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旅 游
铜仁市自然、人文风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于城区的四周和大小两江及双江汇流后的锦江沿岸。主要景点呈东西方向展开,东至漾头“东屏山”,西到坝黄“白花浪”。东西距离最长约63千米。境内旅游景点相对集中,与境外的旅游景区连线而行程不远。东到湖南省的麻阳97千米,北到凤凰“奇梁洞”68千米。“张家界”311千米。西到梵净山自然风景区80千米,到温泉之都石阡143千米。南到玉屏乘坐湘黔线的旅游列车81千米。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
境内的风景名胜区域内,景源类型丰富、集中,景观价值高,风景资源主要有喀斯特风景、峡谷风景、江河风景、水库风景、瀑布风景、泉水风景、竹林风景、森林风景。人文景观等多种类型。按照各自的景观特征、地理分布和游览组织方式,划分为十里锦江风景名胜旅游区,东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文笔洞风景名胜旅游区,大江风景名胜旅游区,小江白马洞、清水塘度假旅游区,锦江峡谷风光旅游区,天生桥峡谷风光旅游区,挞扒洞风光旅游区,九龙洞溶洞风光旅游区,茶园山人文风光旅游区,六龙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滑石沈从文祖居、祖坟、复兴桥、帽子坡水库风光旅游区。锦江沿岸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等。
十里锦江自然人文风光旅游区位于铜仁城区周围至锦江的下游的六家洞。可供游览的景点有20余处,上至穿城而过的大小两江,下至六家洞电站,乘船游程5千米。有古代著名的“铜江十二景”,有历史悠久的川主宫、寺庙,有被称为篷莱岛的水星阁,有旖旎的桥城风光。东山自然人文风光旅游区位于城内,东山壁立城中的江边,形成一处独特的旅游风景区。有参天蔽日的古树,犬牙交错的楼阁,古朴离奇的傩文化博物馆、摩崖、碑刻、奇石、奇树,有古人读书的天然石洞藏书室、洗墨池。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在城东5千米,从六家洞电站至漾头电站库区,碧绿的湖水与两岸的峰丛,以及喀斯特溶柱、瀑布、流泉和人文景观构成一处旅游内容极为丰富的组合区域。景区内植被完整和自然生态优越,尤以清秀、幽深、灵异、险峻见奇。沿途的景观有东屏山、莲台峰、黄腊洞、马岩、马脚岩,还有考古价值较高的新时期时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遗址。九龙洞风光旅游区,在城东17千米处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风景区内山峰林立,重峦叠嶂,峡谷幽深,竹木苍翠,植被完好,有璀璨峥嵘的岩溶洞群、雄奇险秀的锦江峡谷、逶迤秀丽的锦江库区。九龙洞内景点内容丰富,已开放游览的3个大厅里,大小景点不可胜数。徐福后裔茶园山庄人文自然景观旅游区,于城东17千米处的六龙山脉北端的漾头茶园山行政村内。这是一座集山水人文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山庄。有千嶂岚光、云阁钟声、铁鹏展翅、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岩、幽间茶香、莲池鸳鸯、古树藤罗、竹杆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
市境内各个游览区的自然景源由于没有受到污染,环境质朴、优美、清新,且又在地域、历史空间和当代社会生活方面,与众多的人文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构成了几十里锦江风景名胜区景源全方位、多层次存在的生动格局。
铜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在明、清时期的《铜仁府志》里记载着享誉黔东的“铜江十二景”,这些景点大多风韵犹存,令人神往,使铜仁自古就享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
90年代后,中共铜仁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铜富民的支柱产业,列为议事日程。特别是1999年经过国家、省、地有关专家和职能部门通过现场踏勘和认真审查,将铜仁市城市功能定位于集轻工、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后,市政府加快了旅游建设步伐,制定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了旅游投资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使著名的“十里锦江”风景名胜蜚声海内外。
1985至1996年,先后接待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各界人士来铜仁旅游观光和考察投资达8000余人次。先后组织涉外考察团观光旅游团7个200人次,有企业管理人员、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和人民群众约2万多人到梵净山、九龙洞、张家界、奇梁洞、桂林、广东、深圳、珠海等地景点旅游观光和考察。
尤其是1998年以来,通过5.28梵净山国际旅游节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运用电视报刊、文学、艺术、著作、宣传小册子、请进来、走出去等立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梵净山——百里锦江画廊。使铜仁市的旅游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1998年铜仁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3.2万人次。旅游收入1584万元。铜仁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达8万余人次,旅游收入80余万元。
第一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十里锦江风景区
“十里锦江”,是90年代后期新用的名词,本文以城区为中心,为把景点与城区的距离确切地表述出来,特指三江绕城而过到六家洞这段锦江区域。
十里锦江是铜仁旅游的中心,众多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集中在城区周围河岸上。古代的“铜江十二景”中有十景在“十里锦江”之内。城内有“东山风景名胜区、文笔洞风景名胜区”、“桥城风光”、“中流砥柱”、“两江春色”、“金鳞游泳”、“锦江公园”、“付家山”、“六洞岚光”、“石笏朝天”、“川主宫”、“响塘龙寺”、“紫金寺”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尤其是为明代《铜仁府志》记载的城郊八景之一的水星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其脉自太乙峰蜿蜒而下,横锁江心,形似半岛。小岛长、宽各约里许,竹石接岸连水,古树荟萃成荫,风景旖旎幽美,素为郡城一景。明代墨客文人题名为“碧水丹山”。岛之稍上,有渔梁滩,滩缓水沏、流声有韵,每当皓月当空,江水粼粼,碧波点点,与蟾光掩映,最为幽寂,骚人墨客称之为“渔梁夜月”。岛之稍下,有“小镜湖”,水平如镜,深不可探,悬树倒影,尽在其内,似如淡墨画屏。再稍下,有“金波滩”,滩长水缓,卵石可鉴,水星阁与观音阁隔岸相对,一湾绿水,萦绕曲回,舟楫上下,鱼翔浅底,素为城中一大美景。
铜仁是一座多水的山城,整个城区与水与山相依托,相融合。三江碧水穿流城区,把城区分为鼎足而立的三个自然片区,为把这些区域连成一体,在三江两岸上架起了风格各异的十多座桥梁。随着市政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环境不断地改善,从两岸的绿荫丛中飞出一座座彩虹,形成了城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十桥跨三江,凭高远眺,诸桥尽收眼底。它们或如巨龙腾空,气势磅礴;或如长虹卧波,婀娜多姿,或如新月出岫,端庄秀丽。白昼车水马龙,人流不绝;入夜,霓虹闪烁,金碧辉煌。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江水如蓝,诸桥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迷离动人。冬季里,瑞雪飞扬,诸桥银装素裹,玲珑剔透,宛如白玉雕琢的艺术珍品。锦江象一条美丽的锦缎,两岸的风景名胜就象颗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锦缎上,使十里锦江成为一幅美不胜收的壮丽画卷。
一、桥城风光
1、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横跨在波澜壮阔的锦江河面上,给铜仁增添了一道美景。乘舟至桥下望桥,20个小拱连接着5个大拱。大拱如长虹跨涧,又如新月出云;小拱如同塑雕的古朴窗花,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桥墩与大拱上,承接着平直的桥面。在桥的下游,即是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景”之一的“渔梁夜月”。几百年沧桑,时迁境移,昔日白浪翻卷的渔梁滩,现已淹没在六家洞水坝形成的平湖绿水之中,但古人描绘的“小艇泊渔梁,一棹云深处,江村树影稀,明月人归去”的风韵,仍依稀让人遐想。
2、下南门吊桥 下南门吊桥位于锦江河上的东山东南侧,是连接下南门与对面桐梓巷的纽带。
漫步桥上,近看东山临江绝壁上刻写的“云彩江声”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那就是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的铜仁十景之一的一大人文景观。远望三江景色,江面微波粼粼,碧水蓝天一色,岸柳汀花掩映,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盛夏时节,吊桥便是人们游览避署的理想地方。夜幕降临,行人稀少,而来桥上散步乘凉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带上凉席,有的搬上靠椅,或躺或靠在吊桥的护栏边,去享受不花钱的“天然大空调”。桥上河风,徐徐吹来,酷暑顿消。
3、锦江大桥 锦江大桥位于三江交汇处铜岩东侧的锦江河上,既与东门大桥和下南门吊桥一江相望,又与南侧大江上的大江坪桥和北侧小江上的兴市桥形成以铜岩为中心的三足鼎立。
锦江大桥,双拱跨江,如长虹卧波。双拱上垂挂的钢绳,吊起平直的桥面,外形十分美观。桥上装配了彩灯,桥头装配射灯,立体广告灯,晚上彩灯齐明,锦江大桥更显得壮丽辉煌。桥上的灯光仿佛天上七色彩虹倒映水中,轻风掠过,微波荡漾,浮光耀金。春夏之交的傍晚,河面上升起一层如丝如缕的薄雾,这时宛如置身在烟雾缭绕的天庭鹊桥上。伫立桥头,南望开发区,有铜仁第一高楼“农业银行大厦”、有侯希贵向铜仁京剧团捐资80万元的“希贵大楼”以及鳞次栉枇的居民新宅楼。北望老城区,有明、清时代的民居古建筑群落。以及仅存的古老旧城墙和旧社会曾依托水运成为铜仁最繁华热闹的中南门大码头遗址。西望三江汇流处,铜仁最佳景观之一的“跨鳌亭”独立在波心之中的铜岩上,四角悬铃,三面倒影,风姿独具,隐含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到晚上,亭上装配的彩灯倒映在江水里,与锦江大桥相互辉映,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夜景。
4、大江坪桥 大江坪桥横跨在铜岩西南的大江之上,宛若长虹横卧江心,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雄伟气魄。它既是铜仁通往湘黔铁路玉屏火车站的门户桥,也是连接铜仁西城与南城的枢纽桥。站在桥上,可以观赏到清代《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二景”之一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金鳞游泳”的景观。还可欣赏到铜岩上“跨鳌亭”那巍峨的雄姿。
5、鹭鸶岩大桥 鹭鸶岩大桥位于铜仁市西郊的鹭鸶岩,是跨越大江的第二座大桥。
鹭鸶岩大桥是铜仁的西出口,过去去西部方向的江口、印江、思南、遵义须经过“一夫当关,万户莫开”的鹭鸶岩悬崖劈出的狭窄险道,来往汽车交错困难,越来越不适应铜仁日益发展的需要。现在从铜仁西部去国家级森林公园梵净山的游客不断增多,去乌江口岸的车辆日趋增多,该桥建成后,成了西出口的重要通道。大桥与富于民间传说的鹭鸶岩形成斜线对峙,江水经桥下折向岩脚边,这样,清澈的江水,刀削斧劈的悬崖与建筑新颖的大桥相互映衬,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
6、兴市桥 兴市桥位于铜仁市人民政府前的小江河段上。桥的东岸是铜仁市人民政府驻地,西岸是新扩建的“铜仁中心客车站”和高星级宾馆梵宇大酒店。在十四层的梵宇大厦上建有一座全城皆闻的电子钟楼。成为兴市桥西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兴市桥与其它大桥的建筑风格不同,该桥为大坡园林式钢筋混凝土人行桥。从马路上望去,微微隆起的桥面,白水泥仿大理石的栏杆,来来往往的行人,在两岸绿树垂柳的掩映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小桥流水似的园林风光画图。
该桥的建成,缩短了以小江为界东城环西路和西城大庆路之间的距离。把铜仁的中心客车站与东城的环西路片区连得更近了。此桥修成后,只需几分钟就到车站了,给市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7、西门大桥 西门大桥位于城内繁华的闹市中心,横跨小江两岸,不仅是连接东西方向的公路干线交汇点,还是连接城区东西两大片区的纽带和全市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西门桥东岸是一个热闹的大码头,游船、货船穿梭于西门桥下。在桥下望去,那两组桥墩就象两对孪生兄弟一样,挺立在河中央,顶起那坚实的桥梁。
西门桥白天人流如潮,车辆如梭,两侧水磨石的白玉护栏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每当夜幕降临,万盏彩灯齐明,整座桥面五彩缤纷,光芒四溢。桥头桥尾一排排霓虹灯广告灯闪闪争辉,桥中心绿化带上空装饰着“爱护锦江、美化环境、爱我家乡、建设铜仁”16个红色立体大字,在华灯照映下,更加引人注目。
大桥两侧护栏边,或行人轻松漫步,或游人依栏观赏,往往深夜游人不绝,西门桥成了铜仁最佳夜景区。特别是在春夏时节,在西门桥码头边的一块空地上,常有数百人聚集在一起对唱山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城里的爱好者。人们通过对唱山歌,抒发对大自然及劳动、生活的感情,藉以休身娱乐、陶冶情操,交朋结友、寻觅情侣,这项活动在农村十分活跃,也深受城区人民所喜爱。近年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有一些爱好者在此对唱山歌,男唱女和,欢歌笑语,给美丽的铜仁又增添了一片欢乐的气氛。
8、清水大桥 清水大桥位于铜仁城北郊桐梓坳的小江河段上。
该桥的北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铜仁地区民族师范学校。繁花似锦的校园,装点着清水大桥的北岸。南端是新建的一栋栋高楼大厦,透露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气息。桥下,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星罗棋布的养鱼网箱漂浮着,显示着铜仁不但山青水秀,还是一个鱼米之乡。
9、瓦窑河坝上桥 瓦窑河坝上桥位于城内西门桥北面约800米的小江河段上,因建于瓦窑河电站的拦河坝之上而得名。站在桥上,看坝内,碧水粼粼,清澈可见,天光云影倒映其中。看桥下,坝上流水顺石坝翻腾而下,形成一道100多米宽的人造瀑布,飞起琼花朵朵,蔚为壮观。
二、人文形胜
1、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位于铜仁城西南大小两江汇流处。“铜江大小水争流,一石中央静若浮”。在城南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和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终于殊途同归,在此合流。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的铜岩。
“郡控乌罗障玉屏,铜人出水铸三星”,旧时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岩以此得名,在此合二为一的河流也因此叫作铜江。元朝初期,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据《元史·本记·世祖九》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六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计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立州、县”,故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铜仁(人)之置,大约系(至元)二十年事”。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长官司,“铜仁”便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造中流一柱观,地标何代三铜人?”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但这三尊铜像究竟始于何时,为何人所铸,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近年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元时,思南府德江上游五十里,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名铜壶嘴。……相传有铜佛七尊,各重千斤。三尊忽流至铜仁,因以名司,至今名府。”仔细敲,疑窦颇多,这段文字也不可信。三尊铜人的来源,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巍然一石立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三尊铜人,最先曾一度安置在铜岩之上。明洪武五年,改“铜人”为“铜仁”时,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在府治右建成铜佛寺,以安铜像。后来“施溪人有疑铜人为金者,乃舟载夫子像以逃,适天将曙,沉于江,求之弗得”。明正统末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再塑夫子像。明天顺七年(1643),铜仁长官司李温“乃易以铜”,重新凑齐三铜人之数。
“不识宣尼真面目,却疑老佛是朋俦。”孔子(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是不信神的(当时佛教还未流行中国)。《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使是不能回避到神的事,也是模棱两可地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侑》)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阴子淑再次巡视铜仁,见三尊铜像仍并立在明成化初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椿重建的铜佛寺中,立即命李椿“鸠工庀材,于大成殿后建燕居所,廿二日迁夫子像于其中”。后来,也许是中国人传统的中庸之道的缘故吧,三尊铜像又一起供奉在东门内的正觉寺。清朝康熙初年,铜仁协副将贺国贤在城东半里建观音阁。正觉寺毁后三尊铜人又移供在观音阁内。1954年,三尊铜人被一胡姓者偷凿成碎铜出售。从此,出水于铜岩之下,与铜仁有着密切渊源的三尊铜人,伴随着铜仁人民一起度过了近700个春秋后,终于消失于世。
“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铜岩旁有沙洲隐于水中。相传,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1516),兵备新镇的参议蔡潮首先在铜岩上建“跨鳌亭”。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款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之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人们“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一时热闹非凡。(清康熙后期,宾兴之宴虽然不再设在跨鳌亭上,但学子们公庭宴毕,仍令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万历十九年(1591),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亭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徐澹园曾应召撰联:“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双亭屹立铜岩,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至嘉庆十三年(1808),亭复圮”。时新任知府徐正青应郡人之请,重建跨鳌亭。民国初年,驻铜黔军旅长卢焘见亭有废圮,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22年(1933)6月13日,一夜倾盆大雨,及至拂晓,两江洪水骤至。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鱼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
