户均2.7头。经济作物中,花生364吨,油菜籽713吨,水果30吨,油桐籽1350吨。

  1996年,全乡有耕作机械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79台, 运输机械11辆,总动力578.5千瓦。已建成蓄水工程(山塘) 5处,引水工程8处,提水工程5处,总蓄水库容4万立方米。全乡有效灌溉面积4215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4.98%,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8.96%。 保证灌溉面积4155亩,占全市的5.44%,占全乡稻田面积的67.56%。 其中蓄水灌溉占8%,引水灌溉占22%,提水灌溉占12%,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2亩。有乡办观音山电站1个,装机125千瓦,发电量32万度。农业人口用电82万度。

  1996年,有邮政支局1个,职工4人,电话32部,线路总长50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25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3万元。通汽车村9个。

  乡内有中、小学17所,其中村小11所;在校学生3411人,教职工192人,其中民办教师10人。卫星地面接收站2座,闭路电视安装 980户,有乡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7人,病床5张。

  199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1元;总费用1689万元,人均822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230万元,人均 110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名胜古迹有枣木溪龙角佛教祠、孟溪杨氏宗祠、孟溪的木龙过江、冷水的石龙过江、陈家寨大坪坡的将军把城、麒麟石等。

  滑石硐族苗族土家族乡   位于铜仁市东北部。东与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毗邻,东南与云场坪镇相依,南同漾头镇、环北办事处交界,西和川硐镇相连,北同松桃县大兴镇接壤。辖区位于东经109°12 ′至109°20′、北纬27°44′至27°52′之间。东西长13.5千米, 南北宽14.25千米,总面积78平方千米。 境内海拔最高点(新长坳后山)718,最低点(独岩下河边)234。主要河流有三寨河(上游称茅坪河、下游称灯塔河,平均流量为1.06立方米/秒)以及白水河、滑石河、杨柳平溪沟等。年平均温度15.11月平均温度4月平均温度25。全年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250毫米, 年日照1170小时。耕地面积20460亩,其中:田16560亩,占耕地面积的81%; 土3900亩,占耕地面积的19%;林地面积17234亩。

  滑石在明永乐三年(1405)曾设滑石江巡检司、隶属子坪长官司,后改属铜仁府辖的滑石巡检司。正统元年(1441)裁巡检司、但仍为驻军地滑石营,清代仍设滑石右营,清光绪十一年(1885)降为滑石汛。滑石在明代属铜仁长官司、铜仁县坡头乡地、清代仍为铜仁县坡头乡地,清末移县治后属铜仁府直辖。民国2年撤府后属铜仁县, 民国19年曾设滑石、白水、芭蕉、木林等乡。民国24年分别属于大兴、马岩联保。民国30年分别属于大兴、马岩乡。民国31年,分别属于大兴、马岩、三明等乡。民国32年,分别属于大兴、马岩两乡。1953年,从大兴乡分出滑石、白水两乡,并从马岩乡分出三寨乡及新寨村,划入滑石乡。1956年滑石并入白水,1957年,白水、三寨又并入川硐乡,此后时分时合。1963年又分为3个公社。1992年撤销滑石苗族侗族乡、 白水乡、三寨乡、将乡及撤销后的灯塔乡的滑塘行政村合并建立滑石侗族苗族土家族乡。乡政府驻地滑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北纬27°48′,海拔556, 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经三寨线路(货车)为20千米,经川硐为28千米。邮政编码为554309

  1996,全乡辖谷坳居民委员会和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

  谷坳居民委员会 共195户、204人(含全乡非农业人口)。

  滑石行政村 辖区面积6.97平方千米。辖滑石1、2组、谷坳、应沟塘、田坪、消沟冲、岩屋口7个村民小组,共408户、1690人。

  新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9.94平方千米。辖新寨1、2组、桐木湾、瓮坑、绿豆湾、新屋场、双林、上蓑衣塘、下蓑衣塘、洗马塘10个村民小组,共519户、2155人。

  小田行政村 辖区面积3.79平方千米。辖小田1、2、3、4、5组共5个村民小组,共205户、805人。

  白水行政村 辖区面积5.5平方千米。辖下桥、上桥、牛舌坪、罗家寨、干田坝、马坝坪、羊角冲7个村民小组,416户、1681人。

  杨柳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4.2平方千米。辖杨柳坪、黄金坪、乱岩塘、大坪、院子队、屯上6个村民小组,共312户、1320人。