“桑田沧海几变迁,石也依然青崔嵬。”转眼又是一甲子过去,人世沧桑,江山依旧。1993年,铜仁市集资20万元,重修跨鳌亭。六角攒尖的三层新亭底面积为24.5平方米,高17.7米,红漆的钢筋混凝土园柱,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其规模和气势,胜过历朝历代。
“瞿塘滟 石,彭泽小孤山”,人们见到铜岩,都会想到这两处名胜,感到“两地别已久,突兀来眼前。”但徐澹园认为如果使铜岩“生于通都大邑,为王公贵人之登览,骚人逸士之凭眺,咏歌品题以志其盛,其知名于世,岂出大、小孤山下哉”!铜岩,水光潋滟,晴雪咸宜;山色空蒙,风雨皆妙,骚人墨客誉之为“中流砥柱”,远在明、清时就分别列为铜江十景和铜江十二景之一。每当风晨雨夕,烟树迷离,楼阁隐现,恍如蓬莱仙境。“万顷风涛飞石涌,两江风雨送帆来。”昔日铜仁,水运发达,商贾帆樯,四时络绎不绝。“往来是邦者,名流、薄宦、词人,多泊舟于亭下。”登斯楼,瞰江流,眺远山,二水潆回,左怀右抱;晴岭环青,暮峰叠紫。“绿涨双流新水话,红堆夹岸野花飞。”于烟霭际看半廓人家,在夕阳中听数声渔笛,又别是一番风味。待到晚上,皓月当空,碧波粼粼,浮光曜金,清风徐起,江水拍岩,锵然作声,渔歌时起,客舟忽隐,可谓佳境。五月端阳,千门重艾,万人空巷,“亭台疑蜃气,金鼓下龙舟。画桨分双翼,朱旗据上游”,铜岩是观看龙舟竞渡的极好处所。九月重阳,人们佩茱萸,携菊花酒,渡江登亭,临水看山,吟诗作赋,把酒高歌,铜岩更是骚人墨客年年登高飞觞的地方,以致前代诗人有“云何不改江心石,留待年年落帽归”的感慨。
“水天渺渺共一色,齐飞霞鹜影双流。”“雪落晓天眠白象,浪翻春冯走春牛。”无论古往今来,春夏秋冬,铜岩都是人们喜爱登临游览的地方。铜仁人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倍加呵护。1981年,铜岩被列入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单位。
1994年,人民政府在跨鳌亭上装配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白天,它于蓝天丽日中,身影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在烟雨雾霭里,风姿婀娜绰约,婷婷玉立。入夜,亭上的灯光将跨鳌亭的轮廓投映到江水里,远远望去,“跨鳌亭”就象神话传说中的“宝莲灯”,五颜六色,玲珑剔透,若即若离地漂浮在黛色的水中央,成为城中又一大新景观。
2、两江春色 “两江春色”为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二景”之一的胜境。它的范围系指发源于梵净山的铜仁大小两江及其在城西南铜岩处汇流后的锦江两岸。沿江两岸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昔日多植桃李桔柳。每逢铜江初汛,桃李争艳,绿柳飞絮,樯楫往返,渔舟穿梭,春竟浓妍,纵观两江沿岸,千紫万红,又荟萃“中流砥柱”、“东山楼阁”、“云彩江声”、“渔梁夜月”等壮观胜景,相得益彰,呈现出“两江春色”满人间的画图。明朝嘉靖年间乡贤蒋其贤《两江春色》诗赞:“铜水交流见两川,光吞晓日翠浮烟,柳荫已占西湖地,花气浑如二月天。夹岸香风牵荇带,隔波晴影幼蛟诞。手摇歌扇谁家子,玉袖金壶笑满船。”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赋诗:“昨夜春风江上归,两江春色共芳菲,夭桃点绛临村坞,嫩柳分青护钓矶。绿涨双流新水活,红堆夹岩野花飞。跨鳌亭畔凭栏立,图画依稀入翠微”。
解放后,70年代,六家洞电站筑一坝,瓦窑河电站筑一坝,使水湍流急的锦江变成平湖。改革开放后,城区扩大,市容面貌日新月异,沿江两岸的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枇,两江河岸绿树成荫,奇花异草点缀着锦江丽水,使铜仁的两江沿岸一年四季几乎都是“两江春色共芳菲”的春天。由于铜仁的一山一水皆含笑,一草一木都传情,所以诗人廖经天写诗赞曰:“山外青山楼外楼,梳妆巧扮任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
3、金鳞游泳 “金鳞游泳”位于谢桥河汇入大江处的江岸边,二水潆洄将这里围成一个半岛。倒映着苍松翠竹,碧波绿水相环绕,环境十分幽美,逐渐成为游览避署胜地。旧志记载,铜岩上游有石,下卧江浒,其形如鱼,俗称“鲤鱼嘴”,微澜荡漾间,俨若潜鳞游泳。前人建刹其上,环以茂竹,称金鳞寺。江边陡岩凹进去,形成一个石洞,洞中一石突出,酷似鲤鱼,特别是那鱼唇、鱼眼、鱼腮,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真是天造地设,巧夺天工。古代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一“金鳞游泳”。知府白敬文题诗赞曰:“我亦羡垂纶,夫岂知鱼乐。美哉游泳时,天机任潜跃。”清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赋诗“风风雨雨左江干,莫作当年涸鲋看。纵壑岂终岩穴老,临濠何异海天宽。盖从富贵供盆玩,耻说沧溟得路难,有客碛溪垂钓久,不贪香饵上鱼竿。”文人所赋的这些诗文中,蕴含着民间流传的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
金鳞寺的石壁下是一个很深的绿荫塘,相传古代这里生存着一条大鲤鱼,当它修练到可以去跳龙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被困在这绿荫塘中无路可走。原来,它顺水向东刚游到现在的东门大桥下时,却发现那有个“鱼梁滩”。因为鱼梁是专门用来捕杀鱼类的。向东不能去,大鲤鱼便又逆流向西,刚游到鹭鸶岩,只见岩壁上一只白鹭鸶正横眉怒眼地等着它,更何况前面还有一座老鹰岩,那只老鹰更历害了。这两个天敌它是不敢招惹的,于是急忙掉头回来,试图向南沿谢桥河另找出路。谁知还没游上两里地,又见一张大网张在那里,原来这就是现在地区化肥厂背后的“网形地”。鲤鱼哪敢自投罗网,连忙一个急转身,转而沿小江。然而当它游过浅滩,快要游到现在的地区民族师范河对岸一个叫“猫猫岩”的地方时,忽见一只大猫正张口咧牙,虎视眈眈地对着它,它只好又转过身游回了绿荫塘。这条鲤鱼,东西南北都是绝路,跳不成龙门,成不了正果,免不了悲从中来,终日以泪洗面,天长日久,便化成了一条仰天长啸的石鱼。
当地人对这条鲤鱼的遭遇十分同情,便修了一座庙来纪念它,名叫“金鳞寺”。
金鳞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解放后曾在旧寺里设置过农业中学。就不难想象昔日的辉煌。清朝乾隆年间乡贤徐世坦《夏抄避暑金鳞寺》诗赞:“深林禅院得新凉,载酒临流饮石房,胜赏共传今日事,残荷犹忆旧时香。鱼游雪涧贪芳饵,人坐冰壶倚夕阳。清冷已教忘酷署,况聆高论快诗肠。”同游乡贤徐世垓《前题和韵》唱和道:“舞雩深荫暑偏凉,醉坐依岩曲水房,几处垂竿寒瀑落,一瓢甘饮乳泉香。松声振响飘空籁,山色流辉带夕阳。潭影载舟舟载月,无边风景沁诗肠。”当年徐氏兄弟的唱和诗为我们展现了这景观的神韵风采。
“金鳞寺”在“文革”中拆毁,但浸漫在江水里的巨石“鲤鱼嘴”还在张口仰天长啸,这一景观仍然吸引许多游人。现在站在新修的锦江大桥上,可若隐若现地看到“鲤鱼嘴”。就会联想起当年的“金鳞游泳”的胜景。
4、水星阁 水星阁地处铜仁城东南郊,与铜仁城隔江相望。其脉自太乙、文笔二峰蜿蜒而下,一面傍山,三面临水,形似半岛,横锁江心,古时称为“府城水口”。旧志记载:“铜仁地脉发自梵净山,二水(指铜仁大江、小江)屈曲相送……至府城江宗门外,汇而东注。水口二峰,关锁全局,地舆灵秀之气,得此盘纡最为有力,此一地胜概也。”自明代嘉靖年间建既济祠以来,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培植与保护,古时就以“东阁禅关”被誉为铜仁外八景之一。
1957年,地委书记周国玺主持将水星阁改建成宾馆。修盘山公路,建办公大楼、会计室、跳舞厅、体育场、望江亭等。据说是请前苏联专家按古罗马式风格修建的,现在尚存的建筑物具有明显的西方建筑特色。拱形的窗,拱形的门,曲回的走廊,圆形的柱,三角形的山墙,撑起用水泥特制的红瓦覆盖着的房顶。这些建筑物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是现代建筑留下的一大遗产。1981年,水星阁列为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区。1983年铜仁地委党校移驻于此,增建了教学大楼和大礼堂。这些建筑为历史悠久的水星阁增添了新的风韵。
水星阁后双峰并峙。其太乙峰山半有丹岩,壁立数仞,故其峰俗名又叫“红岩坡”。明代参议刘金在《过铜仁》一诗中描绘其景曰:“长流碧水泛仙舟,更看丹山在上头,春暖鱼龙争变化,风和草木尽鲜柔。铜岩屹屹垂千古,文笔巍巍壮万秋。自是圣朝一统后,南方风景即中州。”所以,古代又将这里的景色誉为“碧水丹山”。但是,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碧水丹山”,据旧时传说,“若岩色加赤,则城中立应火灾”,故这山半的丹岩又叫“火星岩”。更何况,处于巽位的太乙峰,按照《易说卦》的说法:“巽为木、为风”,旧时迷信认为这“火星岩”再加上风神巽 二郎,风助火势,火借风力,在风水上对铜仁极为不利。故明正德年间,新镇道参议蔡潮“书‘天乙峰’三字厌之”。清翰林院编修徐如澍在《天乙文笔洞辩》中感到“巽为太乙,峰 在巽 位应之,固宜。至称‘天乙’,颇以为疑”,并在其主编的道光《铜仁府志·山川》中指出“‘天乙’即‘太乙’之误”,却不知这是古人故意用在方位上处于西方的天乙峰来代替在方位上处于东南的太乙峰。因天乙峰在八卦中属兑,兑为沼泽,所以蔡潮故意将其题为天乙峰,用厌胜术来厌(抑制)火星岩。因蔡潮题的“天乙峰”“风久苔蚀”,城中又“回频仍”。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铜仁知府魏文相又在此峰“山椒凿池,注墨汁厌之”,并于岩上大书“水”字,增刻六壬六癸之神数字(壬、癸在十天干中均属水)取水能克火之意。同时,命人在山下庀材鸠工,修建“既济祠”,取周易第六十三卦“水在火之上”之意,春秋享祀,希望借此以“宣水火既济之功,变阴阳太和之气,佑民阜物”。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以暹认为此举乃“仁者之用心也”,曾题诗以志:“江城遥望此山红,俗说形家虐焰同。干配丁壬称世媾,济占既未识天工。挥毫洒墨云宵上,祈福禳灾雨露中,一字流传仁者术,先生顾笑不言工。”
“一水去复流,奥境萃东郭,郭对天乙峰,峰横水星阁。万木隐道场,回湍激殿脚。丹岩潴墨沼,欲息祝融虐。厌胜固荒唐,亦取关民膜。”清同治十年(1871)贵东道观察易佩绅同铜仁府的官员相互唱和的这首咏《水星阁》的诗,说明了用五行相克的厌胜术来祈福禳灾,连封建官吏也认为是荒唐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义举”,故历代官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春秋祭祀,“当事竭诚躬往,”不敢荒废。对其寺庙,更是不断重修重建。如明万历三十九年(1661),铜仁知府周兴祚,推官张希贤、铜仁县知县丘时可改建既济祠,“堂室门庑,规旧恢弦”。清顺治五年(1648年),铜仁经“戊子兵燹,野火焚燎”,既济祠也被烧为灰烬。康熙九年(1670),铜仁县知县赵景福又在原址重兴土木,主持创建高阁,取以水制火之意,易名为“水星阁”,也亲书“水”字于丹岩之上,从此“水星阁”正式成为该地地名。
重修水星阁后,“数十年城中秦焰潜淙,赤峰敛色”,人们便认为是“阁之所系”,从而对水星阁极为重视,认为该阁有关休咎,“非同野寺闲寮”,故历代皆有修葺。从道光《铜仁府志》记载,康熙年间铜仁贡生唐兰的《募修水星阁序》、徐如澍《水星阁》诗中的“十笏小堂随地筑,百年短碣至今留”之句后的夹注:“阁为曾祖澹园公(清康熙年间诗人徐澹园)置,今石碣尚存”中,可见一斑。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明代即有僧人辟建,久住护持,以及其他修建,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铜仁“年丰岁稔”,知府王日杏主持修建“丰乐亭”于水星阁禅院旁。四十三年(1878年),其子王光显任铜仁知县,赴任过亭下,见“窗楹阶茨 之属,渐就倾颓”,遂趁次年秋“岁也大熟,乃庀材鸠工,重修是亭,惟外设围廊,另开曲径,余皆循旧制,不敢增华,昭先人之俭也”等等。使得水星阁日渐繁盛,成为游览吟咏的风景胜地。
水星阁地处山阿水湄,地势平坦,长宽约里许。突兀岩石锁江心,曲径盘旋通幽境,半岛上古木参天,古藤牵曳,修竹萧疏,松柏苍翠,垂柳婆娑,江枫染醉,花卉飘香,鸟语传情,夏日绿荫蔽日,深秋霜叶障天。临江怪石崛起,“石隙树古枝槎桠,石脚波澄光逦迤”,是天然钓台,常有钓者彻夜垂纶,“高烧渔火出矶头”。
水星阁前,一湾碧潭,深不可测,水平如镜,故名“小镜湖”。碧波粼粼,一水如带,山村岗影,倒映中流,鸥凫上下,帆樯往来,夕阳晚渡,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天然成趣。到了晚上,清风徐起,涟漪微动,水流潺潺,月色荡漾,江水拍岸,锵然如鸣,舟艇隐现,渔歌互答,“长林影乱萤千树,远岫云归月一楼”,又别是一番情趣。难怪当年徐澹园等人“忘机不肯眠僧榻,要“对客飞觞坐石头”。
水星阁后,双峰并峙。其文笔峰“高插入云,秀如笔削。每旭日方升,朝霞偶薄其上,如五色锦笺......洵为奇观”。“秋凝白露添和墨,春剪青云借作笺”,“书从空际留飞白,草向天边写蔚蓝”,早在明代就以“文笔春云”列为铜江十景之首。
小镜湖下为“金波滩”,再顺流而下,即为铜江十景中的“石笏朝天”和“六洞岚光”。上则紧邻“渔梁滩”。“石在清流月在天,明月滩上石涓涓”,“渔梁夜月”也是明代铜江十景之一。苏轼《后赤壁赋》中所描写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水,水落石出。”恰似其景的写照。
远眺水星阁,林木葱郁,楼台隐现,一水清澄,江河如练,烟霞袅窕,清幽恬静,半月形的一湾江水将它揽入怀中,犹如翡翠镶嵌在碧玉盘中。铜仁人不知于何年何月起,习惯将水星阁称为“水晶阁”,其中深意,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
5、红岩坡 红岩坡位于水星阁后山,即太乙峰的山半腰。旧时传说若那块红色石壁加红,则城中将有火灾。而且处于巽位的太乙峰按照《易.说卦》的说法,“巽为木,为风。”认为风助火势,火借风力,在风水上对铜仁极为不利。故明嘉靖十四年(1535)铜仁知府魏文相在天乙峰“于山椒凿池,注墨汁厌之”。并于岩上大书“水”字,取其水能克火之意。同时,在山下庀材鸠工,修建“既济祠”,春秋享祀,希望借此以“宣水火既济之功,变阴阳太和之气,佑民阜 物”。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以暹认为此举乃“仁者之用心也”,曾题诗以志,诗曰:“江城遥望此山红,俗说形象虐焰同。干配丁壬称世 ,济占既未识天工。挥毫洒墨云宵上,祈福禳灾雨露中。一字流传仁者术,先生顾笑不言工。”
“丹岩潴墨沼,欲息祝融虐。厌胜固荒唐,亦取关民瘼。”用五行要上克的厌胜巫术来祈福禳灾,尽管连当时的封建官吏自己也认为是荒唐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义举”。故历代官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春秋祭祀,不敢荒废。所以,当清顺治五年(1648)铜仁经“戊子兵燹 ,野火焚燎,”既济祠化为灰烬后,到康熙九年(1670),铜仁县知县赵景福又在原址重兴土木,主持创建高阁,取以水制水之义,并易名为“水星阁”,也亲书“水”字于丹岩之上。从此“水星阁”正式成为该地名称。
“红岩坡”在古代,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克星,现代却成了点缀“水星阁”旅游区的一大景点。远望去,那峭壁如削的岩崖仿佛一块悬空的瀑布,阵阵的松涛犹如瀑布的水流声。那块丹岩,点缀在万顷碧浪的松林中,形成了一幅“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丽画卷。今人有诗赞曰:
“碧浪清清溢幽香,移步犹如进画廊。千山深处丹岩妙,一江星月下锦江。”
6、文笔凌云 “文笔凌云”位于城东水星阁后的太乙峰之左,因山峰高插入云,秀如笔削而得名。又名文笔峰,文笔山。
据明代万历《铜仁府志》载,此景观原题名为“文笔春云”属“铜江十景”之一。自明朝崇祯丙子科(1636)举人徐以暹以《文笔凌云》为题赋诗,诗云:“文笔峰高五尺天,长枪大戟笑徒然。秋凝白露添和墨,春剪青云借着笺。重叠鸾章三锡下,分明雁字数行连。怀中自有生花兆,漫向山灵气秘传。”每当旭日初升,朝霞偶薄其上,如五彩锦笺,用共挥洒,洵为壮观。
7、渔梁夜月 “渔梁夜月”位于东门大桥的下游,水星阁稍上的河段上。昔日此地江宽水阔,迂折而去,其上有段浅滩,鱼多争浅滩急流而上,成双成对戏游,交尾产卵繁殖,渔人就滩设梁,谓之“渔梁滩”。每当月照渔梁,天青水白,空明无际,天太二乙峰倒映成趣,衬以渔火梆声,夜景清幽迷人。苏轼《后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恰似其境的写照。明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以“渔梁夜月”题咏,诗曰:“石在清流月在天,月明滩上石涓涓,照来西子真无二,悟后东坡不计千。鹤渚凫汀都似此,琼楼玉宇自悠然。直教胸次尘俱涤,粉碎虚空脱脱圆。”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诗赞:“江天明月一轮斜,影落横梁映浅沙。应许灯凉分蟹舍,何须火闪认渔叉。澄潭波定闲相照,短艇人归静人哗。羡煞此间垂钓者,由来乐意属渔家。”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景观当年的幽雅风姿。
1970年因修六家洞电站筑一坝,深峡出平湖,水位变高,此景不复存在。现滩址之上,东门大桥横跨江岸,其下水星阁绿树红墙,江上游船往返,此域已构成新的景观,别具旖旎风光。
8、水镜湖 “小镜湖”位于水星阁前,因锦江环绕水星阁半岛在此转弯,水势平缓而迂回流转,形成一湾碧潭,深不可测,水平如镜,故名“小镜湖”。“小镜湖”长宽约500米。沿江两岸古木参天。“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一水如带,碧波粼粼,山村岗影,倒映其中,鸥凫上下,帆樯往来,夕阳晚渡,水光山色,交相映辉,天然成趣。到了晚上,清风徐起,涟漪微动,水流潺潺,月色荡漾,江水拍岸,锵然和鸣,舟艇隐现,渔歌互答。“长林影乱萤千树,远岫云归月一楼。”又别是一番情趣。难怪古代徐澹园等人“忘机不肯眠僧榻”要“对客飞觞坐石头。”
20世纪70年代,六家洞修建电站后,“小镜湖”的水更深、更蓝。宛如一面平镜,倒映着天太乙二峰及河岸的古树冈影。又象是凝然不动的一缸浓浓的绿酒,若是荡舟“湖”上,令人兴奋、令人陶醉。
9、六洞岚光 “六洞风光”位于城东8里的锦江岸边(今六家洞电站坎下)。城北三里有山,高峻矗云,名叫冲凤山,昔日被郡人视为“祖龙”,并有“凤起才人”、“登鳌挂榜”等铜仁得以人文蔚起之说。“祖龙”一脉延伸于城东八里锦江岸,其山腹有洞,名“六洞”,又称“六家洞”。洞有泉水清冽,长流不断,可灌田百亩。相传,“每有朝岚薄其上,人望之飞处,洞也若摇然。”此地树森阴翳,凉风习习,是游览消夏的胜地。即为铜江十景之一。明朝嘉靖年间乡贤蒋其才以“六洞岚光”题咏,诗赞:“谁将寒谷比崆峒,上有蛮烟锁几重,林影分明青嶂外,猿声隔断翠微中。愁云漠漠山疑失,霁雨霏霏路欲通。万里晴光应有诗,遥瞻日上海门东。”清朝同治岁贡喻勋赋诗云:“六洞幽深引野泉,晴岚遥护翠微边。依山薄染纤纤黛,傍树轻含浅浅烟。一经晓岚积叶路,半村夕照白云川。此间旧有潜龙窑,望愿为霖岂偶然。”清朝嘉庆年间知府王湛思书“天乳真泉”四字,镌刻于石壁。清光绪十三年(1887),郡人集资建阁,奉祀“文昌帝君”。距阁不远的小丘之上,竖立横镌“六洞岚光”四字的石碑坊,独擅其胜。
解放后,因修六家洞电站,阁坊已废。但洞泉仍潺潺流淌,常年不枯。当年风光依稀可寻。现在六家洞电站筑一坝,高峡出平湖。蓝天湖光一色,鱼翔浅底,渔歌互答,游船如梭,机器轰鸣。昔日“六洞”神秘的面纱,已被闪烁的灯光揭去,衬以新的景观,这一天然风光更加显得奇秀。
10、石笏朝天 “石笏朝天”位于城东八里的锦江右岸。山有一奇峰,峰峦秀削,肃然端拱,高极云表,形态若玉笋,又酷似朝笏。民间俗称此自然景观为“金棒敲木鱼”。明朝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石笏朝天》诗赞:“玉皇香案待多年,正笏归来向俨然。皓洁一轮秋捧月,缤纷五色晓生烟。龙骧虎步过金殿,凤翥鸾翔下众仙。定与嵩呼同效悃,儿孙罗列肃班联。”“石笏朝天”还流传着一个极有风趣的民间故事:相传,昔日有两个俚人路过此地,小憩时,一人望景说道:“经书应该讲,为什么翻来复去只管诵?木鱼本无罪,图啥子连三赶四尽长敲?”另一人摇头吧道:“经忏可消灾,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罪,莫非菩萨是贪官?”二人面面相觑,直是摇头,挑担叹息而过去。这则民间故事寓讽于谐,耐人寻味。
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诗云:“挂笏看山兴未休,一朝掷向碧峰头,何须化石形犹在,此去朝天愿好酬。千古臣心长捧日,九霄仙掌欲凌秋。班联玉笋依阊阖,风风雨雨总不收。”据说这一景观因被雷击,石笏断去一小段,但至今观赏,仍宛然若真,雅趣无穷。
11、付家山 付家山位于铜仁城区东侧。因东麓靠锦江岸边有付家院子而得名。“付家山”山势略高,外环公路环绕。付家山西南麓是铜仁第一中学。山上林木繁茂,阳春三月,山花飘香。林荫深处,山石光滑,小径幽静,常有学子,倚树诵读,是人们消闲玩乐的理想地方。付家山有“城中森林公园”之美称。
1984年10月,青少年文化宫建于付家山顶,占地500亩。有展览廊、娱乐活动厅、排练厅、会议厅、旱冰场等活动场所。展览廊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厅厅相连,独具风格。文化宫地处高兀,东可眺望锦水秀色,领略天、太乙二峰的雄姿神韵;西可观看城区街景;北能遥望冲凤山雄姿;南能极目平畴烟云。这里是青少年学习娱乐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12、锦江公园 锦江公园位于铜仁城区中心的锦江河西岸,占地30余亩,辟建于1982年,依山傍水临街,将山姿水态与街景浑然形成一体,成为铜仁市民重要的游览休息场所。
锦江公园紧邻着市区繁华地段的西门大桥。“锦江公园”4个金色凸体大字镶嵌在以大理石装饰的高大的标牌上,格外醒目。门口装有大型电视墙,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熠熠生辉。跨进公园大门,便是五颜六色的小花园,走廊两旁有坐椅、凉亭,供人们憩息。走过屏障小门,便进入了公园的中心,建有800多平方米的舞厅和健身房,有垂柳环绕的鸳鸯池,池中有大型石山,石山中有喷泉,池中三尊美人鱼石雕合手微笑,似欢迎游客光临。曲池之上,曲桥横跨,倒映水中,双桥合围。楼台水榭,紧贴水面,茶亭棋室,倍显幽静。在一个小广场的中央,耸立着用汉白玉石雕塑4.5米高的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烈士的塑像。这里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有学校、单位组织团、队常到这里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公园里设有风车、碰碰车、转盘车、小火车、滑梯蹦床等少年娱乐活动场所,是青少年的乐园,也是成人最能找到童趣的地方。
公园的北端,是“园中园”,是中、青年人游园休息的天地。饮食小店昼夜服务,这里卡拉OK声与锦江水流声交汇齐鸣。向江边伸展悬空凉棚,如空中楼阁,在此俯览滔滔江水,别有一番情趣。还可下到河边到沙滩上或草坪上散步、聊天,或坐上游艇,饱览铜仁十里锦江胜景。
锦江公园自1982年秋开园以来,年均接待游人3万余人次。1984年1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铜仁时,曾入园参观游览。
13、“梵净山”奇石 在铜仁市花果山地委大院的水池中,呈列着一条酷似“龙”的奇石。人们称之为“梵净山龙”。
梵净山关于龙的传说很多,叫“龙”的地名也不少,如九龙池、九龙壁、九龙洞等。“梵净山龙”奇石的发现,据资料记载:是在1993年,铜仁市云场坪三角岩村王仕林等几位农民去山上找朱砂时,他们钻进了水龙南山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无意中发现他们坐下的石头有鳞甲、弯弯曲曲,好生奇怪。他们将矿灯开亮,注意观看那石,象蛇、像龙,特别是那个昂着的头抵着石壁,惟妙惟肖。他们商议开采出来拿去出售。他们整整忙了3天才把“龙”抬出洞外,(约有300公斤)。当时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后根据地委领导的批示,将其征集存放在地下室5年多。1998年将其搬出呈列于地委大院内的水池中。
此石呈条形,长6米多,自然弯曲,鳞甲清晰,头尾分明,尤其那棱形略扁的头有两尺多大,眼窝、腮帮、唇、颈都很生动。初看像蟒,但蟒无脚爪。奇石上明显地还有一对断了指的脚爪。故称其为“梵净山龙”。
奇石的质地,是钟乳石,还是化石?还未得出结论,有待生物专家来鉴定,而这样的奇石,外形像传说中的龙,可供观赏,可供研究。
14、铜仁古城垣 在中南门码头边,看到一道用青石块砌筑的石基,时断时连,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铜仁古城垣的遗址。
铜仁古城垣保留完好的只有江宗门至中南门一段城垣。1980年列入铜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古城,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永乐十一年(1413)铜仁设府,未修城墙,仅以树栅防卫。明正统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义,栅栏被焚烧殆尽。明景泰二年(1451),知府朱监始筑土城。明正德七年(1512)至明嘉靖十九年(1540)楚、黔、蜀三省苗民起义,知府李资因旧城低隘,难以防卫,于是废旧城建新城,城墙改用砖石。并由东向西增筑358丈。此后又经过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
解放初期,铜仁古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逐步拆除。现今只有江宗门至中南门一带城墙尚存,尤其是江宗门的城门洞尚称完好。
城门洞位于江宗门距锦江河西约100米的河岸上,有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从河边通过城门。城门洞顶呈圆形,宽约3米,进深4米,高4米,全以精料块石砌筑。城门洞已经100多年的风雨浸蚀,没有出现一点裂缝、坍塌的痕迹。
15、川主宫 川主宫是铜仁市现存时代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位于铜仁城区,大江北路452号江宗门外大小两江交汇处的西岸,与铜岩上的跨鳌亭隔江相对峙。其总平面呈“凸”字形,坐西北向东南,依山就势,为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北墙之间相距22米,东西墙之间相距66米,现存依次有踏步、石栏平台、牌楼式大门、戏楼、两厢、正殿等建筑物。
川主宫原有50余级踏步自大门直抵锦江岸边的码头。建筑、踏步有不同的轴线。大门朝向远处的群山。第一段17级踏步朝向锦江中的铜岩;第二段踏步直指码头。整组建筑依山傍水,古树点缀,远可眺群山,近可观江水,视野开阔,环境独好,具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从建筑的形式和工艺看,充分体现了公共建筑的特征和商人的心理取向。
川主宫牌楼式大门为两重高三层门砖木结构,8个翼角,大门平面为“八”字形,高约10米,有门联:
功绩显从西蜀,神光两照,他乡仍是故乡;
威灵移镇卢阳,庙貌重新,山国直邻国泽。
整组建筑群以高封火墙围护,墙体高低错落,庄重而不失其灵秀,古朴而不拘于板滞,大门南北各设吊脚式飞檐眺窗,使得墙体、山门、窗台三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进入宫内,戏楼以14柱托之,两层额枋均有浮雕木刻,系三国演义故事,或青梅煮酒,或乘骑挥戈。后金柱置“八”字屏风,上绘“福、禄、寿三星”彩画,色采古朴,栩栩如生。戏楼对角正殿与抱厦同向连为一体。抱厦坐于月台之上,画栋雕梁,穿斗勾连。抱厦面阔三间13.5米,进深3.6米,正殿面阔五间21.7米,进深8.9米,东厢房一楼封火墙上镶嵌清代石碑,为川主宫历史及缮修功德碑。
驻足门楼,凭栏四望,宫后“金鳞游泳”,鸥凫上下,风蝉涛响,宫左“兴市桥”,长虹卧波,水天交映。宫后“文笔凌云”,气度非凡。宫前三江汇合,铜岩相峙江心,“砥柱中流”飞阁凌空,倍添古建筑风采。
据川主宫内碑记,川主宫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为为铜仁度官司李渊建。奉祀蜀太守李冰父子神像于其中。
据资料记载:川主宫从清雍正三年(1725)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历经6次修葺或增修。1948年巴蜀客商在宫内设立“私立益州中学”,马元熊烈士曾在该校任教务主任。解放后,先后被一些单位借用或作职工宿舍。1980年铜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铜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人力全面大规模维修,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川主宫维修基本结束,9月正式对外开放。
川主宫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遍及全宫,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戏曲、宗教艺术的珍贵实物,宫内现存的五通碑碣,均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修葺后的川主宫焕然一新。宫内新配置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桌、茶椅、茶几。特别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茶文化活动。设有雅室雅坐,川主宫现已敞开着大门,欢迎四方客人。
16、响塘龙寺 响塘龙寺位于铜仁城东南郊约2公里处的响塘龙,依山势建造,白墙红柱青瓦。在四周青山环抱之中颇显壮观。
相传响塘龙寺建于1927年。原址在望城坡的小山上。山下有一丘大水田,泥脚深,人、牛进入田内,深陷下沉,难以自拔,甚至葬身其中,人称“陷坑田”,自然无法耕作。为避免入田“陷没”之灾,便集资伐木,取望城坡山势之旺,建寺于此,祈佛光普照。山下有一井,清水盈盈,翻涌若沸,担水者常听至井底声响如雷,似有物翻身之状,村人疑惧不已,请一道人“治井”,道人观井许久,对村人说:“此水清莹甘冽,必有龙藏于此,当立一庙镇之,方不作乱。”而龙为传说中的神物,村人于是膜拜不已。正应了古人所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该地该寺得名“响塘龙”。
当初的响塘龙寺为木梁结构,高大宏伟,寺内佛菩萨位列有序:释伽、弥陀、观音、弥勒、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等各就其位。塑像精美,神态逼真,庄重肃穆,入寺礼佛,使人油然而生虔诚之心。故建寺以来香火旺盛。解放前夕,遭国民党官兵破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改革开放后,于1992年佛教信众纷纷集资,响龙寺得以恢复,从此成为铜仁市佛教活动场所之一。现在的响龙寺沿山脚进寺数十步阶梯,上到顶层即为大雄宝殿,殿内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其后为千首观音;另殿有药王菩萨、财神菩萨,烯灯古佛等供位。整日香烟袅袅,时闻木鱼声声。“响龙寺中结善缘,四方信徒勤往返。”每逢观音菩萨的三大节日即(阴历2月19日观音圣诞,6月19日观音得道,9月19日观音出家)前后几天,信众蜂拥而致,每日均在千人以上,热闹空前。
该寺的女住持释香智,来自贵阳的弘法弟子,修行甚为笃定。善制斋宴,可用素食做出40多道上等斋菜,故名播远近。
17、紫金寺 紫金寺位于铜仁城北郊1公里许。它背面群山起伏,周围良田菜地染绿,远近人家借落有致,对面公路车水马龙。
据紫金寺现存碑文载:该庙原名陶朱庙,建于清光绪16年(1890),原址在铜仁北郊白岩冲井水外约50米处,庙后为白岩冲村寨,寨后坡上建有一庵。庙、庵建不久,即流传“上庵下庙、鸡狗不叫”的说法,村人疑其于六畜不利。民国22年(1933),铜仁特大洪灾,更疑庙址不妥,遂将该庙迁至现今的“龟形山”。随后香火渐旺,灵气渐盈,村中鸡犬相闻,六畜兴旺。后因历史原因,庙毁和尚散。
1994年佛教信众自发捐资,该庙得以重建,1997年铜仁人民政府批准该庙为铜仁为市佛教活动正式场所之一。并改名“紫金寺”。
紫金寺占地2100平方米,庙房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像。右侧小典供有观音、韦驮、文殊、普贤诸菩萨像,亦各具庄严。
目前紫金寺有来自广西桂林的一名和尚主持日常事务,现有居士60余人。每逢观音菩萨的三大节日,紫金寺便人若潮涌,热闹非凡。据寺内居士介绍,每个节日来烧香拜佛者达5000多人次以上。
紫金寺,是铜仁市佛教信徒朝圣的一方净土,也是铜仁至张家界旅游线上的一道独特景观。
第二节 周逸群烈士故居
周逸群烈士故居位于铜仁城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占地总面积1065平方米。三幢较大木房,前后并列,两幢较小木房侧立于其左右,皆为悬山顶单檐式结构,以料石为柱基,青瓦覆盖,屋脊三角攒尖,古朴典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被作为“逆产”充公,后经其家属力争,方完整保留下来。解放后,又曾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烈士故居得到了维修,恢复了原貌。
沿共同路走近烈士故居,首先是一幢5间相连的木屋当街而立。正中一间镶嵌着木格子的大门顶上,横挂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匾额。门旁挂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大门通道立着一道红军旗型的屏风,屏风上镌刻着萧克将军书写的“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的题词。左右两间是烈士家属当年做桐油生意的铺面。
走出通道,是一个用青石铺成的约200平方米的方形院坝。左右两边。靠近围墙是花圃。院坝后面是一连三间,占地109平方米的正屋。这是一幢典型的具有武陵山区民族特色的五柱七挂的木架结构房,是烈士1918年亲手修建的。翌年烈士东度日本留学后,其妻、子本善居于此,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生平事迹见人物)。
中堂大门顶上,横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室”红匾额。中堂内正中墙挂着一张烈士1924年从日本留学回上海后不久留下的遗照,中央放着周逸群烈士的石雕像。堂内两侧各放着四把雕龙画凤、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两椅中间各放着黝黑的茶几,使中堂显得庄重肃穆。
右间为第一陈列室,展出的图片有200多幅,全面展示了周逸群烈士从青年时期到投身革命,直至最后牺牲的革命经历和业绩。
故居的左间为第二展室,主要内容是周逸群烈士革命活动的情景和有关文物。其中介绍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提供纪念周逸群的图片有70余幅。室内陈列的文物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军旗和步枪、梭标、大刀、长矛等。这些都是周逸群与贺龙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时使用过的武器。
正屋的右边是两间厢房,其中一间的厨房里,陈列着碓、磨、灶、碗柜等文物。正屋的后面,左右有两幢小楼房,上下各三间,占地136平方米,是烈士的祖父周贵渠于公元1876年修建的。烈士在左楼上出生和结婚,房内陈列着与伍老丫结婚用过的架子床、衣厨、亮柜、抽屉、钱柜等文物,床上挂着粗纱蚊帐和放着普通的平布被子。
左楼是烈士的书房,楼上两间为仓库,一间为客房。书房里陈列着烈士当年用过的简易书架、煤油灯、书桌,桌上放着烈士当年读过的几本线装的《唐诗》、《诗经》、《史记》等古书。
1995年5月4日,将周逸群烈士故居命名为“铜仁 地区、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省政府拨款30万元对烈士故居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1997年10月,烈士故居又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些单位、学校常在这里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许多来铜的外地人也慕名去参观拜谒。
第三节 东山人文风景名胜旅游区
东山位于城区府治之东,全部面积约26000平方米,古建筑物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东山林木苍蔚其巅,古建筑群隐露其中。四面峦峰拱列,二水奔流,临江绝壁,山势巍峨,为一城之镇。若登高远眺,城廓蜿蜒,闾阖锈错,远村近落,江岸花柳无不尽收眼底。故清人张素有“极目望平楚,云山几万重,江天依树回,村廓聚烟浓”的佳句,文人墨客多以“东山楼阁”为题,列铜江十二景之首。如铜仁第一进士明代陈珊有诗《晚登东山》赞道:“向晚东山寺,徘徊著意看。雨余城郭净,月上浦烟寒。胜友期相会,高谈兴未阑。一声清夜馨,身在碧云端。”自明清数百年来,东山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唱之景。而多有诗文佳句留传于世。山以文而名,文以山而萃,人文景观,互为表里,金玉之石,溶为一炉。解放后,东山遭到不同程度破坏。1987年,列为县级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风景名胜保护区。先后恢复重建“大雄殿、雷祖殿、真武观、川上亭”等旧有建筑群。同时,采取培土更新等有效措施,对东山古树进行保护,使“东山楼阁”风貌再现。
现在东山是铜仁城中第一胜景,是人们游赏的第一园林。是寄情的最佳宝地,是育志的最初摇篮,也是乡曲的最高音符。
东山的游览景点主要有:东山楼阁、傩文化博物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川上亭、云彩江声、渊亭岳寺、摩崖、东山古树、奇石、东山麓古城民居等。
一、东山楼阁
据明万历《铜仁府志》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参议蔡潮为装点东山,建有“澄江楼”、“川上亭”,亲题“舞云遐思”匾额于上,以志其胜。嘉庆二十二年(1543),知府李资坤增建“大观楼”,又名“镇远楼”。凌霄绝顶,蔚为壮观,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府梁懋宸建“双峰阁”及“兼隐庵”,取缘于天乙、太乙二峰之意,自题《东山双峰阁序》,此后,又续建有“大雄殿”、“二吴亭”、“火钟亭”等,皆雕梁画栋,亭依壁立,绀殿琳宫,随处可见。乾隆六十年(1795)文昌宫毁于兵火。大学士贝子福康安重建,题曰:“东山寺”,并亲题《重建东山寺牌记》。山之西麓,建有飞山神祠,为清康熙年间副将贺国贤重建。由祠左践石梯百余级,尽得隙地,约半亩,即为寺门。由门入为殿二、后有别院为殿三。
据老人介绍,东山寺门有门联:“慧眼遥观英雄好汉今何在,晨钟暮鼓击醒忠良古来多。”偏东的一组庙宇有四进:第一进有三殿,即“轩辕殿”、“雷祖殿”、“梅祖殿”,第二进,过小天井,进入“真武殿”,第三进,过桂花树天井,进入“大雄殿”,第四进为六角翘檐的三层楼阁,上二层为“观音殿”,下层为“天师殿”,山南的一组庙宇,从山麓“飞山庙”则步数十级石梯进入“魁星楼”。下层供祀关公,中层供祀岳飞,上层供祀魁星。再经左右两边数级石阶步入“文昌阁”。该阁为四翘檐的二层楼阁,下层供祀“文昌帝君”(即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后封为文昌帝君);上层供祀“玉皇大帝”(故又名“玉皇阁”)。其庙门两相各置泥塑一鹿一马。两组庙宇皆具明清寺庙建筑特色,所祀神像皆为泥塑,匠心独运,工艺精湛,形态生动逼真,并涂丹绘彩或批红着黄,色泽艳丽,当时川、鄂、湘、黔等地的香客和游人,常年络绎不绝。在明朝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咏东山楼阁》一诗曾赞道:“东山东望蔼苍苍,楼阁峻嶒接渺茫。乍听钟声浮下界,忽见日影挂扶桑。高吟索和松皆友,趺坐求安石是床。乞向此间容我老,便应倚老兴逾狂。”此后,地方官绅及其商贾乡贤又相继募修或增补,直至解放初期,其寺庙建筑格局仍基本有序。“文化大革命”后,东山的古建筑所剩无几。1989年,省、地、市拔付专款修复东山寺。先后按原建筑格局建成寺宇有:“大雄宝殿”及两厢配殿、“雷神殿”、“真武殿”,这些建筑群景观再与其它建筑景观相互辉映,使“东山楼阁”显得更加辉煌了。
从东山的东南侧山门拾阶而上,可直接到达位于东山东南侧临江石壁上的“川上亭”。“川上亭”的建筑沿革与“东山楼阁”同时同期,亦同兴同衰,同建同毁。1985年,按其原貌重建“川上亭”于旧址上。成为城中远近翘首能观赏的一大胜景。
“川上亭”以12根大柱立之,二层六角攒尖,以琉璃瓦盖顶,占地约40平方米。亭内四周置以坐板。以供人们来此休息。该亭立于锦江悬崖之上,有如鸟翼飞来之状。鸟瞰锦江,尽收眼底。所以那里一向是锦江观看龙舟竞赛的最佳位置,同时也是人们常来休息、玩乐、叙情的地方。
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城区内东山山顶之南,靠锦江北岸的东山石壁之上。在锦江南岸一带,可仰慕纪念碑的巍峨雄姿。
民国元年(1912),云南督军刘法坤路过铜仁时,在其址建“光复纪念碑”。1939年,县长刘旭光在任时,由铜仁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主持,在“光复纪念碑”的基础上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6年9月,在其旧址建铜仁县“唐山地震不幸殉职同志纪念碑”。1995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又在其旧址恢复重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此碑高9.3米,意为纪念抗战胜利日9月3日。用白水泥制成的仿白玉石碑体,象两支粗壮有力的手平行向上伸出,上端呈“V”字型,“V”即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同时又象征抗日军民高举酒杯庆祝八年抗战的胜利。还象征着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取得最后的胜利。碑体上端的正南、北面分别塑刻金色和平鸽和花环图案,象征热爱和平和祭奠缅怀先烈之意。纪念碑造型简朴、庄重、肃穆。三面围以水泥栏杆,占地30平方米。