  老麻塘行政村 辖区面积7.43平方千米。辖老麻塘、上寨、下寨三岔垅、白羊坪、李家湾、白果坝7个村民小组,357户、1489人。

  帽子坡行政村 辖区面积4.98平方千米。辖帽子坡、冷水溪、烂泥沟、铜鼓塘、蚂蟥垅、老寨坪、桃树湾7个村民小组,共338 户、 1332人。

  豹子营行政村 辖区面积5.89平方千米。辖新屋场、豹子营、苗塘山、新场坳、魏家、吴家、匡家、岩牛坡8个村民小组,336户、1346人。

  三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6.86平方千米。辖小溪、三寨、烂泥沟、独岩、大禾冲、落马铺6个村民小组,共345户、1545人。

  塔冲行政村 辖区面积6.89平方千米。辖塔冲、上茅坪、下茅坪、朱家董、上寨5个村民小组,共283户、1172人。

  坪升行政村 辖区面积5.65平方千米。辖升子屯、坪升、土桥、阳寨、檀木桥、堰坎6个村民小组,共279户、1121人。

  芭蕉行政村 辖区面积7.63平方千米。辖上木湾、大院子、井边、塘坳、桐坡、天子坡、高界坪、屯脚边8个村民小组,共395户、1519人。

  滑塘行政村 辖区面积3.67平方千米。辖滑田、正光、暗塘、黑岩坪4个村民小组,共314户、1246人。

  1996年全乡4702户、18625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数的5.8%6.13%。其中农业人口1842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9%, 非农业人口20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1%; 男性人口9859 人, 女性人口876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8.78人。全乡有汉、侗、苗、土家及水、朝鲜、仡佬、回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0830人,占总人口的58.14%,侗、苗、土家等少数民族1082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94%。 全乡育龄妇女3472人,已婚育龄妇女3416人,占育龄妇女的98.5%。 女性初婚晚婚率51.85%,计划生育率93.28%,节育率82.54%,独生子女领证率0.56%,人口自然增长率4.8‰。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0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972万元(种植业产值2839万元),林业产值28万元,牧业产值1541万元,渔业产值63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205个,从业人员255 人, 年产值292万元。其中乡办企业4个,从业人员47人,产值29万元;个体201个,从业人员208人,产值263万元。粮食总产量17800,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6%,人均粮食955.7千克。 生猪存栏11625头,户均3.5头。经济作物中, 花生400 吨,油菜籽763吨,烤烟46吨、水果35吨。

  1996年全乡有耕作机械10台,排灌机械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74台,运输机械108辆。已建成蓄水工程21处,引水工程2处,提水工程8处。其中小(一)型水库3座,即凉湾(与川  硐镇合用)、茅坪、豹子营水库,总库容分别为290141207 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座,即帽子坡、新寨村的鱼寨龙、 老麻塘村的老麻塘、豹子营村的川垅湾水库,总库容分别为66.752.24019万立方米,山塘14处,总蓄水库容814万立方米。全乡有效灌溉面积13410,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15.8%,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5.54%。保证灌溉面积13350,占全市的17.48%,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5.2%。其中蓄水灌溉占50%,引水灌溉占10%,提水灌溉占20%,机灌8%,电灌占12%,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727亩。农业人口用电43. 25万度。

  1996年,有邮电代办所1个,职工1人,电话1部,线路总长10 千米;邮电业务总收入3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1.8 万元。公路总长95千米,通汽车村13个。

  1996年,乡内有中、小学14所,其中村小10所;在校学生3264人,教职工147人,其中民办教师21人。有文化站1个,业余剧团1个,有线广播喇叭4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闭路电视安装700户。有乡卫生院1个,医护人员11人,病床10张。

  199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总费用2165万元,人均1162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170万元,人均90.6元。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万元。

  土特产主要有白水贡米、猕猴桃、荸荠,古迹有滑石复兴桥(又名断桥),建于清嘉庆21年(1816),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沈从文祖居、祖坟。

  瓦屋侗族乡 位于铜仁市东南部。东与湖南省麻阳县拖冲乡、尧市乡接壤,东南同湖南省芷江县大树坳乡毗邻,西南和万山特区下溪乡、敖寨乡相依,西北与六龙山乡相连,北与漾头镇连界。辖区位于东经109°19′至109°29′、北纬27°33′至27°40′之间。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5.5千米,总面积115.24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米公山)1149,最低点(客兰寨瓦屋河)240。 主要河流有瓦屋河、南坪河等,平均流量分别为7.910.9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61月平均温度57月平均温度28. 1 ℃。 全年无霜期281,年降雨量1298毫米,年日照1171小时。耕地面积7650,其中:田3945,占耕地面积的51.6%;土3705 ,占耕地面积的48.4%;林地面积53383亩。