从南山门登临东山,必将先经过“纪念碑”处,来到这里,不禁会想起在八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奋力反抗,救亡图存,铜仁各族同胞,同仇敌忾,创下许多可歌泣的英雄业绩;并对铜仁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征的4935名子弟中捐躯前线;埋骨他乡的将士们予以深切地怀念。
三、铜仁傩文化博物馆
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坐落在东山寺内。展览室设在大雄宝殿及两厢配殿,占地面积452平方米。馆内有1000余件实物,2000多万字文字资料,近百盒音响、艺术片,3000多幅图片。在院坝中树立着供傩技表演的一根高12米并装有36把刀刃锋利的木杆和其他的刀梯、刀桥等。生动地展示了傩文化的丰富内容及鲜明特点和艺术价值。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建立后,由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红学会研究会副会长冯其庸教授题写馆名。傩文化博馆的建成,不仅使东山这一自然风景名胜地成为傩文化的开发基地和游览胜地,还进一步丰富了东山的游览内容,提高了东山的游览品味。同时也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铜仁傩文化博物馆系全国唯一的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场馆。它的建立,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作了专题报道。傩文化博物馆除馆内珍藏有元代至民国的各种面具、法器、画案等文物外,还有一支固定的傩戏表演队伍。近年来,日本、韩国、法国、美国、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国内外参观团纷纷前来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已有了3000多年历史。傩文化中的傩堂戏被中外艺术大师赞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戏剧艺术之源”。
四、东山古树奇石
东山自古以来为城中第一胜景,它是人们游赏的第一园林。在古代,东山的植被是“林木苍蔚其巅,寺庙隐露其中。”清代王永年的《东山寺》诗赞道:“避署寻山寺,松杉路几盘。日斜楼影转,云坠馨声残。江阁秋生早,林栖月到难。良霄清景寂,有客记凭栏。”当时自然是一片“钟声送隐隐,云树蔼重重”的风光。
解放后,东山年久失修,水土流失,使许多树木枝干叶枯。改革开放以后,铜仁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东山的面貌亦随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5年,东山被列为省级古建筑保护单位。铜仁开展了“爱我东山”的修复活动,分片绿化、美化。对树苗采取人工培土浇水等保护措施,道路两旁栽的桂花树,长得格外茂盛,列成长队,“大雄宝殿”前院,有蓬发新枝、浓香四散的老桂花树以及大批的香樟和阔叶玉兰,四季长青,它们与原有的竹友树群亲密携手,布撒浓荫。
现在远望东山,翠绿欲滴,亲临东山,古树参天,绿荫蔽日。据管理人员说,东山现在树围3尺以上的古树有130多棵,大多是百年以上。最大的一棵是东山麓体育场右侧的白果树。有近500年树龄。主枝高30米,腰大约4围。树干劲直,枝丫繁茂,叶绿婆娑,枝叶覆盖面积约90多平方米。
清宣统年间,白果树心开始干枯,年长日久,于根部枯烂成一穴,大可住人。民国23年(1934)2月,一乞丐于树穴生火取暖,不慎将干朽树心引燃起火,数日不熄。后驻铜王家烈部一0二师师长柏辉章派兵扑灭,火烧残迹,至今犹存。
白果树虽遭火灾,然根与外表未伤。翌年春,仍郁郁葱葱,并于树根旁新长一枝,每年金秋时节,主干新枝果实累累。
东山树木多从石缝生,傍悬崖长,因地扎根,就势造形。有的树虽然矮小,但从石缝里伸出的根却十分粗壮,如青龙、似巨蟒,冒出地面的一截将身扭曲几下,又钻进石缝里去了。
在进入大雄宝殿的石阶边,生长着两棵连在一起,性质不同的古树,腰围约3尺左右。人们称为“夫妻树”。其一棵是野柿子树,皮为黑色,绿叶婆娑,四季常青,好像一位披着青秀长发的女子;一棵是硬壳榔,树皮为白色,杆壮枝粗,犹如一位五大三粗的白马王子。它们天造地合,树连树,根连根,团结向上,永远结合在一起。犹如一对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
东山的奇石也令人愉悦。在临江绝壁之上的东山南侧,许多像钟乳石的石峰从地上钻出来,崭露头角。它们在竹树的掩映下,依恋着东山,自得其乐。石峰不高不大,各种造型颇多,有的像龙蛇鱼虾,神色飞动;有的像参禅逸静的僧侣;有的像腾跃骤啸的虎豹;有的如振翅欲飞的鹰鹫;有的扁平如砥、正好供人促膝谈心;有的傍树护根,彼此难舍难分。
据资料记载:在进入东山东山门处,有一天然石窟,石窝。清代先贤饶俦把它作为“藏书室”、“洗墨池”。他在那里发奋读书,一举成名,传为佳话。现在,“藏书室”、“洗墨池”的遗迹尚存,洞内石壁上刻的“藏书室”3字清晰如初。
五、东山麓古城民居
东山麓古城民居,位于锦江大桥北岸,东山南麓中南门片区(今中山路一带)。登上东山,俯瞰全城,那古城片区风貌,尽收眼底。古城区街巷纵横,井然有序,高楼低宅、鳞次栉枇,宫观殿宇,依山沿河而建。
古城区300余栋古建筑中,均系明、清二朝建筑。明风清韵的铜仁古城区,群体庞大,布局井然有序。从南到北沿着中山路辟13条宽巷,从东到西设置6条宽巷。锦江沿古城向东而去,古城区背靠东山,上面古树参天,风景绝异,钟鼓时鸣,历来为佛教旅游胜地。中南门原是铜仁著名的码头,是繁华商业街。这里房屋逆道路建设及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显示了古代民居建设规划设计技术的高超水平。
古城区现存古建筑不仅数量众多,布局合理,且种类齐全,有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寺观、古城墙、古井等。
古城区古建筑中颇具特色的,是以血缘关系和宗族而居所形成的建筑群组。有“徐家巷建筑群”、“陈家巷建筑群”、“万家巷建筑群”、“张家巷建筑群”、“飞山庙建筑群”、“福音堂建筑群”、“天主教堂建筑群”等,这些建筑群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既珠联壁合,又独立成章,给人一种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古城区的古建筑从明代到清代直至近代各个时期都有,它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出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体,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整个平面功能明确,构架合理,选料精良,采光良好,地方特色显著。可视为黔东民居之典型。
铜仁古城区是一处不可多得古文化遗产,1985年与东山一起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它犹如一幅看不够、道不尽的展示古代近代中国西南建筑风格的长幅画卷,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六、东山摩崖、碑刻
在东山南麓壁立于江边的悬崖上,有一著名景观,即:“云彩江声”。“云彩江声”四个大字,以行草体镌刻于离江面50米高的悬崖石壁上,每字约1米见方。笔势龙飞风舞,结体如水底波涛。
光绪《铜仁府志》记载:“‘云彩江声”四字相传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何采书。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漫漶难以辩认,遂由清朝同治年间署知府袁开第补书,有款识可考。字体笔韵潇洒倜傥,劲遒举鼎。清代同治岁贡喻勋诗赞:“何人缒险此挥毫,绝壁书成结体高。飞舞崖间挟风雨,沉雄笔底走波涛。白衣苍狗形多幻,沧海桑田世几遭。遗迹至今寻不得,惟余东去水滔滔。”清朝乡贤郑吉士撰五方排律《云彩江声》,以志其胜:“断崖江声急,晴云影渡江,在天成象五,此地合流双,霞绮飞高阁,银涛漾小舫,层岩垂乱缦,乱石激净淙。夕照城如画,归帆雨听窗,墨痕苔久蚀,笔力鼎能扛,山水开奇境,人文想大邦,书斋铜佛近,眺览咏巴腔。”
“文化大革命”中,“云彩江声”被用水泥填塞,囚禁十余年。80年代后,重见天日,涂以红漆,耀眼醒目。远眺近观,黛绿映衬,野花点缀,疑是琼台仙匾,镶嵌于天然,既衬托了山水潋艳,又堪称卓尔不群。在与此景观比邻的临江石壁上还有“渊亭岳寺”摩崖一大景观。系为民国元年(1912)云南滇军刘法坤驻铜仁时书写刻石,每字0.7米见方,横书阴刻,有款识可考。乘上游船,畅游锦江时,从此摩崖下经过,目睹此景观。
第四节 文笔洞风景名胜旅游区
文笔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城西半里。城西有一山,俗称文笔山。山顶有塔,山麓有洞,洞前有寺。该峰矗空苍翠,风景幽美,文人骚客赋诗颇多,为一郡名胜之一。
每逢春夏之交,家人宾朋,成群结队,前往踏青游览。近些年来,有的机关单位,学校常在此地举行登山体育活动,给历史悠久的名胜区又增添了活力。1981年,列为县级风景名胜保护区。这里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文笔峰、文笔塔遗址、文笔洞、西岭归樵等。
一、文笔峰
文笔峰现位于城西里许,俗称文笔山,矗空苍翠,风景幽美,素为一郡名胜。据明万历《铜仁府志》和光绪《铜仁府志》载:文笔峰原是铜仁城南对岸的天乙峰。“水口二峰关锁全局”中的二峰,即天乙峰和太乙峰。天乙峰位于太乙峰之左,又名文笔峰、文笔山。但在近一个世纪的市民心目中,文笔峰景观却逐渐发生了约定俗成的“移位”。人人皆知的“文笔峰”便是指城西原名叫“正人峰”的山峰了。据《府志》载:铜仁城西有山,原名“岑嶂”,因其“纯庞敦厚”,“太虚辽阔,自然之妙,蕴结而为山阜”,故明朝万历年间提学沈思充将其改名为“正人峰”。明朝万历壬子年(1612)都督邓钟在城西正人峰之腹的天然石洞—文笔洞(因形似文笔而得名;又因形似牛角,又名牛角洞)前隙地修建古刹,供奉大士石像,题曰“青莲界”。清光绪十六年(1890)知府冯翥鹏责令郡绅在正人峰之巅修“凌云塔”,因塔似笔,俗称“文笔塔”。
光绪《铜仁府志》载:清朝乾隆乙未科(1775)进士、官翰林升任通正使司副使徐如澍撰写《天乙山文笔洞辩》,虽然正误了前人曾把城南对岸天乙山又名文笔山与城西正人峰的错位,乃至牛角洞的佚名。但正人峰的人文景观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特别是“凌云塔”之精神与气质,人人所共见,“实之至者,名必归人”。故郡人心照不宣地将“文笔凌云”的旧景点除而代之。这样文笔洞之名得以名正言顺地沿袭下来,“正人峰”也变成人们俗称的“文笔峰”了。沧海桑田,繁演变迁,是为自然,俾得名与实相符。
今日的文笔峰,松林繁茂,风景秀丽迷人,每逢春夏或金秋之际,成为人们郊游登高陶冶情操的理想胜地。
二、文笔塔遗址
文笔塔遗址位于城西文笔峰(又名文笔山)山顶。据史料载:清光绪十六年知府冯翥鹏令郡人募捐在文笔峰顶修一高塔,时名“凌云塔”,其塔形为六棱锥体状,由料石砌成,共7级,高约十余米,底座直径约5米。因塔形似笔,且又矗立在文笔峰上,故人们惯称为“文笔塔”。其巍峨雄姿,数十里外赫然可见,有铜仁城徽之誉。据古稀老人介绍,每逢夕阳西下,云蒸霞蔚,松柏茂竹迎风唱合,塔洞景观交相辉映。文笔峰景观真是珠联壁合,美不胜收。
峰上建塔,塔峰互衬,甚为壮观。在“文化大革命”中,文笔塔被炸毁,留下一片废墟。1979年秋,地区在旧塔遗址南侧新建了一座高60米的电视差转台,把欢歌笑语送进千家万户。夜间,其台上灯光闪耀,数十里外可见光柱照映云端,犹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这一景观,多少弥补了塔毁峰弧的不足。80年代后,对文笔峰加强绿化管理,山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松林坡如今生机盎然,风涛阵阵,逐步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名胜地。所以至今登峰游览或爬山锻炼者仍比肩接踵,络绎不绝。
三、文笔洞、回龙寺
文笔洞位于城西文笔峰山峰山腰间的峭壁处。此洞为天然石洞,高约10米,进深约15米,宽约8米。因洞口形似文笔,故名文笔洞。洞有清泉流出,常年不竭。此洞初辟于明代万历壬子年(1612),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肇始者为当时任贵州总兵的福建晋江人邓钟。现洞中尚有一幅清晰可见的石刻,是明万历年间进士,贵州省按察司佥事刘观光题写的《志记》对此有清楚的记载:“铜郡西山故有洞.......邓公莅铜之明年,寇不为患,乃诛茅扫石,像大士于其中,以招求福者。”邓钟不仅开发石洞,塑观音像于洞中,同时还于洞前隙地,依山就势,建一古刹,刹分三层,上层与洞口连接,内供罗汉等像,邓书匾额曰:“青莲界”。于右侧一狭石处,依石而建一亭台,并以朱栏护翼。站在亭上,凭栏纵观,双江如练,层城如霞,俱在睫中。邓钟在任期间,常邀知已来此畅游痛饮,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如邓钟《和刘观察观光青莲界》二首:
一
夜郎禅室接云屏,使漫可劳驻野亭。雨后泉飞千涧白,霜前木落数峰青。论文应合延津剑,借箸光瞻益部星。海内交欢能有几,坐看渔火散流茧。
二
宝刹玲珑佛日悬,使群白雪映青莲。天工削就临池笔,地脉翻成洗砚泉。万壑风云凭槛外,千家烟火举杯前。他年片石还堪忆,何事岘山空自怜。
这两首诗与刘观光的两首诗均以行草体摩刻于文笔洞内左壁。二方摩崖长、宽约2米。乾隆十二年(1747),增书文笔洞募化摩崖记;民国元年(1912)云南文泽民援黔克城所书“精神”摩崖,民国29年(1940),国立三中首任校长周邦道书“忆邓钟将军”石刻;国民党28师驻铜第一行政督察区师长刘伯龙书“天马行空”,政华书“别有洞天”石刻。洞内右壁,有明崇祯二年(1629),铜仁知县颜师孔重饰洞内佛像记事摩崖。
据《铜仁府志》记载,明代以后,文笔洞附近还先后建有“银箔庵”、“准提阁”、“崇真观”、等楼阁,使文笔洞更添风采。这样文笔洞很快就成为游览和拜佛的圣地,明清以至民国时期限,川、鄂、湘、黔游客来此朝圣拜佛或避署者,常年络绎不绝。据史料载:文笔洞的左侧,葬有邓钟之子邓光沅墓。墓前立一石碑“邓光沅寿域”清晰可辨。
半个世纪以来,楼阁日益损坏,塑像日渐销毁,松竹日趋凋敝。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屋毁树尽,佛销洞废。
1992年,佛教信男善女,历经6年,募捐12万元,在群众自觉行动或参与下,先后在文笔洞修建黄色琉璃瓦佛堂1间,斋堂2间,僧(尼)堂3间,客堂6间,斋膳房1间,并修筑便道和水池。寺内供有汉白玉观音塑像和释迦牟尼塑像各一尊,文笔洞重获复兴。1998年经市政府批准,改名为“回龙寺”。
现在的文笔洞,清幽雅致,别具风格,进入洞口,是释迦牟尼佛像当面而立,洞内深处是观音菩萨圣像,二像前香烟缭绕,终日不断。洞外新建屋宇楼台紧靠山岩,或高或低,或飞檐,或吊脚,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层次。远看十分醒目,楼阁前后,绿树依稀掩映,繁花争艳相扶。来到文笔洞,真可谓是来到“洞天佛(福)地”。站在洞前,可俯看铜仁全景。大江、小江、锦江汇于城中,横跨三江的众多桥梁,宛若彩虹,或显或隐呈现在眼前。这时可真正看清铜仁既是山城,又是水城、桥城的真面目了。
现在“回龙寺”有和尚、居士几十人,每日诵经念佛,开展正常佛事活动。招来渝、鄂、湘、黔方圆数百里外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观光揽胜,热闹非凡,再现当年盛况,是铜仁现今最有影响的佛教胜地。
四、西岭归樵
“西岭归樵”指城西文笔峰山麓一带。“城之西郊,坡陀漫衍,草木畅茂,郭内柴薪,取拾于斯。时值薄暮,樵子归来,行歌杂沓,相为先后,听之可以娱耳。”明代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以《西岭归樵》为题咏赞,从而此景得名。诗云:“结伴日高薄暮回,束薪又见夕阳催。一肩压处云添重,复岫归时月正来,遥数寒鸦投寺塔,横吹短笛落江梅。羡他释重全无事,戏共群儿笑口开。”清代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诗赞:“终朝伐木响丁丁,荷担归来已欲冥。红叶压肩残照紫,白云回首断山青,晚炊相待行应急,暮色频催走未停。一路歌声齐唱合,无腔牧笛与同听。”这两首诗皆是对此景颇具声色情致的最佳写照。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古人描述的风光景致不复存在。80年代后,市人民政府加强了绿化管理,每年在文笔峰山麓植树造林,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得以迅速地恢复。现在文笔峰山麓绿茵葱葱,风涛阵阵。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金秋十月,霜叶如霞。特别是人民政府对上文笔峰的山道进行拓宽改造后,可上山踏青,登高的老少比肩接踵,络绎不绝。若是晴日,晚霞夕照,一群群,一对对的游人,身披晚霞,欢歌笑语,从文笔峰山麓沿途而归,夕阳将游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山道上。仍是一幅“晚炊相待行应急,暮色频催走未停,路歌声齐唱合,无腔牧笛与同听”的生动画面。古代的“西岭归樵”在如今变成了“夕照西岭游人归”的新景观了。
第五节 九龙洞风景名胜旅游区
九龙洞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距铜仁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险峻,漫山翠竹,绿意森然,它背靠富于民间传说的“六龙山”,面临碧水秀丽的锦江河。九龙洞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山腰间。相传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中的三条青龙来洞中相聚,九龙来到洞中,见这蓬莱仙境般的洞府,顿时私欲大发,都想将洞府据己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天亮时,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九龙洞”因此得名。山下有条小溪,因九龙争洞相闹,人们不得安宁,就骂龙不止,遂有“九龙盘柱”、“骂龙溪”之名,九龙洞内广大恢宏,现已探明部分洞长2258米。洞内有7个大厅,已向游人开放3个大厅。九龙洞风景区,集山、水、林、洞名胜古迹于一景。洞外风光旖旎迷人,洞内风景令人陶醉。1981年,列为县级名胜保护区,洞门外建九龙阁,洞内安装电灯,对外开放。1984年,置九龙洞风景名胜管理处,加强管理。1987年,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区,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辞典》。1988年,聘上海同济大学黄仁教授对九龙洞总作体规划,增建山门、码头、叠翠楼等设施。并由湘黔边民共募修复观音神像。1993年,重新布置洞内照明灯光,使九龙洞明珠大放异彩。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万余人次。九龙洞风景名胜旅游区现已开发的景点主要有:九龙洞内景的第一洞厅、第二洞厅、第三洞厅;九龙洞外景的冷热风洞、莲台峰、骂龙溪等。
一、九龙洞内景
九龙洞内化学沉积的钟乳石形态多彩多姿态,钟乳石遍布,玲珑剔透,造形优美,拟物逼真,石帷幕成群集中,景深、清幽显著;石观林立,有擎天之感;各种形态分布连续,相互组景、对景,观瞻丰富。每个景点都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洞厅 第一洞厅长约175米,空间平均高度约10米,宽约50米。为略斜平顶洞,右侧石柱林立,左侧石花盛开。洞内有蒸云升雾的“水帘洞天”,威猛无敌的“斑虎下山”,晚景亮丽的“龙洞夕照”,富有灵气的“龙口含珠”,四腿如柱的“南国白象”等诸景。尤以巍然矗立的“宝塔”及直指苍穹的“长剑”,挺拔隽秀,天工夺巧,构成一幅秀丽奇特的景色,极为壮观。
第二洞厅 第二洞厅距洞口175米至400米,为平顶洞,洞顶石幔千吊万柱,纤巧玲珑,密集成网状石帘,如云山雾岭,霓嶂霞峰。左侧“仙人床”前,轻纱飘渺;右侧“翠竹”丛中,绿影摇曳;杂以白如玉石的钟乳,青似墨黑的石柱。左看是霜叶如霞的“独立寒秋”;右看是美如西施的“二乔争艳”;上眺有飘然欲坠的“仙女起舞”;下瞰是海底世界的“海花叠翠”。还有久经磨难的“唐僧取经”、啼鸣报晓的“金鸡巴壁”、金雕玉缕的“玉柱银花”。这些景物,唯妙唯肖,游人至此,浮想联翩,留连忘返。
第三洞厅 第三洞厅为圆顶洞,距洞口400米至580米,该厅空间最高处70至80米,最宽处100余米,洞厅之大,可容万人。是全洞之精华,最为壮观,在灯光映照下有雾里桃源,月下仙境之感。大厅两侧,各有三根粗壮雄伟的擎天大柱与洞顶相连,高30余米。其中一根竟高达39.88米,直径2米,是我国目前开放洞穴中最高的石柱,为世界罕见。柱身布满石花,如金雕玉砌,把三厅装扮得象宫殿般华美庄严。该洞的主要景点有:如似凤翎的“孔雀开屏”、胜过龙宫的“青龙盘柱”、王母享纳的“蟠桃献寿”、仙女采寻的“金壁玉菇”、被悟空搅乱的“龙虾出洞”、昏睡百年的“醒师怒吼”、独撑乾坤的“定海神针”、长烟落日的“大漠群驼”、无限风光的“南国椰林”等自然景观。此外石柱脚旁,小景繁多,有的似猛兽扑腾翻跃,有的像雏乌欲展翅高飞;有的如孩童围桌攻读;有的若春笋破土而出。这些景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还有一暗河,淙淙流水,清澈明净,冬暖夏凉,穿过洞底,流经洞前峭壁,成飞瀑急泻而下,如白练千尺,蔚为奇观。暗河可行走50米,时而涉水,时而踏礅,别有情趣。暗河右侧又有一小洞,洞内“梯田”层层,岚光掩映,远村近落,依稀可见,景物虽小,兴味无穷。
二、九龙洞外景
冷热二风洞 冷热二风洞位于九龙洞外侧大约1、5千米的地方。天然生有两个小洞,它们一个出冷风,一个出热风,温差约为10摄氏度。一个在炎热盛夏凉风徐徐,一个在三九寒冬暖气融融,因此称“冷热二风洞”。咫尺之间,同一时间,两个洞口出风冷热相存,阴阳交错,实为世间罕有。
莲台峰 莲台峰位于九龙洞所在的山顶上。其周皆悬崖绝壁,百丈深渊,只有一石阶独径,从九龙洞洞口蜿蜒曲折而上,登上莲台峰顶,鸟瞰碧绿锦江水,象一条蓝色的彩带飘舞在崇山峻岭间,眺望连绵起伏的群山,千沟万壑,层峦叠嶂,峰丛林立,溪谷幽深,竹海茫茫,百里不绝,融雄奇、险峻、幽深、清秀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前人有诗赞曰:
“挺然孤秀吐奇峰,知是莲瀛第几重?云海拓开千里日,天风吹下数声钟。涧泉澄澈白莲涌,碑碣模糊碧藓封。谁谓遐荒无胜地,青鞋踏遍快游踪。”
莲台峰建有莲华庵(又名莲花寺)、玉帝阁、观音阁等佛教建筑。这些建筑均随山就势,亭依壁立,雕梁画栋,尽显民族传统的建筑风采。
由莲花寺拾级而上,经两道山门,至“一线天”再攀“通幽峡”进“天洞”,过“奈何桥”至“望乡台”(又名舍生崖)等3处绝境。更显鬼斧神工,天造地设,险峻危奇,直到毫厘之巅。雨后初晴,漫漫云雾,顺着江河溪谷滚滚而来,顷刻间,一切都淹没在茫茫雾海之中了。远远望去,只剩几重黛色山峦兀立其间,峰随雾动,雾绕峰转,如诗如画。有时还可看到神秘的“佛光”。
据碑文和地方志记载,九龙洞在元明之际早已有佛门弟子在此崇佛,至今已是43代。相传明末颇禅大师曾塑弥勒、燃灯、释迦三尊佛像于第一大厅中,两边分列18罗汉,24诸天神,洞口塑韦驮像,洞前建有茶亭和长廊。清同治年间,增设刘(备)、关(羽)、张(飞)三塑像于洞内,总计塑佛神之像50余座。每年都有许多湘西、黔东的香客前来朝拜。1924年贺龙在铜仁誓师北伐前夕,其部队还曾到此清剿土匪,现遗址尚存。
第六节 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
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从城东7千米的六家洞电站坝下乘船至漾头,约50华里,这50里的锦江和两岸秀色,构成了一幅50里长的自然风光山水画,被誉称为50里锦江,50里画廊。
1991年漾头电站竣工,电站库区水位升至六家洞电站坝下。因此从六家洞至漾头不仅形成了一座新型的“高峡平湖”,还因沿江两岸有许多奇峰异石,使其成为一处优美的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从六家洞乘船至漾头,时而江面壮阔,静谧幽远,风吹涟漪,碧水深沉,两岸青山起伏,满眼秀色令人目不暇接,时而峰峦林立,千回百转,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江岸移步换景,景景不同,或奇峰异石,或峡谷深涧,或飞瀑百尺。水悠悠山幽幽,犹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锦江孕育了铜仁,铜仁也赋予了锦江深厚的文化内涵。1981年6月文物普查时,先后在漾头镇马岩岩董河滩、杜家园采集到不少夹砂红陶高脚杯残片、青砂灰陶瓷残片和少量红烧土及炭肩、磨制石器残片及少量夹砂红陶片,经省博物馆考古所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有名的铜江十二景以及与锦江有关的许多优美的故事传说,犹如锦上添花,使这条锦秀之江更具迷人的魅力。
目前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及附近的景点主要有马岩、美女晒丝、黄腊洞、漾头电站库区风光、东屏山等。
一、马岩与马脚岩
马岩在铜仁城东约10千米处,处于铜(仁)漾(头)、铜(仁)云(场坪)公路的交汇点上,与九龙洞风景区相毗邻。这里山秀、水丽、石奇、洞异,是锦江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到马岩,看到迎面陡峭的石壁上,赫然显现出一匹巨大的白马,当地人称之为“岩马”。岩马的头部朝北方,最为传神,如云的鬃毛,如炬的眼神,似在瞻望,似在思索。初到马岩的人,会认为这就是马岩得名的由来,其实不然,马岩本名“马脚岩”,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改叫“马岩”的。
站在马岩对面下木林村的山坡上仔细观望,马岩身后的大山就如一匹奔腾向前的超级巨马,它的头在现在马岩的正上方,而印有“岩马”身形的那壁大山不过是巨马身上飘拂的鬃毛,它的身躯向云场坪方向伸展。它的尾巴距马岩有10千米远,因遍长杉木而得名“马杉溪”。
当地人说:漾头电站未建之前,在马岩接近河床的地方,可看到有一串排列整齐的石板,每块石板上,都有一个马蹄状的石窝,深10—30厘米,据说是巨马行走时留的脚印。马岩村建在这些石窝边上,故村名叫“马脚岩”。漾头电站建成后,那些“马脚印”被水淹没而看不见了。
二、美女晒丝
站在马岩的码头往东北方的下木林方向看去,紧挨着锦江河排列着一组青翠的小山,组合成一位美女仰卧的形象,当地人称之为“美女晒丝”。传说是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偶然经过马岩,她被马岩这儿的澄江如练的锦江河水所吸引,于是常常偷偷下凡来此沐浴,每次沐浴完毕,她都要躺在岸边青翠的草地上小憩,让柔和的阳光晒干她那一头如瀑的青丝。久而久之,仙女的行踪终于被玉帝发现,被贬到人间,化为现在的小山,终年躺在她所醉心的锦江河畔。当游者看着那美女曲线凹凸的身段,领略那传神酷肖的神情,欣赏那如瀑如丝的长发这一美景后,不由得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三、黄腊洞
在距马岩约1千米的地方,建有一座小型电站——名黄腊溪电站。该电站取王石坡洞中泉水发电,是市境内水头最高的一座电站,工作水头为168米。据说洞内泉水来自大硐喇落水龙的溪水,溪水在落水龙进入暗洞,流程4千米,从黄腊洞口流出,洞水终年不断。站在电站向对面望去,是一座高大险峻的山峰。其中两山相接的浓密竹林深处,就是藏而不露的黄腊洞。
沿小道攀援越林而上,一堵石墙,一隅石洞,一泓清泉。从石墙边的小门洞钻入墙内,一座宽10余米,高10米的大石洞映入眼帘,即是黄腊洞。洞中流水声很大,水流量也不小,是黄腊溪的源头之一。马岩人将自来水管安装到这里,作为饮用水源。
黄腊洞内有三个大厅,第一洞厅,较为宽阔,伴有淡淡的烟雾,是宜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常有400只左右的蝙蝠在洞顶上栖息。从第一厅后挽着裤腿淌水而进,经过五六米狭长水道,就是第二厅。洞中凉风习习,令人舒心。洞中有许多钟乳石,有的聚集在一起,高低起伏,犹如假山盆景,有的上漏下接,犹如琼浆玉杯;有的神情各异,像飞鸟、似鱼虫、如老道,无不维妙维肖。更有两块大石交错生于悬壁,前看似仰天怒目的龙头,后看象唐僧念佛,悟空受训的师徒像,令人叫绝。最吸引人的景观是“水帘洞”,居于二厅中央,洞身由整块1米多高、4米多宽的洁白钟乳石组成,洞上的溪水在此飞流成一扇形瀑布,瀑布下是2米深的水潭。瀑布后面有弧形洞口,里面遍布各种形状的钟乳石。从瀑布边可钻入瀑布内,透过瀑布观赏外景,别有一番情趣。
爬上水帘洞顶,沿着一片洁白的钟乳石攀岩上去,在一个3米多高的石岩后便是第三厅。该厅呈峡谷形,只有1米多宽,10米多高,两旁石壁上挂满了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如:“白熊觅食”、“睡眼猫头鹰”、“并蒂莲花”、“水下长城”、“峡谷天桥”、“空中石笋”等,令人目不暇接。黄腊洞虽小,但洞内景观内容丰富,吸引着许多游人。
四、漾头电站库区风光
漾头距城区约28千米。曾是一个市贸繁荣的水码头,与湖南的麻阳毗邻,一条锦江连贯两省。解放前,湘黔两地,客船往返,商贾云集,是一个水上贸易相对发达的地方。
奔流不息的大江和小江从梵净山奔流到铜仁汇合为锦江,在几十里的锦江峡谷里奔腾喧嚣后,来到漾头这个地方“漾起了头”,天然地形成了一道建水电站的优势。
走上漾头电站的坝上桥,遥望下游的东屏山寺彩幡飞舞,近观脚下由泄洪洞飞流而下形成的瀑布,听着那振耳发聩的水流声,再看那碧波荡漾的库区,恰似铺了一席如丝如缎的锦面。三五只渔船在那美丽的锦缎上游弋,一网撤出,犹如牵了一手光灿灿的珠链。由于电站库区水质好,最适宜鱼类生长。漾头出产的锦江鱼,成为目前铜仁市场最紧俏的鱼产品。再看库区的远处,靠岸居住着新搬迁的农户,农户的周围是漫山遍野远近闻名的柑桔基地。每到金伙时节,农户的房前屋后,金桔挂满枝头,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两旁的柑桔果香扑鼻而来,令人眼馋、心馋、口馋。
五、东屏山寺
东屏山寺位于铜仁城区东南约28千米处的漾头镇。其东西有一山横亘,立于锦江河岸,俨然一屏障,当地人便把这山命名为东屏山。其山势陡峭,悬崖绝壁处有一石洞名“观音洞”。洞外古木参天,洞内深不可测,难探其源。相传古时有一远方游僧来到此处,见此灵气充盈,林木森森,遂落脚于此,倚洞建寺于悬崖上峭壁之上,名为“东屏山寺”。
东屏山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建成三层阁楼式庙宇。一层正殿安放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燃灯古佛;二层安放24诸天神位;三层塑有玉皇大帝。当时有僧尼二人,庙田40亩、山林一幅,靠收租布施度日,相传湘黔等地很多香客,多簇拥纷至,每逢朝圣吉日,她们高声念佛,热闹非凡。光绪末年,一远来香客武某来寺朝拜时,为寺庙周围绝好景致所感,触景生情,遂赋诗一首:
东屏山寺锦江开,对照山湾大小回。右边长虹泯流水,左盘小蛟引箐苔。目观漾头金球坠,耳闻钟声玉杵来。翠碧苍松悬古刹,清风明月照禅台。
东屏山寺,始建时,四周古树参天,于绿树掩映之中,依稀可见飞檐翘角,无不显露其“深山藏古刹”的神妙。
195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亦遭到破坏,仅悬崖峭壁上残存三棵古树。1994年,当地人自发成立筹备组,历时2年多,在原来旧址上建起了一座现代气息与古代幽雅风格相统一的殿宇阁楼,楼高5层共31米,计276平方米,设有客堂,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僧房等。阁楼款式新颖别致,飞檐翘角,曲栏回廊连接。经几年的管理,寺之周围,林木荫深,景色幽静,凭栏眺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在通往寺庙的陡峭曲径上,有亭立于绝壁之上,名为“望江亭”,给东屏山增添了几分峻美。在东屏山侧有流泉飞泻,坠花落玉,每逢大雨,水沫四溅,水声隆隆,气势恢弘,甚为壮观。
第七节 六龙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六龙山因其崇山峻岭,山脉连绵,峰峦起伏,沟壑纵深,恰似六条巨龙奔腾翻滚在贵州高原东部的武陵山上。民间传说是东海龙王的六条龙子的化身,由此而得名。
六龙山位于铜仁东南部。距城约20千米。其地域面积百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余米。年均气温16.3℃,其境内是一个具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显著的喀斯特地貌,岩溶洞,奇峰异石比比皆是。生态环境独特,参天古木处处可见,绿竹漫山,遮天蔽日,云雾缭绕,风光绚丽胜似仙境。
六龙山风景优美,山青水秀,奇花异草,遍地都是。广袤的森林,是野生动物休养生息的乐园。这里居住着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他们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给这大自然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赋予了六龙山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六龙山亦成了人文蔚起、人杰地灵之地。亦是现代人们旅游、避署的理想之地。六龙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迷人的景观尚待开发。现在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莲池庵、玉屏晴雪、鸦溪百鹭群、狮子岩、岩牛坡等。
一、莲池庵
莲池庵位于铜仁城东南7.5千米处岸背村后的六龙山麓。
“六龙高兮高且大,如飞如走还如卧。蜿蜒绵亘百里余,上有奇峰千百个。”六龙山为武陵山脉中段,梵净山的分支,由老山口分脉迂回环绕至漾头约一百六十余里,千峰耸峙,万壑横布,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当六龙山迤山亘水延伸到离铜仁城东南十五里处的岸背村后,于山腰奇峰百叠、峭壁十寻处劈出一洞,轩爽深邃,石厂天成,中出一泉,汇而成池,池形如天生的莲花。其地虽距城不远,但数千年竟无人发现,直到清顺治十四年(1657),明末遗老无相上人经过其麓,似有心灵感应,竟沿这幽谷密林攀跻而上,终于发现这“造物秘惜而不轻畀”的洞天福地。无相上人喜其岩壑之幽深,爱其灵泉之奇异,深有感慨地说“吾清净人得此清净地,可于此面壁老矣!”于是在此剪荆锄石,鸠工庀材,鼎建楼殿三楹,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因其池形如莲,故名“莲池庵”。
无相上人住山主持十余年,终将这“峻岭荒区,辟成梵境,崎岖仄径,易作康庄”。无相逝世后,大模禅师来莲池继承其衣钵,广置福田,鼎新楼阁,“安牟尼于正殿,奉大士于洞口,次弟第整修,益增名胜”。后大模禅师处出云游,主山乏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琴川上人来此卓锡,并于沿山夹道补种松、杉万余株,“垂荫数里,苍翠参天,入耳涛声,清人诗思。”莲池因而得以“莲池松涛”列为铜江外八景之一,琴川上人也因此自号为“补松长老”。另外,又因“层崖千仞,邃谷四合,冱寒凝结,积雾成阴,致使殿宇瓦裂椽朽,”几近圮倾。于是于雍正二年(1724)广募善众,捐金重修,鼎建后楼三楹。
莲池庵初建时,寺僧多诗人。无相据传为明末显宦,文学功底很深,在诗歌上更是颇有造诣,著有诗集《龙山草》。当地缙绅隐逸,如曾任明河南道监察史万任、曾任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以暹,以及无相的朋友语嵩和尚、璧林禅师等,经常聚集莲池相与唱和。可惜当时正值改朝换代,这些前朝遗老为韬光隐迹,故而诗篇都未流传下来。
康熙中后期,莲池香火鼎盛,闻名遐尔。一些达官显贵如铜仁府知府卞三公、铜仁县知县王原、王谨微等常来莲池盘桓,当地的词人墨客如徐澹园、唐兰、张素、王参等人更是乐游不倦,有时甚至一住弥月。“直上乘风客兴豪,莲池千仞入云高。钩帘晓日看晴雪,倚枕残更听夜涛。”因而莲池时常宾客云集,“临风把酒,分韵赋诗”,唱和赠答,佳篇盈笥。徐澹园曾同补松长老将这些诗篇同墨耕老人绘的《莲池图》汇集成帙。可惜年代久远,这些诗篇大多散失,我们现在只能从徐澹园的《莲池图诗志序》中想象当时盛况。
“雨过潭水腥,中藏蛟龙族。”前人传言莲池中有神龙潜修,故又称莲池为“龙湫”。据记载:莲池“一勺灵泉不垢不竭,久为神龙渊薮”。以前此地未开辟时,经常雷雨骤至,溪涛汹涌,当地人都感到奇怪,又猜测不出是什么原因。直到无相上人在此遁迹为僧,静修一年多后,有一天看见“有神物出游池中,红冠秃尾,长可丈许”。无相上人以礼相待,拈香祈祷,愿与神龙在这里“同修证道”,希望神龙千万不要损坏名山。又“因窥池峡邃深,杳不可测度”,以后一旦神龙破壁飞去,担心难免山崩地裂,陵谷变迁。于是无相在石厂前楼供奉释迦牟尼像以镇斯山,又塑南海观音大士像于洞口以防其患。康熙元年(1662)夏的一个夜晚,无相上人梦见神龙的化身前来拜别辞行,醒后果然“阴黑竟日”,到了晚上,风雨大作,池涨泛滥。上人焚香祝语,见神龙缩小得象一只蚯蚓,随着连接起来引水的竹管蜿蜒流出,刚到岩口,倾刻迅雷疾电,波卷涛翻,神龙兴云作雨而去,而山楼殿阁,毫无崩坠。当时人们争相传诵此事,铜仁府、县的官员们听到后都啧啧称异不已,认为这是因为“牟尼奠安此山,大士捍卫洞口”所致,否则人们则将为莲池的沧桑巨变而大发感叹了。后来无相辞世、大模禅师处出云游,琴川上人又于康熙五十二年来莲卓锡。次年四月八日夜,雷电交作,四壁岩壑震动,令人骇绝。到了晚上四更时分,又有神龙随竹管流出,其山崩地裂的威势,比康熙元年那一次还要厉害,一直到天亮才平息,但崖石殿阁,屹立如昔,毫无损伤。
道光年间,莲池遍山松柏,“树皆生虫,不久立枯”。心碧禅师住山四十余年,补种松柏数千株,恢复了莲池天风递响、松涛阵阵的原貌。咸同年间铜仁红号军起义,战事连年。铜仁宋某,历经战乱,感触沧桑,一付热肠,冰消雪冷,遂于同治六年(1867)冬从心碧禅师剃度,号为智空和尚。次年三月,清江张秀眉部义军在坪茶堰沙坪同官军血战,损失惨重,尸积如山,莲池庵的庄田也遭到严重损坏。智空和尚出家产百余金,花了一年多时间,重建莲池文昌楼,修整庙田庄园,使战乱后的莲池重现昔日风采。
历代僧人的兴建修葺使莲池在清代香火鼎盛。“闻之者景慕,游览者接踵”,“或羡为清凉佛地,或称为地上天宫”。文人墨士更是“何肯以人间仙境,独让于方外乎”?故而四时游人不绝。解放后,僧人还俗,殿阁损坏,部分松柏也遭砍伐,但江山依旧,古迹犹存,1981年莲池被列为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区。近年又有礼佛者拟将重建莲池,相信不久的将来,莲池又将会有一番鼎盛的现象。
“莺花二月半,春光等闲度。晓起发双江,一棹云深处。沿村翠竹林,夹岸桃花树。行抵蓼苟桥,舍舟纵轻步。缘山将万转,逶迤寻前路......”游莲池,古代多由铜仁城沿十里锦江乘船前往,当然也有达官显贵骑马坐桥,贫民寒士安步当车,由陆路前往的。现在有车有船,水陆两便。到了岸背村后,由官舟溪沿溪行里许,便到了六龙山麓,再沿山道松径,盘旋而上。“石磴何盘纡,里许径千曲。”山路崎岖,有的地方更是“后者手援前者踵,前者足及后者肩”。其中最险要的一段,要借助心碧禅师设置的铁环才能上去。然而“一登其上,则云烟变幻,景色愈佳。”莲池的清幽自不必细说,“瞩目翠竹苍松,盈耳溪声鸟语。水月相映,花草争妍,幽人坐啸其间,宛然极乐世界”。故有俗语云:“到了莲池庵,只想当和尚,不想做官。”
由莲池左扶铁链直上,半里至链子桥,桥侧有舍身岩,凌虚空石,千尺飞瀑,“澎湃响空谷,千尺垂飞布”,奇险惊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春,周纪在和县令王原的游莲池的绝句中形容其景况:“珠帘悬瀑挂岩窝,劈向青天走白波。终古飞涛流不尽,长从天际泻银河。”再上至金顶,前俯锦江之锦绣,后靠六龙之苍莽,日月光华,浮于眉睫,出岫白云,飘于脚下。画溪绣谷,雾岭烟峦,风泉雪瀑,朝辉夕阴,应接不暇。
莲池庵山门外有一石峰,耸立百仞,酷似宝塔,上面镌刻“三味塔”三字,不知刻于何时。从道光三年(1823)铜仁知府敬文的《春日游莲池庵》中的“绝壁耸浮图,三味西来悟”这两句诗来看,最迟也在近两百年前。
六完小退休教师刘茂琳写的一首七律《莲池庵》:“久闻人到莲池庵,只愿为僧不作官。徐起清风松递响,微开淡霭池生莲。画溪绣谷奔眼底,溅玉飞珠落云端。曲径千折天一线,偏招词客屡登攀。”形象地概括了莲池庵画溪绣谷的旖旎风光。
二、玉屏晴雪
“玉屏晴雪”位于六龙山麓西北侧,距城区15千米。由城南出城经谢桥到石竹,进绍溪,便到达“玉屏晴雪”风景点。有一高山,山腰上是一壁千仞,面向东北,犹如一段绿色屏障。隆冬时节,山高积雪甚厚,加之迎面而来的东北风,冰雪凌化,晶莹如玉,晴日远眺,其它山峰冰雪开始融化,玉屏山仍是白雪皑皑,俨如玉屏明镜,宛若玉宇琼楼,银光闪闪,耀眼夺目。
明朝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以“玉屏献秀”为题吟诗:“鬼斧神工判若屏,云蒸霞蔚入青冥。人皆比以昆岗玉,我欲题为座右铭。爱此不教尘懒拂,对之那有户常扃。只应天上通呼吸,香案传闻姓字馨。”清朝道光年间乡贤刘秉彝以“玉屏晴雪”赞咏:“峰峦朝泮宫,端正如屏列。独有讲学人,时见飞晴雪。”此后景观得以定名。相传在清代,绍溪曾出现过人文兴盛时期,旧时立的桅子遗迹还有许多处。据清光绪《铜仁府志》载,玉屏山下有座学宫。既为传授儒学教义之地,就不泛文人贤士相聚抒怀。因此也就不难发现“时见飞晴雪”的美景。昔日学宫早废,但“玉屏晴雪”这一天成之象,现在于隆冬时节仍可观赏。
三、牙溪白鹭群
牙溪位于六龙山西南侧,距城区约16千米。由城南出城,经谢桥到石竹再往岩屋坪公路前行3千米,便到达牙溪村。牙溪处于六龙山的沟壑里,四周皆是约800米高的群山,村庄依山而建,村前是一个小坝子。由荒田冲、黑冲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从坝子中间流过,小河两岸是肥沃的粮田。尤其是牙溪张姓、王姓两个寨子。村前村后,古木参天。这里气候温暖,植被保持较好,适宜各种鸟类生长。牙溪可谓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在解放前,百姓口里就流传着“牙溪府,绍溪县,柑子冲是金銮宝殿”的俗语。牙溪之美,就美在于山,美在于水。仰望群山,就像一幅翠绿的画屏壁立于身边,再望山头那连绵不断的山峰,有的像民间舞动的节节长龙;有的像高原奔驰的大象;有的山峰奇形怪状,叫人难以名状。
尤其是在每年的春夏之季,牙溪村前出现一罕见的奇特景观——白鹭群。
据老人说从60年代起,一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有数百只白鹭(本地人称白鹤),白天顺着牙溪小河谷来回翻飞,时而落在稻田里,时而落在小河中。特别是在翻耕农田时,白鹭、乌鸦、喜鹃等都跟在犁田人的后面,互相争抢虫子。每当黄昏时刻,数百只白鹭陆陆续续飞来了。夜幕降临时,全部栖息在牙溪张姓寨前一棵古松树上。若是起得早,那此白鹭还在树上,可以看到“古树枝头春意闹”的景象。当地的人说:数百只白鹭落在那棵树上,那树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就象一朵朵白云落在树上一样。有的把树枝都压断了。