  瓦屋在元朝时隶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辖的施溪样头长官司。明朝洪武五年,改名施溪长官司,隶属湖广沅洲卫;六年(1373)拔属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二年划属刚设置的思州府。清代仍为思州府施溪长官司的辖地。民国2年,施溪长官司地划属新设置的省溪县, 为该县的东区(民国12年改称第五区)。民国21年,曾设置瓦屋乡和司前、高岩、大寨、腊洞等乡。民国27年属省溪县第三区第二联保的12345保(吴喇田、张家湾、司前、岩江、腊洞)。民国30 年撤销省溪县,原施溪长官司辖地划属铜仁县,瓦屋辖区分别属铜仁县的瓦屋乡和漾头乡。民国31年两乡合并为瓦屋乡。1953年,瓦屋乡分成瓦屋、漾头、司前、官舍坪等小乡,1957年又合并为瓦屋乡,1959年再次分开。1992年,撤销瓦屋侗族乡、漾头侗族乡,合并(漾头只划来丁家溪个行政村)建立瓦屋侗族乡。乡政府驻地瓦屋,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北纬27°38′,海拔248,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40千米。 邮政编码554314

  1996年,全乡辖8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

  瓦屋行政村 辖区面积13.17平方千米。辖瓦屋12组,大寨黄1、2、3组、贺公冲、深江、头里、楠竹园、土桥溪、吴腊田、龙塘1、2组等13个村民小组,共472户、1840人。

  司前行政村 辖区面积12.18平方千米。辖司前1、2组、塘坳、蒿菜坪、陈家寨、龙弄、屯里、尧头、枫木坪、曹家坡、腊田11个村民小组,共522户、1989人。

  客兰寨行政村 辖区面积9.23平方千米。辖客兰寨1、2组,高岩田1、2组、瓮南溪、小路、溪里、板栗坪(即溪口)个村民小组,共436户、1828人。

  丁家溪行政村 辖区面积17.15平方千米。辖丁家溪、茶园坡、铜锣坳、蛇田、苗冲、银田坳、罗水田、店边8个村民小组,共272户、1206人。

  召田行政村 辖区面积12.83平方千米。辖上召田、下召田、水打相、烂屋场、烂泥山、金家坡、姚家、生坳龙8个村民小组,共156户、646人。

  兰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25.94平方千米。辖兰坪、岩江、红塘坑、辽冲、茶坪、茄冲、大婆婆、小婆婆、毛坪溪、狮子坪、南家冲、官舍坪12个村民小组,共299户、1362人。

  溪坎行政村 辖区面积10.67平方千米。辖溪坎、上腊洞、茶叶坳、花棚、香炉山、翠溪6个村民小组,共155户、622人。

  土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14.53平方千米。辖土坪、干溪、新田湾、茶坳、小溪、庙冲6个村民小组,共156户、600人。

  1996年,辖区共2604户,10354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 总人口的3.21%3.41%。其中,农业人口10093,占全乡总人口的97.48%,非农业人口26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2%;男性人口5446人,女性人口49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89.8人。有侗、汉、土家、苗及瑶等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7725占全乡总人口的74.6%。侗、土家、苗等少数民族侗族7724,占少数民族的99.98%

   全乡育龄妇女2459人,已婚育龄妇女1715 人, 占育龄妇女的69.74%。女性初婚晚婚率50%,计划生育率80.95%,节育率86.5%,独生子女领证率1.75%,人口自然增长率8.1‰。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87 万元(种植业产值730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6.4%。林业产值88万元,牧业产值350万元,渔业产值11万元。有各类乡镇企业76个,从业人员218人,年产值178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个,从业人员70人,年产值27万元;个体75个,从业人员148人,产值151万元。

   粮食总产量3218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89%,人均粮食318.8 千克。 生猪存栏11257头,户均4.3头;花生186吨,油共籽150吨,水果180吨,油桐籽86吨。

  1996年,农业机械有耕作机械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台, 运输机械6辆。水利设施已建成引水工程1处,即龙(塘)司(前)渠,长9千米,灌溉面积2532亩,全乡有效灌溉面积3300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3.9%;旱涝保收面积3195亩,占全市的4.18%,占全乡稻田面积的80.95。其中引水灌溉43.7%,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326亩。农业人口年用电量32万度。

  1996年,有邮电所1个,职工2人;电话4部,线路总长10千米。 邮电业务收入1.2万元,其中报刊发行收入9870元。公路总长9千米,通汽车村4个,通电话村1个。自来水受益村7个。

  1996年,有中小学10所,其中村小8所;在校学生1645人;教职员工282人,其中民办教师5人。有文化站1个,农村业余剧团2个,有线广播喇叭3只,卫星地面接收站30座,闭路电视安装1800户。有乡卫生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5人,病床5张。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1元;总费用775万元,