1970年冬,牙溪张姓寨发生火灾,村前的古松树被火烧死了。有人说,那棵老树没了,白鹭不会再来了。谁知到第二年的春天,数百只白鹭又汇聚到一起飞到牙溪王姓寨前的一棵古柏木树上安家落户了。由于柏树离人家近,白鹭的粪便落在人家的房前,常常把院坝搞得脏乎乎的,久而久之,主人有点讨厌它们,但又赶不走,于是用火枪,打死了几只,大部分白鹭被吓跑了。不久有一乡干部路过此地,见到白鹭少了。于是问明情况,便对主人说,白鹭是益鸟,是国家保护的珍贵鸟类。主人从此不再惊吓它们,不久,那些白鹭又回到了牙溪那棵古松树上。
四、狮子岩
“狮子岩”位于六龙山西南侧,距城区约18千米的谢桥办事处狮子岩自然村。从城南出城,乘车经谢桥、石竹、牙溪,直到“狮子岩”风景点。
在狮子岩大院子村前,有两座小山岭,连绵长约1千米。面向村寨的两个山头,就像一对雌雄难分的大狮子,张着宽大的口,露着整齐的牙,鼓着一双大大的眼晴,挺立在一口约200亩大的水塘边。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传说这对狮子在湖南的沅陵一带猎杀牲口。被沅陵人追赶,这对狮子顺着锦江河上跑,当它们跑到铜仁时,就改走旱路朝着六龙山方向跑到一口大塘边,正在那里喝水时,被追赶上来的沅陵人用铜钉钉死在那里。不久那对狮子变成两座石山,村里人看到这对狮子可怜,为纪念它们,便把这个村寨命名为“狮子岩”。
五、岩牛
岩牛位于距铜仁城区约20千米的六龙山乡境内。从寨桂上茶园山再横行5千米,即是与九龙洞风景区遥相呼应的岩牛风景区。这里峰峦叠翠,林壑优美,气候宜人,尤其是那象一头断了角的牛的山头,人们称为岩牛,与飞出房檐屋角袅袅炊烟的村庄相映衬,更显得富有传奇色彩。
相传,当年为牛郎和织女牵线搭桥的老牛,被王母遣送到认为是穷山恶水、瘴气充盈的黔中蛮荒之地——六龙山。但老牛深念着主人,于是常在山巅之上引颈长鸣,其声哀绝,响切寰宇,惊动上苍,王母一怒之下,挥簪化做一柄利剑,斩掉了老牛一只角,同时点化为石牛,永世不得投生.......从此,六龙山便有了这断角的岩牛。
在岩牛的山麓边住有十几户人家,其间良田美池,绿树翠竹相映成趣。村落成“U”字形,坐北朝南,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村口有9棵参天古树,曲干虬枝,是岩牛村的镇山之树。据说能够镇妖祛邪,护佑众生。故每逢过节,村民们总会端上供品,焚烧香纸,祈求家运兴旺,出入平安。据老人说,在清朝中叶,他们的祖先由江西流落于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200多年了。
在村子东面不远处,有一石洞,洞口深约2米,宽3米,四周翠竹绿环绕,一年四季总有一团白气自洞中喷出,风力可及五六米远,冬暖夏凉,行人每经此处,沐风大爽。这就是老百姓乐道的“冷风洞”。过了“冷风洞”,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小路往西走,一路上竹林树木夹道,石阶绵延。石阶上一双“仙人脚”陡增了岩牛的许多神韵。传说当年“八仙”泛游名山胜景时,在祥云之上见六龙山百里竹海,茫茫苍苍,重峦叠嶂,景象万千,故按下云头,畅游于山雾之中,无意间留下了这双让后人叹为观止的“仙人脚”。其两脚前后相距百余米,据说谁要是能同时踏上它,就可以成仙。
由村子往西,顺羊肠小径行约1200米,但见千峰万壑,悬崖峭壁绵延数里,一绝壁半腰之处,有一石屯,这里是岩牛人为避匪患而寄居的地方。当初出没于六龙山的匪众,烧、杀、掠、抢、无恶不作,远近村民倍受其害,无奈之中,被迫迁居在这悬崖峭壁的屯上。二三十人住了十余年,解放后才重新回到原址。该屯三面绝壁,不可攀援,一面有栈道相通,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有“华山一条路”之险。屯上现存山门,为御匪而建的墙垛哨口、炮眼......看到这些遗迹,让人平添一些怀古之情。现在屯上那些攀壁附岩的裸根藤蔓奇形怪状。特别是自崖上飘雪拖练而下的水珠,恰好滴在屯上的石窠里,积久成井,其水质清冽甘纯,饮之凉心浸肺。滴水形成的钙化物石形态别致,有的如雄鹰展翅,有的似白蛇冲天,有的像老妪负水,有的若仙女漫舞......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站在屯上,伸颈探头,万丈深谷,遥望对岸,峭壁嵬岩,夹绿染翠,绵亘不绝,很有“近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的意境之美。
每当千山初醒,朝云出岫,云雾弥漫之际,岩牛在雾纱云絮中透露出的那份神秘和秀美,实在令人陶醉。
第八节 茶园山庄风景名胜旅游区
茶园山座落在梵净山支脉六龙山腹地,海拔811米,距城东十余千米,是秦徐福后裔在那里居住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已有320多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文化古村。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极高,在90年代初就引起国内外和省、地、市等有关学者和媒体的重视和关注。
一、徐福后裔与茶园山庄
公元前2010年至2019年期间,秦始皇曾两次派徐福东渡寻求“长生药”,徐福于第二次率数千军士和童男童女一去未返。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引起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和争论。从我国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几乎历代正史和野史均有记载。史学家范文澜亦曾在《中国通史》谈到徐福东渡确有其事,至今日本京畿和九洲等地还保存有徐福墓地及纪念地达千余处。1987年,我国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发现徐福村,经专家考证,确认此地系徐福故里。同年,全国徐福会会长李进庆先生与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负责人共同鉴定,证明贵州省铜仁市茶园山庄与江西临川两部《徐氏宗谱》内容完全一致。因此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徐福东渡日本及其后裔在铜仁茶园山庄与江西临川的历史事迹,已是文献足证、史迹俱在、无可怀疑了。
据《徐氏宗谱》考证,徐福后裔第56世祖徐宰六(字北楼)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临川草坪迁至铜仁。第59世祖徐以暹因系明末抗清重臣,明亡之初,又积极参与吴三桂反清。失败后,为隐瞒抗清历史,逃避诛戮,于康熙十八年(1679)寻觅了城外偏远而险峻之地作为他的别业。当年山庄左侧山坡上种有大量茶树,故而得名“茶园山”。过了几代后,徐以暹的后人为纪念这位曾任南明按察副使的先祖,又以谐音称呼为“察院山”。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对研究黔东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据说茶园山庄曾遭两次大火,古时的楼宇已毁,但山墙、阶阳、石级、院坝大部尚存。院墙是青砖泥心盒子墙,3米多高,檐下绘有花草兽鱼。有的墙上爬满了藤条,有的地方断壁残垣。庄内房屋,或四合院、或三合院,依山就势,高低有致;基石、台阶、全为细钻青石砌成;院坝、阳台皆由青石铺成。“南州第”、“景山第”在同一平面的一条直线上,均需过夹墙20余米,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南州第”,进了正门,迎面一座正厅,里面为四合院。正厅前是过道,过道上设有不少的门,有的门还是三洞式,中间为双大门,左右皆有侧门。院内过道左环右绕,而且较宽,可骑马坐轿进院子。站在夹道里,就像进了大观园一般。整个山庄坐北朝南,占地在2万平方米以上,分左、中、右三院。左边是长房,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从占地看,“南州第”最宽。从布局看,“南州第”较早,规则、对称、宽阔、宏大、气度不凡。从建筑的艺术看,明朝风格较为突出。
整个山庄翠峰环抱,紫气缭绕,或雾锁山头,或云系山腰,如楚子遮面,若天仙缥缈,神秘、空灵、梦幻、朦胧.........这就是茶山十景之第一景—“千嶂岚光”。由于地方较高,天气凉爽。即是再热的天,这里也很少不盖被子,铜仁城是贵州省有名的火炉,夏天炎热难熬,茶园山庄却是徐氏最好的避署山庄。
三、人文蔚起的茶园山庄
茶园山庄的徐氏家族,向来坚持“立品行”、“正风尚”、“课子弟”、“尊师道”等传统美德。300多年来,人才辈出。明、清《铜仁府志》中记载徐家在外作官的有十余人。其中徐如澍贵州省乡试第十七名举人,会试第六十二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六名翰林,晚年曾主编道光《铜仁府志》。其子徐 于古今诗文及词赋书法无不精通,著有《红蔗山房诗集》30卷、《文集》6卷、《词》1卷,有些选入《全黔诗萃》、《铜仁徐氏十二代诗集》,著述甲于黔东。徐家历代嗜书如命,即使家道中落,仍以书为贵。藏书之多,冠于黔东。更为可贵的是《铜仁徐氏宗谱》计自秦徐福以下至今72 代述记完整,为史家提供了可贵的考证资料,据统计铜仁徐家在明清两朝有40多人能诗,半数出有诗集文集,其中女诗人有4位,著有诗集2部。
清朝末年,废科举、讲新学。这座文化古村在黔东率先顺应潮流,转向新学,其间有徐邵钦,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任农商部佥事,技士、兼京大学堂讲习。另一位徐尚之,仕学馆毕业后,曾创办贵州经世学堂,民国初年,任第一届国会议员,先后任肃政厅政史、平政院评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尚之举家避难回铜。其长子徐世清被委任县银行行长,三子徐世汉被省交通厅委任玉(屏)松(桃)公路工程总段长。铜仁第一座横跨锦江的下南门大桥是徐世汉设计建造的。还有在北京民国大学毕业回铜从事教育的徐嗣桥,解放时,担任铜仁县人民政府第一任文教科长。20世纪80年代末被选为铜仁市政协副主席。据统计,现茶园山庄在外工作的约有70余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40多人。充分表现了这座文化古村的蔚起人文至今仍然光彩耀人。
三、茶山十景
茶园山庄自然景观很多,最著名的便是开辟者徐以暹晚年选择的十景,以诗的笔触加以描绘,致使景观不仅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还给景观赋予了丰富的内函和人文底蕴。这些诗不仅在道光《铜仁府志》中记载,还被清同治年间贵州诗人莫友芝等人选编在贵州明代诗选《黔诗纪略》中,足见其文史价值。
1、千嶂岚光 从现山庄座左垭口学堂远眺,居高临下,晴天可以看到远处青山万叠,翠峰千层。山腰飘着的云带,山头像出水芙蓉一般的翠峰,呈现出一幅令人神飞的“千嶂岚光图”。徐诗赞道:
斋前矗立数千峰,晓起峰峰染欲浓。最爱山腰云作带,山头齐现翠芙蓉。
2、云阁钟声 山庄右前方一里处有座险峰,叫金鳌峰,比山庄还高出几十米。山顶原有一座灵鹫庵,当地人叫快乐庵,建于明代。明亡,有个和尚名无相,曾经住过,并将其名为“困龙庵”,快乐系方言谐音。以后,无相于顺治十四年(1657)在莲池洞建庵,叫莲池庵,于是,快乐庵便因无人而废弃了。当徐以暹于康熙十八年(1674)开辟茶园山村时,已只剩遗址,仅宝塔尚存。后来再建,所以钟声又鸣。钟声一响,就使人顿然一惊,好像惊天动地的狮子吼声。可是一定神,原来是钟声从半天云中飞落下来。徐诗赞道:
山巅都被白云封,峻阁巍然日易穷。动地乍惊狮子吼,钟声飞落半天中。
3、铁鹏展翅 “铁鹏展翅”指山庄东南长干岭和香炉岽反背坡一处景点,叫“翻天印”。那里有一块大石头立着,像鹏头。左右山势伸展,像鹏翼。结合起来,好像欲展翅高飞。而且下面是深谷远山,天地广阔。左翼下隔着清溪对岸更有莲池庵这座梵宇可以依傍。徐诗赞:
当年展翅便凌霄,天地方园眼界遥。偶尔倦飞依梵宇,长风九万待扶摇。
4、楠洞飞泉 “楠洞飞泉”在山庄后山腰,泉从石洞中流出,又叫楠木洞。石洞像一间石屋,有上下两层,上层有个天窗,还可爬上去。泉从天窗流下,像一架水晶帘幕挂着,溅到岩壁上,便有如珠飞玉喷。由于山林砍伐过甚,现在泉小了,下大雨也难有大的瀑布景观。洞口已被竹箐封锁,如果钻进竹丛,仍可进到石屋。洞顶泉珠叮咚作响,听起来清韵悠然。现在茶园山庄直接用水管安装在洞泉里,成为自来水的主要水源。徐诗赞道:
山为泉窦石为关,悄玉飞珠出洞间。一桁水晶帘不卷,直疑扶杖对庐山。
5、玉屏松月 茶园山庄遍地苍松翠竹,其中庄院右边不远处,有个山岗叫玉屏山,上面有古松枝干虬挺,不仅岁寒见其高节,而且,每每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光辉透过松针筛下,人在松间徘徊,加上地处深山,夜凉如水,的确有如身在蟾宫。徐诗赞:
苍松百尺欲凌空,怪状奇形妙化工。乘兴偶来明月下,此身如在广寒宫。
6、紫燕巢岩 “紫燕巢岩”位于茶园山庄的东南麓。有一几十丈层叠而下的瀑布动人景观。在燕子岩右削壁上有一个天然石洞,春天燕子来此筑巢,秋天便去,年年如此,行人皆习以为常。徐以暹却想到燕子多是在雕梁画栋上筑巢,即便飞入寻常百姓家,也离不开屋梁的。唯独茶园山庄的这个燕子家族,住的是悬崖上的天然巢穴,自由地飞来飞去,却比寄人梁下要安全得多。联系自己的身世,也就将自己找的这处深山中的腹地,当作燕子的岩窝了,于是赋诗以叹:
一穴天然石作扉,春来燕子任飞飞。人间争羡雕梁好,安乐窝谁识所归。
后来徐以暹的孙子徐 又在其祖意境的基础上,作了一首题为《燕子岩》的绝句:
千尺飞泉出镜函,水帘珠箔浅轻衫。笑他王谢夸金屋,不及春风燕子岩。
7、幽涧花香 “幽涧花香”指上下洞溪一带的特殊景象。从老溪口进山谷起,至半坡进去的这好几里溪涧都被一层厚厚的青苔覆盖着,岩缝里都长着当地人叫水兰草的植物,开着红、黄、蓝、白等五颜六色的小花,而且四时不谢,又都发出一种淡淡的幽香,合着树上的啁啾鸟语,山溪的淙淙泉声,色、香、音融汇,使人如临仙境,直令人感到“鸟鸣山更幽”、“泉响水尤静”。到了这里,会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里武陵人进入的那条“芳草鲜美”的小溪,山僧闲来无事,过此拈花,被山人遇着,相视一笑的情景。徐诗赞道:
种种奇英不待栽,溪头溪尾四时开。山僧课罢浑无事,信步拈花一笑来。
8、莲池鸳鸯 在距茶园山庄老屋场不远处,是两山间一口天然形成的长方形水塘,又名天塘。约20亩,深数丈,塘中有泉涌出,四时不竭,当年塘里种莲,岸上栽柳,所以又叫莲池。因为这里十分幽寂,每年都有鸳鸯双双对对来这里育雏。山庄人入夏便在柳荫下赏荷,看鸳鸯戏水,这里便成了一处情趣盎然的动态景观。
现在的天塘,虽然岸柳与莲池都没有了,塘里蔓草丛生,静景已大不如前,但塘犹是,水犹是,清静的环境犹是,每年仍有少量的鸳鸯成对飞来,育雏后一二个月便悄然离去,间或有的年头也在这里过冬。徐诗赞:
文禽相戏浴仙池,风动花香境自奇。好把碧简流曲水,高歌沉醉夕阳时。
9、古树藤萝 山庄当年有古木参天,藤萝拖地。因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所以到年终岁晚,依然繁茂,霜雪也奈何它们不得。现在庄前水塘左岸山坡,叫鱼岽 ,尚有古树数株,树身所附青藤,有酒杯大或碗口粗。从树梢垂下,长达数丈。藤的枝和叶,皆青苍似染,像一串一串的绿珠挂在树上,一年四季,形色不变。夏日风动,日影被树缝揉碎,洒落塘中,金光点点,随波而动,间或有顽童攀附藤萝,荡起秋千,整个景观便因人的参与而更加生机盎然。此情此景,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徐诗赞:
高柯约计百年春,上有藤萝附在身。岁晚青苍浓似染,霜中雪后转相亲。
10、竹竿凌霄 六龙山产竹,至今仍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茶园山庄的林景,不仅以苍松胜,更以幽竹胜。至今还有一片森森挺立、高干凌霄的翠竹,徐诗赞:
翠竹森林数百年,风前雪后不知寒。从来劲节谁相知,唯有幽人着意看。
第九节 大江风景名胜旅游区
大江发源梵净山西南麓,蜿蜒流淌70千米后,于铜仁城区铜岩处与小江汇合。当你溯大江而上,追根寻源来到深山峡谷中,定会时常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惊叹。在遮天蔽日的峡谷,瀑布和水流鸣响来自于前后左右,举目四望,水气弥漫,林木森森,古藤如织,猿攀猴跃。一股股一道道清凉澈骨的山泉,从积厚盈尺的草叶苔藓中、从嶙峋参差的石缝中、从盘根错节的灌木中浸涌而来,从阳光透射的一线天中纷纷洒洒坠玉而来,从百丈岩槽中飞泻而来。晶莹的水流,在峡谷的巨石间迂回着,喧嚣着,向更深的谷底跌跌撞撞奔流而来。沟壑里砂粒烁金,卵石如玉,危岩兀立,白练之下,一注深潭,水满而溢,往而复始。其林幽石奇水曲。可谓一步一景。溪河里游鱼尾尾,髭蛙只只。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蛇虫虎豹出没之处,只要有勇气,藏匿在人迹难至的溪岸某一角落,就一定会大饱眼福。
河流冲出峡谷,像条碧绿的玉带,在铜仁广袤的田野山川缠绕,滋润大地,哺育万物。满河翡翠,映蓝天白云,载湖光山色,清波绿浪,一路欢歌,呈生机盎然。江岸田畴,春来滴翠,秋时铺金。沿途青山座座,千仞壁立。河滩草地,牧童骑牛吹笛。碧波之上,有渔夫撑船撤网。大江经江口县至铜仁长坪入境,过坝黄、木弄、石家坪到铜仁城区与小江汇合,就在这条70余千米的江岸上,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给这条河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江河上开发的主要风景点有:鹭鸶岩、碧州园、双峰山、白花浪。
一、鹭鸶岩
鹭鸶岩位于距铜仁城西2千米的大江西岸上。在鹭鸶岩未修公路以前,这里是近千米长、百余米高的壁立石崖,象一匹垂挂的长幕帘。河流冲击崖石,形成了深深的一长潭,是各种鱼类汇聚的地方。也是鹭鸶的天堂。有许多野鹭鸶经常在那里啄鱼吃,它们吃饱了就栖息在石壁的岩崖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地方叫“鹭鸶岩”。另一说是河岸石壁上有一岩石,形如鹭鸶,因此而得名。
1954年,国家动工修建铜(仁)思(南)公路,惊天动地岩炮声,惊飞了野鹭鸶,自然深潭也被填成浅滩了。修建那条公路,在铜仁修建公路史上是一大壮举。因为要从1华里的壁立石崖间劈出一条通道来,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在当时生产工具极度落后情况下,几百工人身系绳索,一锤一钎劈山开道,历经两年时间,一条贯通于壁立石崖间的公路修通了。以前去坝黄要翻坡越岭,爬山涉水,步行七八十华里,鹭鸶岩公路修通后,就缩短了二三十里。
鹭鸶岩通道十分窄狭,被人们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只能单车辆通行。人民政府为了改善城西交通环境,重新修建了一条从石家坪到地区化肥厂的公路,西线方向至玉屏车辆由此过境。在鹭鸶岩的斜对面修建了一座新型的公路桥,名叫“鹭鸶岩”大桥。桥头东岸喻家坪正在兴建投资1.18亿元人民币的自来水厂。现在鹭鸶岩的交通环境不但有了很大变化,还构成了一幅大桥、悬崖、清水、厂房、村庄相互辉映的美丽画卷,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二、碧州园
碧州园位于坝黄镇宋家坝河对岸的公路边上,距离铜仁城10千米。这里地势较为开阔,大江两岸山青水秀,山紧抱着水,水依偎着山。碧州园是近年新辟的旅游场地,集餐饮、玩、乐、宿为一体的旅游场所。
据说,这个地方原叫烂泥田,在70年代是烧砖瓦的地方。所有泥土全被挖光,只剩光秃秃的石山,难以复耕,于是成了无人问津的荒丘。1997年铜仁黄金权等人将那里辟为游乐场。建造了四幢混砖平房,一栋吊脚楼,设有厨房、餐厅、客房、麻将室、卡拉OK厅;还有一口约800平方米的大鱼塘,以供游人垂钓。
这里一年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当铜仁城在盛夏炎热时,这里仍是凉风习习,令人清爽。据说在碧州园前面有座小山,叫老鹰嘴,冬天它挡住了吹来的西北风,夏天有徐徐吹来的东南风,所以就没有明显的冬冷夏热的气候。
在碧洲园位置的大江河中有一个绿茵如毯的大沙洲。关于 绿洲,还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传说老鹰嘴下面的河,原是一道深潭,老鹰去啄鱼,鱼都往那深潭里跑,它又不能下水去抓,只能站在浅水地方等鱼游来时,才有希望抓到。这样它往往要等好久才吃到一条鱼,于是它打了一个主意,从别处衔了许多石子,将那潭慢慢地填起来,河水变浅了,老鹰便可随便站在那里啄鱼吃了。后来老鹰还是不断地衔石子丢在那里,这样河中慢慢地成了一个洲。有一次涨了特大洪水,眼看那沙洲要被洪水冲走了,老鹰于是变一座小山,挡住了汹涌奔腾的洪水,保住了那沙洲。从此,河流便分成两股,各自靠岸流去,人们把那座小山叫着老鹰嘴,把那沙洲叫作鲢鱼洲,把那水流湍急的深潭叫着龙滩,把那水势平缓的浅滩叫凤滩。每逢春夏时节,那沙洲树高草绿花红,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清澈的大江河中间。特别是那两个浅水滩有效利用面积数千平方米、可作千人沐浴的天然游泳池。还有那数千亩的绿洲,更是人们玩乐活动的好地方。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城里的人们反璞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情调越来越高,因此到此旅游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
三、双峰山