  自然风光有香炉山自然风光等。

  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 位于铜仁市东南部。北部和东北部被漾头镇环抱,东南与瓦屋乡接壤,南同万山特区敖寨乡毗邻,西和谢桥办事处连界。辖区位于东经109°14′至109°22′、北纬27°36 ′至27°42′之间。东西长14.4千米,南北宽10.5千米,总面积84.23 平方千米。境内海拔最高点(鸡爪山)1120,最低点(大木坪瓦屋河边)310。主要河流有瓮慢河、溪头河等, 平均流量分别为1.020.77立方米/秒。年平均温度16.3月平均温度2.27月平均温度24.7。全年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317 毫米,年日照1033小时。耕地面积4305亩,其中:田2655亩,占耕地面积的61.7%;土1671亩,占耕地面积的38.3%;林地面积77293亩。

  六龙山在明、清时期隶属铜仁府省溪长官司敖寨洞。清末移县治所属铜仁府直辖的敖寨乡。民国2年, 铜仁府派驻吏目管辖的省溪(万山)从府划出增设省溪县,六龙山瓮慢部分划属省溪县,为该县的北区(民国12年改称第四区)。民国27年,分别属于省溪县直属联保第7保和铜仁县第一区竹园联保的第4保。民国30年撤销省溪县,瓮慢划回铜仁,属铜仁县的敖寨乡。1953年,从敖寨乡分出瓮慢乡,从石竹乡分出大坪乡。1956年,瓮慢乡和大坪乡合并建立牛场乡。1957年,又分别并入敖寨乡和石竹乡。1961年,甘溪坪管理区的甘溪坪部分和瓮慢管理区合并建立瓮慢公社。1992年,撤销瓮慢侗族土家族乡,建立科局级的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乡政府驻地瓮慢,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北纬27°37,海拔349,距铜仁城的公路行程原为60千米,瓮慢至岩屋坪公路通车后,为34.5千米。邮政编码554314

  1996年,全乡辖4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

  瓮慢行政村 辖区面积19.45平方千米。辖瓮慢下、中、上寨、秦楼坡、桥冲、龙田6个村民小组,共281户、1241人。

  牛场行政村 辖区面积20.69平方千米。辖牛场1、2组、六家沙、蒿菜坪、老坪溪、松树坡、婆洞溪、大木坪、团山坡、郭公坡、黄家、包家、周家13个村民小组,共312户、1157人。

  小东营行政村 辖区面积10.83平方千米。辖小东营、地波罗、棚井坳、桐木坪、腊洞坪5个村民小组,共163户、629人。

  甘溪坪行政村 辖区面积33.26平方千米。辖甘溪坪、毛扣、茶坪、溶溪、鲫鱼塘、东瓜坨、桃树寨、七里冲8个村民小组,共269户、1055人。

  1996年,辖区共1059户,4144人,分别占全市总户数、总人口的1.3%1.36%。其中,农业人口408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5%,非农业人口6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5%;男性人口2336人,女性人口18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9.2人。有侗、土家、汉、苗等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56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5.95%

  全乡育龄妇女883,已婚育龄妇女619人,占育龄妇女的70.1%,女性初婚晚婚率65.63%,计划生育率68.25%,节育率86.5%, 独生子女领证率0.65%,人口自然增长率8.73‰。

  199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39万元(种植业产值32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4%。林业产值 112万元,牧业产值131万元,渔业产值4万元。有个体办的乡镇企业27个,从业人员44人,年产值101万元。

  粮食总产量1846吨,占全市总产量的1.66%,人均粮食452.2 千克。生猪存栏3351头,户均3.26头;花生63吨,油菜籽 32吨,水果5吨,油桐籽10吨。

  1996年,水利设施有已建成的蓄水工程9处,引水工程10处,其中山塘9处。全乡总蓄水库容30万立方米;全乡有效灌溉面积945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1.1%;旱涝保收面积900亩,占全市的1.2%,占全乡稻田面积的33.9%。其中:蓄水灌溉占5.9%,引水灌溉28%。农业人口人平均占有效灌溉面积0.23亩。农业人口年用电量9.51万度。

  1996年,有邮电代办所1个,电话机1部,线路总长10千米。公路总长11千米,通汽车村4个。

  1996年,有中小学4所,其中村小所;在校学生545人;教职员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民办教师3人。有有线广播喇叭只,卫星地面接收站3座,闭路电视安装506户。全乡有农村卫生医疗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3人,乡村医生6人,病床4张。

  199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9元;总费用375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额85万元,人均204.5元。地方财政收入35410 元。地方财政支出313790元。

  自然风光有禾梨坪山腰的天然溶洞天花洞等。


上一篇:铜仁府志卷之一

下一篇:暂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