双峰山位于距铜仁10千米的坝黄木弄村。由铜仁乘车去梵净山,顺着汽车西去的方向望去,有一小山酷似梵净山金顶,矗立在大江右岸的山头上,让人称奇。随着汽车向前行进,此山的形象也不断变化,初变成狮头,接着变成一个头戴乌纱的官员,靠枕仰躺,似在休憩。车至木弄村时,此山方现真面目:原来是双峰并立,故名“双峰山”。站在木弄村侧看如天马横空,气势非凡。横看像一头骆驼,两个骆峰突兀。登上骆峰,方园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两峰皆是悬崖峭壁,只有一小径通达峰顶,而连接两峰的是一坐10米长的天桥。前峰可容纳200余人,后峰可纳400余人。后峰有一蓄水坑,因口大如碗,人称“仙水碗”,一年四季,水不溢出,但不管多少人都不会喝干。
大江河三面环绕双峰山脚,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双峰山,显得分外迷人。据史料记载:双峰山于明朝初期建庵,分为上下两庵,上庵称双峰山,下庵称白云庵。占地4亩,四周均是岩石墙,内有四幢高大的屋舍,上面一幢3间,中间是佛堂,堂内供有如来佛等5尊像,左间是送子观音,燃灯古佛,右间是南海观音,韦驮菩萨。佛堂的阶下是宽大的庭院,均用石板铺就。左右厢房面也供有菩萨。
正佛堂的对面是一幢大屋3间,中为大门两边为休息室,左墙角有一口千余斤的铸钟,右墙是化钱炉。大门外有一对石狮。佛堂内金光闪闪,早晚有和尚诵经。
从上庵佛堂的后面可登上金顶。每年的农历6月初10到19日,朝山的人成群结队,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据说凡去朝山的人,非常严肃、讲究,去时必须沐浴,禁荤腥三日。
解放后,双峰山上的庵宇等建筑物遭到严重损坏,“文化大革命”时期,毁损殆尽,唯有那两座山峰傲然矗立,成为西行线上人们眼中的视点。
四、白花浪
白花浪位于坝黄镇境内,距铜仁城区约23千米,乘车逆大江上至坝黄,再前行2千米,即是著名的白花浪风景点。在波涛滚滚的大江河上,有一段宽阔的浅滩,江水悠然平铺而下,触石而鸣,溅而起花。日起日落时分,“白花”盛开,状如珙桐,山茶、百合,潇洒自如,风姿卓异;整段河面,似织锦,似绒毯,如梦如诗,仿佛时有清香扑面,夏有沁凉,冬有温馨,十分可人。因此,人们以此景象取名“白花浪”。
白花浪,成为当代铜仁的一大风景点。虽然没有亭台楼阁,没有曲径幽阁,也没有碑碣摩崖,但它的自然美,引得诸多游人的青睐。铜仁作家喻子函在其散文《白花浪记》中赞道:“它自然得如浣衣水滨那质朴纯贞的村姑,没有涂脂抹粉,也无娇姿滴态,反给人以清丽秀雅的印象;它自然得象村姑那天真梦幻的歌谣,飘浮于水光轻雾之中,意象朦胧而感觉别致,把欣赏和享受的空间让给游客,使人与自然交融如水乳,于自然中易得情志。”白花浪不仅水美,而且江中的二洲更美,它就象叠于玉盘中的翡翠。若去二洲,需乘船或淌河而至。洲一大一小,顺着河心平放,凌空俯视,仿如二鲤游泳。大洲上,绿树环合,中有田亩,胡豆薯瓜,一派农家田园风光;小洲绿茵铺地,新植柏树成对成行,游人取篷布于树梢,躲其下乘凉餐饮,读书聊天,谈情说爱。时间一长,人们便不自觉形成规章:成人走大洲,小洲藏恋人。尤其是春夏之季,那里是学生游玩的天堂。城里的许多学校组织郊游,首选白花浪。因河宽、水浅,有草地、有沙滩、有树林、有炊烟。老师不必为学生的安全而操心,放心地让学生尽情地游玩。你若是有幸为旁观者,就会看到:“白花浪”风景点中的碧波里、沙滩上、草丛中、树林下,在师生那五颜六色的泳装点缀下,“白花浪”变成了“百花竟艳”的一片美丽景象了。所以白花浪虽不属铜仁古今有名的“铜江十二景”,但它奇丽可观、可乐,多年来,游人不绝如缕,自带帐篷饮食,徒步前往。所以才使“白花浪”的“浪花”四季常开。
第十节 小江风景名胜旅游区
小江发源于梵净山东麓懒板凳,流经松桃县沙坝、江口县溪口,在铜仁和平乡稿坪村入境,并在龙鱼两河口分别与德胜屯河、天生桥河汇合,蜿蜒流至铜仁并穿越市区而过,流程百余华里,为锦江上游一大支流。小江流经市内瓦窑河,因修建水电站筑一坝,江似高峡平湖,壮阔深沉。春夏涨水,河水翻坝形成宽余百米、高10多米的蔚为壮观的大瀑布,巨浪滔滔,声响如雷。水稍小,河水轻盈地从坝上漫下,或如一匹晶莹剔透的绸缎,或水帘溅珠飞玉,白花花、光灿灿,美妙绝伦,形成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江沿途主要旅游景点有:清水塘、白马洞、旅游渡假村、燕子洞等,是人们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一、清水塘
清水塘位于城北4千米处。溯小江而上,经桐梓坳,便到清水塘。这一带江面宽阔,水平如镜,微风徐来,涟漪细细。江河岸边沙滩洁净。在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下,一派清幽,一片纯净,被人们称之为铜仁的“北戴河”。
清水塘是人们消夏避暑的第一驿站。每至夏日黄昏,江中万头攒动,红男绿女,各展风姿,恰似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彼岸青山如簇,重峦叠障,山水相映,翠色漫天。数里长汀之上五彩的太阳伞与沙滩椅一字排开。成为人们集洗涤尘垢、消除疲劳、乘兴小憩的活动场所。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人间瑶池”。
清水塘,有一村寨,公路由村前横穿而过,村前有一大清泉,常年不涸,清冽甘甜。据说清水塘是以泉水清澈得名。70年代,它除了灌溉村前的几百亩良田外,还安装了专用自来水管,将泉水送进了城区的千家万户。让城里人都喝上了清水塘那清冽甘甜的泉水。
二、白马洞旅游渡假村
白马洞旅游渡假村位于城北5千米处。车出铜仁北门,经桐梓坳、清水塘,再沿铜松公路前行1千米便到达目的地。
白马洞是90年代后才兴起的名字。在白马洞景区稍上一点,即是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二景”之一的“南岳飞泉”。它因“两山并峙,涧水中落,飞流千尺,望之若玉龙从空而降。有诗云:绝献城南耸几重,飞泉落涧响淙淙,云涛直泻三千丈,画图遥照七二峰。寂寂风中听有韵,明明月下望无踪,何时并访庐山瀑,一例探幽付短筇。”此景观因历史的变迁,也时没时现。解放后,70年代当地群众利用原瀑布地理位置建一小型电站,原来的“飞泉”景观已不复存在。80年代后,随着国家电网的扩大,小型电站报废,恢复了原来水流的位置,使“南岳飞泉”的景观得以重现。此景观受季节的影响,即春天涨水时,瀑布十分壮观。
9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一投资者发现“南岳飞泉”下段的景致别有一番情趣,依托古代著名景点的效应,于是倾力将其开发出来。辟荆棘斩草莽,置房舍,建曲栏,竖凉亭幽阁,于崖壁刻“白马洞”大字为其名。1992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白马洞的旅游景点,从小江南岸起至“南岳飞泉”约有里许。地方虽然小,但这里的风景却引人入胜。两岸的山石奇形怪状,有的如狮如象又不狮不象;有的刚似白云,又恰似苍狗;有的巨石灰白或灰黑,不长草,微微泛白光,筋骨舒展自然而有力。洞穴穿延如绝世之浮雕;远看如印花蜡梁,斑斑驳驳;近看似雕镂窗花,深深细细。据说取名“白马洞”就是因为有一怪石,色呈灰白,远观形象如白马,又因在白岩下面有个小石洞,于是以此命名“白马洞”。后来工匠们又用白水泥塑造了一匹白马立于一小草坪上。它高昂着头,前蹄腾空跃起,仿佛是草原上奔驰千里的一匹竣马。白马洞不仅石怪,而且水也多情。在绿树掩映下的小溪流时而叮咚作响,时而抚琴长鸣。溪流中的小瀑布多,潭也多。叫得出名字的有:“白月潭”、“醉翁潭”、“三仙潭”、“女儿潭”等。溪水有的从崖壁上注入潭中,有的从石缝里流入潭中,流水声响各不相同。
1992年位于白马洞的铜松公路边又新建有三四幢房舍,名为“白马洞旅游渡假村”,配有简单的基础设施,可随时接待去白马洞旅游渡假的客人。白马洞因有交通方便,离城区不远的地理优势,所以每逢节、假或双休日,去白马洞消夏避署的人络绎不绝。
三、燕子洞
燕子洞位于铜仁城北外5千米的小江西岸上。过清水塘,徒步沿小江西行2千米即是燕子洞风景点。
走到燕子洞,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入燕子洞,听燕子歌,身如燕子;游清水塘,饮清水泉,心似清水。”燕子洞是个天然溶洞,从远处望去,只见满山苍翠,百草丰茂,半山腰上那个掩在翠绿丛中的小洞口不特别显眼。若攀上洞口边,坐于洞前平台之上放眼俯瞰,却别有一番情趣,耐人寻味。两岸苍山如海,绵廷不绝,雄险者状若斧劈,猿猱不至,高峻者如剑壁立,直插云霄,一江劈山破谷,汹涌而来,向东而去。洞前风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关于燕子洞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燕子洞内住着一对燕子,夫妻同餐共饮,比翼齐飞,十分恩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雄燕外出觅食时遭遇狂风骤雨,竞迷了归途。雌燕在家等啊等啊,等到了春江涨了又落,秋月圆了又缺。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它一刻不停地衔枝啄呢,营建巢穴。千百年过去了,它渐渐变成了石头,凝固在洞口上方,指引着迷途者归家的脚步。
燕子洞长约300米,宽10—30米。但洞内的景观十分丰富。进入洞内首先看到的是那只痴情不渝的燕子筑巢不息的身姿。抬眼望去,洞门内侧上方,一燕子状钟乳石正倒悬而下,似在将口中所衔泥土垒上下方一凸起如巢的石柱。该景观栩栩如生,纤毫毕露,神情动态,莫不惟肖。燕、巢之间,若即若离,似粘未粘,正值欲将口中泥土吐出之际。这稍纵即逝的舜间动态被大自然这位高明的摄影师机敏地捕足住了,定格下来,然后生动、鲜活且真实可信地呈现于游人眼前,令人叹服。此景人们称之为“燕子衔泥筑新巢”。
再往洞里走去,奇景异石琳琅满目,有的像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巨兽之争,有的呈升平祥和的田园风光,有的似蕴藉深致的石林胜景,有的像是宁谧清幽的古潭清音。洞内直接叫得出名来的奇石异景约10余处,如“瀑布石林”、“千丘田”等。
尤其是“狮象争婚”、“海鸥探海”、“犀牛池”等景观在民间衍生出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如:
1、狮象争婚:相传在雄燕失踪之后,一向在山林中称王称霸的狮子和大象顿生觊觎之心,日日围绕在燕子身边,对其纠缠不休,甚至武力相逼。忠贞的燕子见硬拒不成,遂生一计,对二兽说:“我要嫁的郎君,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盖世英雄。你们两个都这么神勇无敌,我该选择哪一个呢?最好还是你们比试一下,谁胜了我就嫁给谁。”说罢,便向二兽抛出一个绣球。一向自诩无敌,从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二兽于是互相争斗起来,这真是一场恶战,双方势均力敌,直战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翻翻滚滚,也不知战了多少回合,至今也没能分出个胜负来。
狮象争婚 一景,现在看去,左边雄狮鬃发纷批,飞身而下,张开大口,直扑向那精美的秀球;右边的大象也不甘示弱,它挺身而上,伸出长鼻,牢牢护住秀球,不给狮子有可乘之机。此景扣以上述民间故事,极富动态美与戏剧性,游人看了谁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2、犀牛池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头忧郁的犀牛孤独地来到池畔离群索居。它因嫌世人貌丑,始终找不着合适的配偶而忧伤不止。一天,它来到池边饮水蓦然间看见水平如镜的池中浮出了张美丽绝伦的面孔,它发出一声狂喜的尖叫,奋力扑入水中,然而池水乱了,那张面孔随之消失在层层涟漪之中。如是数次,它再也不敢下去了,遂蹲于池畔问:“你为什么总要躲着我呢?你难道不知道我找你已等了整整一生?”那池中的面孔似是缄默不语。它叹了口气道:“也罢,你既不愿说话,我也不烦你了,我就在这儿守着你吧!”于是,它一坐下就是若干年,直至化成顽石。这可怜的犀牛,它不知其所迷恋的,其实是自己的影子。
现在看到的“犀牛池”一景观,有一顽石形如一头犀牛,含情默默地坐在“水池”边。扣以上述故事,形态无不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游人看了,终身难忘。
第十一节 天生桥峡谷风光旅游区
一、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铜仁城北12千米处的川硐镇境内。可乘车直达“天生桥”自然风景点。饱览天生桥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天生桥横跨在天生桥河的大峡谷上,连接着南岸的川硐与北岸的新塘村。因此“天生桥”得名。该桥宽150米,长70米,高约110米,气势雄伟而壮观。枯水季节,桥洞前巨石露出河面,光滑可鉴。人可往返其上,察看洞中奇观。距洞里许,有飞水岩瀑布一泻千丈,如白绸自半空垂地,水花四溅,似洁白的莲花怒放,十分壮丽。一说是天生桥有一漏洞,从下向上望去,可看到天光象一颗明亮的星星,因此人们又称“天星桥”。
二、天生桥峡谷风光
天生桥峡谷在川硐镇境内,长约12千米。河流发源于湘西腊尔山区,由湖南省凤凰县入境流过天生桥大峡谷,穿过天生桥,流经两河口汇入小江。天生桥峡谷集惊、险、奇、秀于一体。是人们旅游、探险、漂流、避署的好去处。
天生桥峡谷,是湍流不息的河水将地表切开的一条裂谷。两岸高约二三百米,由上往下看,是一条地缝,由下往上看,是一线天沟。悬崖峭壁,松枝倒挂,峡谷有上百条瀑布和无数的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钙华洞穴物体。两岸或是山地,或是千仞群峰,成为喀斯特地貌最完美的大奇观。
天生桥峡谷沿岸的喀斯特峰丛峥嵘,尖峭的雄峰密集丛生,万峰簇拥,层层叠置于海拔500—600米的高旷空间,自成雄伟壮丽的立体画卷。茫茫峰丛间,深邃的喀斯特漏斗洼地星罗棋布,峰洼高差起伏悬殊,充满了神秘幽深的色彩。峡谷两岸树林葱郁,怪石嶙峋,猴攀猿啼,草长莺飞,悬崖绝壁飞悬,谷底河流湍急。峡谷里的山、水、树、石、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风光山水画。
天生桥峡谷的下游—小江,则是另一番景象。河岸上镶嵌着块块良田,村寨房舍依山傍水,呈现出一派秀丽恬静的田园风光。
天生桥峡谷的自然景观较多,由于惊险、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00年的盛夏,市文联应川硐镇邀请,组织了城区部分摄影家、作家、新闻记者在天生桥峡谷首次探险、漂流。由于河谷落差大,水势汹涌,有很多的急流险滩。当河床狭小曲折而通过高落差时,江水就白浪滚滚,流泻似箭,舟在浪尖上奔腾,人在水帘中穿行,令人惊心动魄。当河谷宽阔而平坦时,水流就平静,荡舟碧波上,缓如闲庭信步。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记者、作家们对沿途景点进行初步考察,有许多层层叠叠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钙华物,造形优美,神妙不可名状。他们拍摄了百余幅照片,从此揭开了天生桥峡谷那神秘的面纱。目前约定俗成的景点名称有“仙女听潮”、“神龙龟山”、“五龙面壁”、“千丘田”、“古船搁浅”、“熊猫守桥”等。景物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尤其是“仙女听潮”又叫“裸女晒羞”一景,堪称一绝。远远望去,一块乳白色的钙华物石浮立于深灰色的崖壁上,宛如一位刚出浴的女子,身披透明白纱仰卧在一张黛色的被褥上,透露出胴体的曲线美,特别是那双修长的大腿和那富有魅力的身段,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再仔细看去,仿佛一幅维纳斯油画像挂在艺术的殿堂里。不禁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相传有一位仙女下凡来到一条河边,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她想留在此地,便与当地一青年婚配。当晚一官差来到他的家,强派其夫去作苦役,官差不由女子分说,将夫押走了,女子顾不得穿上衣衫,赤身追在河边,她正欲过河,突然倾盆大雨,河中惊涛骇浪,阻挡了她的去路,她拼命呼喊,没有回音,只听到声响如雷的潮声。天神见其情真意切,为他在河上架起一座石桥,正当女子准备过桥时,突然一道闪电,女子被雷电击中,便倒在河岸边,过了若干年,她变成一石卧于河边。后来人们把那块石头叫作“仙女听潮”;那座石桥叫作“天生桥”,那条河叫作“天生桥河”。
第十二节 挞扒洞风光旅游区
一、挞扒洞
挞扒洞位于城南约15千米处的谢桥办事处境内。经谢桥、楚溪、三级电站再前行3千米,便到达山青水秀的挞扒洞风光旅游区。
地名虽曰洞,却无洞可玩。但见石山壁立,呈几分雄险于水滨,流水泻瀑,奏天籁之音于空谷。在挞扒洞村前,有一座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专家设计一连建成的一、二级电站,一级电站坝高约10米,水从坝上翻下,形成10米高的瀑布。在瀑布下有一洞穴,洞口大小2米。看不出奇特之处。但考其洞名,却有一番趣味:一说是流水击石“滴答”作响,连绵不绝,谐其音故名“挞扒洞”;另一说则抹了一点神话色彩。传说是当年猪八戒在水中与蜘蛛精嬉戏,将其九齿耙搁于悬崖处,以致今日流水分出数股,状若“挞耙”,因而名之“挞扒洞”。说起此洞,还有一段小小的传奇:在1995年7月那场特大洪灾中,洞坎上正在过河的一头大黄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卷入洞下深潭之中,霎时无影无踪。待水退后,牛的主人含泪沿途寻找一整天,未见其尸。7日后,有人在洞下潭中洗澡,听见洞内有牛鸣,遂点火把进洞探视,原来是失踪的大黄牯。主人进洞牵牛时,发现洞中一石块已被牛舌舔出一道很深的槽来。主人喜极,对洞感激不尽。后有人持火把进洞想探个究竟,结果是:只知其狭小而长,难知其源。据80岁以上的老人说,这洞可直通岑巩县境内。
二、挞扒洞河谷风光
挞扒洞河谷风光系指三级电站上游及一二级电站库区一带。这里的植被保护完好,村寨依山傍水,古树林立,遮天蔽日,库区周围是密密层层的松杉,就象一堵天然的绿墙。在接近村庄的水库里,对对白鹅嘻戏于水面上,片片鸭群荡漾在碧波里。远处的山岗、近处的树影、岸边的村庄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水库里,形成一幅恬静祥和的美丽山水画。
尤其是在进入挞扒洞的一段河谷中,两边是百余米高的石壁,犹如夹道的两壁屏障。石壁上杂木丛生,虬枝倒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不大开阔的山涧中流淌,时而曲折迂回,时而情意缠绵。河边有一条长着碧绿矮草的小路,犹如铺就的一条绿色地毯向远处延伸。再往前走10来里,便是小溪的源头。水是从三个蓬水洞里帽出来的。上午水小,下午水大,据说是上午只有两个洞出水,下午有 3个洞出水。所以有的人下午洗澡时,衣物放在河岸边,不知不觉被水冲走了。后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若是春暖花开的3月,走进挞扒洞,会看到距村寨不远处有一奇特景观,那就是杜鹃山,每到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本地人称“映山红”,远望去,犹如一片红霞。这一景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把挞扒洞的风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了。
走进挞扒洞,如进画廊里,令人着迷,令人陶醉。1996年,铜仁一批作家、摄影家到挞扒洞采风,无不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他们纷纷撰文、摄影见诸于报端。并将挞扒洞称之为“铜仁市南郊生态公园”。
三、挞扒洞长寿村
由于挞扒洞的山美、水美、环境美,所以使挞扒洞村里的人更美美。这里的姑娘花容月貌,这里的小伙英俊萧洒,这里的老人鹤发童颜。该村处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环境里。一方好的水土,哺育着一方善良纯朴而勤劳的百姓。近年来,由市老龄委、市文联等部门的负责人及新闻记者先后到该村考察采风,惊喜地发现,该村仅62户人家,总人口246人,竟生活着60岁以上的老人有47人。其中60—69岁老人23人,70—79岁5人,80—89岁12人,90—99岁5人,100岁以上2人。其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9%,比例已超过了国家老龄委规定的高龄村标准。
该村老龄人长寿的原因,据调查材料表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条件好,该村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60%,空气纯净,溪水清澈,沃土芬芳,使人心旷神怡。2、老人勤劳。47名老人中,只有2位老人近年才未下地劳动。3、该村崇尚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村民思想上形成了尊敬老人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观念,老人心情愉快,思想开朗。4、无遗传病史。该村民组自然死亡的人群中尚未发现家族遗传病例,村民们不信迷信,不信邪教,有病看医生,从而减少疾病的隐患。
2000年10月13日,该村经国家老龄委批准挂牌为铜仁市第一个“长寿村”。
现在,挞扒洞电站下面,建有度假旅游村,那里风光优美,空气新鲜,环境舒适,去那里旅游,可品尝“长寿村”里人煮的农家饭;可喝上“长寿村”人喝的清泉水;可与“长寿村”的寿星们话家常;可与他们探讨“长寿村”人何以长寿的奥密。
四、三级电站库区风光
三级电站在挞扒洞下游3千米处,是20世纪60年代自行设计建成的。该电站既充实了市内的电力能源,又在市郊南隅形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区。由二级电站乘船至三级电站,两岸四壁如削,只有一处可通达至顶,其上有小山峦三座,当地人称之为上、中、下三屯。尤以下屯奇特状若狮子饮水。据说是解放前村人避匪之地。如今则为这道水域增添了一道亦秀亦壮的小三峡般的风景。
三级电站的水源来自挞扒洞,清澈明丽无污染。当地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水,甜丝丝的,细腻不哽喉,你吃的东西再油腻 ,生水喝几大口,都不会拉肚子。”三级电站库区是养鱼的理想之地。现在,三级电站库区里有渔民10多户,养鱼网箱星罗棋布,盛产的鱼产品成为供应铜仁鱼类贸易市场的主要货源之一。
三级电站宿舍后有一山泉,常年喷珠溅玉,自成一条小溪汇入三级电站库区。1996年将这里的泉水开发加工成“晶晶牌”矿泉水。从此使这股泉水成为宝水,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第十三节 滑石人文形胜旅游区
湖南省的西部凤凰县与贵州省的“东大门”铜仁市,不仅山水相连,而且人文有缘,滑石的“复兴桥”与湖南各建一半合二为一;“中国南长城”,西南端在铜仁,东北端在湖南保靖;凤凰县出了一位大作家沈从文,当沿着他的家史向上追溯时候,发现沈老先生的祖籍在铜仁。沈氏家族的世系源流,兴衰变迁,家族文化,以及沈从文先生的文艺观、艺术风格、审美情趣的形成,都与湘黔二省交界之地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氛围、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滑石的人文形胜主要有:沈从文的祖居、滑石复兴桥、帽子坡水库风光等。
一、沈从文祖居
明宣德五年(1426)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字春山,江西瑞州学士来贵州铜仁府做官。沈在铜仁任期满后,因鄱阳湖兵马扰乱,有阻归途,遂留居铜仁乡里,后定居白水乡下寨村。沈氏定居此地,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铜仁县属孝廉士、沈氏家族后裔沈从先主持在“敦本堂”宗祠所修的《沈氏族谱》中云:九世祖思远公为明副榜,分发江西瑞州高安县知县。明宣德丙午年改迁铜仁任职。时因政局动乱,道路不通,难以归途,因而落业熊家屯,继移居沈家滩,后自沈家滩又移居坡土乡。其祖人所置地,“东至停子关,西至大兴场,南至马斜溪,北至黄慧营。”坡土乡即今铜仁白水下寨村,位于湘黔接壤之地,与湖南现凤凰黄合乡仅一溪之隔。沈思远落业下寨,以做官时所积下的银钱安田置地,当地方圆10千米一并归沈家所有。沈家银钱有半乡之誉,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旺族大户。至清康熙年间沈氏后裔出了沈从先这位才华横溢,踌躇满志、颇有建树的文科举人之后,沈家便成为世代书香门第而人才辈出,使这个家族门庭生辉,人杰族旺。
清乾隆乙卯年(1795)湘黔边境爆发了苗族大起义。轰轰烈烈的苗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这场风暴卷走了沈氏家族的兴盛,使世代荣耀的沈氏家族境况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门庭已荡然无存,化为断壁残垣,一派狼藉,沈家人丁从此一贫如洗,经受着苦难的磨砺。嘉庆六年(1801),沈光汉之子、沈从文的第十八世祖沈文科,家境依然贫寒,只有占地约一百来平方米的三间破旧木板房。沈文科死后,草草安葬,至道光十三年(1833)才立了一块高二尺,宽不过一尺五寸的粗墓碑。至今碑文还隐约可辨:“沈公文科之墓,立于道光十三年”。沈文科生有五子,分家立业,各自谋生。四子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只好于道光三十年(1850)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谋生,跋涉湘地,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此人就是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自此,黔地之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业湘地了。此一分支虽然已离开祖先故园,但仍与故土保持关系,经常探亲,祭祖,联系密切。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做了大官,还常回铜仁下寨探望,父亲沈宗嗣在军中学了医术后,还返回到下寨一带行医,在当地留有美名。1941年,沈从文的胞弟云麓返回下寨,将祖产房屋变卖。从此,黔湘两地沈氏家族才断了联系。
沈从文第十九世祖沈歧山所落业的中寨,前有涓涓小溪,背靠青山秀林。据有关资料记载:沈歧山迁徒此地,在村边搭了一个草棚供全家栖身,靠替人守护山林养家糊口。沈歧山在铜仁下寨时生有二子,长名宏富,次名宏芳。宏富在迁来中寨时,已经13岁了。他体力强壮,秉性刚勇,不安于务农。便于1853年16岁时投奔了乾州参将邓绍良,成为湘军兵勇。因战功显著而步步提升。据《贵州通志.官绩志十二》载:1860年,“宏富以副将随田兴恕入黔”协助田兴恕办贵州军务。因军功显赫,田兴恕被加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沈宏富被提为总兵,正二品。1863年,田兴恕因事被罢官后,王朝任命年仅26岁的沈宏富署理贵州提督。此后,沈宏富受到排挤,见前途莫测,于是辞职回乡。1868年,年仅31岁的沈宏富因旧年枪伤复发而卒。
沈宏富生前无子,其弟沈宏芳娶刘氏,生有三子,在沈宏富病逝后,其妻张氏又为定居中寨的小叔子沈宏芳娶了一位姓张的苗族姑娘作为二房妻子。这位苗族姑娘又为沈宏芳生了二子;长名宗泽,次名宗嗣。在宗嗣两岁后,沈宏富之妻张氏将这位苗族姑娘所生的次子宗嗣从乡下的中寨抱进凤凰城,过继给沈宏富传宗接代。然后沈夫人又将那位为沈家生了二子的苗女远嫁他乡,但后人在其死后,仍在寨中村后半山腰为她堆了一个假墓。光绪乙末年3月,沈宗嗣为其生母假墓立碑,上刻“故张老孺子之墓”。后来沈从文还在此墓前磕过头。
公元1892年,沈宗嗣娶当地贡生黄河清之女为妻,生下一子一女,被张夫人劝说去天津从军,驻军大沽炮台。在八国联军的围攻下失守,沈宗嗣返回镇竿(今凤凰)城,1902年,生下沈从文。沈从文先生与铜仁虽无多大关系,但他的祖籍在铜仁。现在他家的祖居尚存,祖坟的“墓碑”尚在,可供人们瞻仰、追叙。
二、滑石复兴桥
在距铜仁城区25千米的滑石乡街北里许,有一小溪,溪北属湖南凤凰县,溪南属贵州铜仁市。溪上架有一座三孔石桥,原名为“断桥”。毗邻两省往来,皆由此桥通过。何为“断桥”?桥北建有记事碑,其文曰:“..........形虽非江河之险,地实当要道之冲,迁客骚人,无不由之,虽因前人竖桥于此,熙来攘往,等若通衢。复因水灾崩颓,不复修治。磴仅存而木已朽,桥既断而途若穷,遂以断桥名。”
桥北危岩兀立,桥南原建一庵,名断桥庵,建筑古雅,常年香火不断,钟鼓时闻。庵下清泉一眼,甘香如醴,行人以不饮而为憾事。桥南桥北原植古柏数千株,夹径成荫,清幽宜人,为群众纳凉歇息之所。桥下一潭,名落马潭,潭水晶莹,宛若明镜。今铜仁汞矿于潭口筑坝蓄水,用以发电,兼利田园。
该桥复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铜仁、凤凰两县募化集资,重建此桥。但是“桥既成而名莫能定,呼曰断桥,觉名不佳,噫,桥之名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复兴。”由此“断桥”更名为
“复兴桥”。桥基如梭,前设分水尖,后置背水面。拱顶略尖,呈桃尖状,与一般圆孤拱圈有别。虽为两省分孔合建,分开来看,两截各有明显的标志和特点,但合起来看,又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至今已历170余年,虽经无数次山洪,皆因基础牢固,建筑工艺精良,故迄今仍巍然矗立。它的造型、结构颇具民族特色,成为人们称道的民族文化遗产,1994年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帽子坡水库风光
帽子坡水库位于铜仁市滑石乡白水行政村,距铜仁城20千米。该水库总库容66.7万方,属豹子营大水库的配套工程,虽然不大,但它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原野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铜仁城北出城经川硐镇,再经过七弯八拐的尖岩山公路,上至尖岩山顶17千米处,再横过一段马路,可算是欣赏帽子坡水库风光的第一站:站在海拔649米的帽子坡后山上,俯视帽子坡水库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帽子坡水库犹如一面平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在阳光照射下,时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又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万亩田畴中。
白水属于市境内中部低山台地丘坝子岩溶地貌区,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温度相差不大,特别适宜水稻种植。所以白水的丘陵地带全是层层梯田,远望去,在水库下面,那水汪汪的田坝子就象一片片流动的云彩。金秋时节,谷浪翻滚,整片田野犹如铺上一层厚厚的金箔。白水是铜仁市水稻主要产地之一。
帽子坡水库处于白水万亩粮田略高处,它灌溉着白水村前寨后的万倾良田。它不干涸,清泉长流。一位白水人自豪地说:“春天,库水哗哗地流进稻田里,使白水那丘连丘,坝连坝的片片秧苗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夏天,库水如滴滴甘露,滋润着白水万亩稻田,到处都是稻花飘香;秋天它象一缸香醇的米酒,让人们共同举杯庆祝丰收的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白水人连年夺得粮食大丰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反映农村精神面貌,贵州电视台拍摄电视剧《小桥流水》时,外景全部是在白水一带摄制的。
白水由于水质好,土质特殊,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质地优良,煮成米饭,晶莹亮丽,香气溢人,白水大米远近闻名。据说在明、清时期,白水米成为朝廷的贡米。现在民间还流传着“白水贡米不用菜,越吃越香人越爱”的俗语。
帽子坡水库建成后,使白水的万亩粮田旱涝丰收。1998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白水等地开发万亩优质商品粮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有年产上万吨的优质大米投放市场。
第十四节 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区
铜仁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铜仁地区率先进行的、具有都市农业特征的、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模式。具有市场供应、试验推广、素质教育、旅游观光四大功能,从而给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返璞归真,休闲娱乐的幽静场所,也增强了观光园区的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为城乡人民、旅游观光者提供了增长知识、学习技能、广开眼界的良好机会,进而将成为配合“十里锦江山水旅游带”建设的生态旅游观光的一道亮丽绿色风景线。
走进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规整、耀眼、秀美的现代化田园风光,还将看到四季花果飘香、四季都能品尝到不同色彩、不同风味的佳果和珍奇、稀有的畜禽美味佳肴。更能让人们亲临其景,饱赏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的盆景工艺,使人心旷神怡;还有使人流连忘返的科技蔬菜园种植技艺和兴趣盎然的旅游景点遥相呼应,都透过观光园的缩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使人仿佛进入一个科学殿堂。目前建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有谢桥办事处的寨桂片区、河西办事处的八官溪片区。
一、寨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沿风景如画的十里锦江下行2千米,向南顺着一条公路蜿蜒前行进入寨桂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片区。寨桂片区位于铜仁东部的六龙山十万亩竹海之下,仰看山上绿树成荫,岩壁如画,青天白雾笼罩,一片仙境。寨桂片区包括谢桥办事处的寨桂、柑子冲、大坳行政村。其耕地多分布在锦江支流—石竹河两岸,较为集中连片,其中寨桂大坝面积近800余亩,是观光园区的核心园。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良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历来盛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并出产甘蔗、地瓜、荸荠等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经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新建的 柑、奈李、沙田柚等果园800余亩。香瓜、甜瓜、荸荠、地瓜等传统产品面积约千余亩。现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以较大的科技投入进行武装,崭新的现代农业的雏型已展现在各方旅游观光者面前。园田化核心园、多姿多彩的盆景园、生机盎然的珍禽园以及节灌溉示范园等等,增添了市郊旅游景点的新内容。
春天到寨桂,除了踏青,还可体察万物勃发之生机,夏季在水库垂钓,放松于都市之外,休闲于山水之间;秋天去果园,看果实鲜澄欲溢,享受秋实之丰硕,劳动之愉悦;冬日踏雪,看原野素裹,植株傲立霜雪,感受生命之纯洁与坚强。寨桂观光园区内有发源于六龙山脉的石竹河穿境而过,水质清澈透明见底,可赏鱼儿游姿,沿河两岸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沙滩。还有七股水瀑布,莲池庵等自然人文景观,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想场所。
二、八官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八官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位于铜仁西郊5千米处的八官溪的河滩沙洲上。该园采用自然布局格式、分为果树、山水、园林、花卉盆景、休闲娱乐区域。1998年,市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将投资243.8万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绿化装饰、培植百花园、芳草地、花果山等一系列的经常化建设,现已建了成有花、有果、有绿地的农业新区,形成集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场所,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第十五节 零散景源
铜仁市境内地型结构复杂,主要由峡谷区和丘陵河谷组合而成。岩溶峰丛、溶洞、洼地、断崖、峭壁、瀑布众多。奇峰异景到处都有。目前除以大小两江或以公路交通为线连贯的部分景源外得到认识和考证外,市境内周边较为僻远的许多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都未得到开发,还是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目前约定俗成、呼之有名的零散景源主要有:龙角山、背子岩、勤劳坡、轿子岩、芦家山、伏魔山、大坪坡、牟家坡悬棺、七股水、猫猫岩、金龙下水等。
一、龙角山
逆铜仁市川硐镇的小江村北行10千米,有一座巍峨的山峰,名叫龙角山。据传它是猪八戒的一员嫡将,因随其主闹了天宫,触犯了天条,被托塔天王追赶至此,搏斗中,一只龙角被斩断,被李天王生擒并镇于此,故此山得名龙角山。站在龙角山顶,环顾四周:近处,是稻田、村庄、河流和稀疏的树木;远处,是纵横交错、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重重叠叠,隐隐约约,就像大海边上翻滚着的层层浪花,再极目远眺,便依稀可见梵净山主峰凤凰岭。
龙角山不仅山势险峻,风景秀丽,而且也是名闻遐尔的佛教圣地,自清嘉庆年间建寺以来,香火旺盛,热闹非凡,香客遍及黔、川、湘、鄂、桂等周边几十个县的人来朝山者络绎不绝,高峰期每天近千人,龙角山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座灵山。现在,当地政府还在龙角山金顶安装了电视差转接收台,为龙角山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背子岩
背子岩位于川硐镇小江龙角山西行2千米处,有两尊形同人体的怪石:一尊形如老翁,身体蜷曲,艰难地撑着身子向前倾,一尊如同少妇,身体微曲,搭在老翁的肩上,当地人将它们戏称为“公公背媳妇。”关于这一景观,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山下一姓潘的人家老年得子,欣喜若狂,爱如掌上明珠,哪知祸从天降,待儿子长到8岁时,不幸突然夭折。潘家老两口经不起这般打击,母亲当天跳下万丈深渊,老父亲也气得发了疯,背着儿子的尸体满山转,他要向老天示威,责问苍天为什么不长眼,他还要背上儿子到龙角山讨个公道。途经此地,突然电闪雷鸣,天门启开,上天将他的父子俩化作一道红光升入天堂,而将他的躯体变为两尊石头留于此地,“背子岩”由此得名。
在“背子岩”右侧50米处,有一道小山峡,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0米,最窄处只有2米左右,人站在山峡中间往上看,天空就像一条亮晶晶的绳子,人们称之“一线天”。再炎热的暑天,只要一踏入小山峡门户,一股清凉的风就会向你扑来,暑热顿消。
拐过小山峡,靠右走30米,便是打鱼洞。洞不宽,却很深,洞口朝下,洞内有钟乳石笋、石花、石鸟,还有像牛、马、大象之类的奇石,据老人们说,此洞一直通到山脚下的稿坪河,可以听到行船人的船篙声。山下大河涨水的时候,退水之后洞内还能捡到干鱼,本地人认为此洞离奇、神秘。
三、勤劳坡
勤劳坡位于川硐镇小江背子岩北面3千米处,它地势险要,四面悬崖峭壁,只有三条路可以通行,解放前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勤劳坡虽高居山顶,但地势坪坦,视野开阔,草茂林密,二三十户人家依稀点缀在林间树影中,常年清泉汩汩,鸟语花香,一派山青水秀的田园风光。
在紧靠村子的背后,是架子山,山上树木葱郁,石头奇形怪状,有的似大象,有的如骆驼,有的像小鸟,千姿百态。整座山都是高级石灰石构成的,岩石经上海化工专家测定,可制千号以上的高标号水泥,这是难以找寻的上等建筑材料。因此,勤劳坡人正在寻求开发此山的方略,正在着手修建通向山下的公路。
四、轿子岩
轿子岩位于川硐镇小江勤劳坡东侧,越过几条山岭,便到轿子岩风景点。远远望去山脉群峰丛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从整体看来,就像一群迎亲队伍,前后排列。行进在山脊上。最前面的像一抬大轿,往后像橱柜、太师椅,再往后的就像是衣柜、平柜、沙发、箱笼等,古色古香,其间还簇拥着迎亲的人群。这是大自然精心制作的迎亲图。据传,这是当年刘皇叔的迎亲队伍,刚来到山顶上时,突然天寒地冻,所有迎亲的人被冻僵在那里,不能动弹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座座山峰。那形状、那场面,无不惟妙惟肖。
五、芦家山
芦家山位于川硐镇小江轿子岩南侧1千米处。登上芦家山,使人心旷神怡:眼前空旷平坦,四周悬崖绝壁。上芦家山,只有自生门、水门、大前门、菜冲门四门可以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势南低北高,南北长约2千米,东西宽约600米,最窄处约200米,整个地形呈一粒豆瓣状。当地人将此山称之为“高山平原”。很早以前,就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芦家山、芦家山,好马一天跑三圈。”
在芦家山的最北端,有一佛堂遗址,留有古寺的残垣断壁,有石碓、石磨、石坑等,古寺建于何年无考。在芦家山的最高端,是通向山下的自生门。其他三门都留有人工雕刻的痕迹,唯独自生门,是神工鬼斧自然凿成,门的最宽处不足2米,最窄处只一米多一点,门径大约10米,是上芦家山的主要通道。
六、伏魔山
伏魔山位于和平乡德胜屯,距铜仁城约30千米。山北与松桃的牛郎镇接壤。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山妖,魔法很高,常出来残害百姓,山民们抱怨不已。后得观音菩萨出面降服了山妖,“伏魔山”因此得名。
伏魔山的山脉宛如一条青龙向东海奔腾,有头有尾,有身有腰,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它吞云吐雾,活灵活现。
山顶上的石柱、石磨、石缸天然生成,堪称一绝。至于大自然为何在这险峻的山顶上“打造”这三件人类用过的原始工具,则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诸葛亮为苦读兵书隐居山上,为锻炼毅力而在石板上一锤一刀凿的;有的说是明代苗王想永保王位坐山为镇,命人用钢凿打成的;有的说是受苦的李三娘从磨房偷搬来的。
如果想登上山顶,面前只有一条“之”字路,拐弯抹角,既陡又窄,拾级而上,要经过三道山门,方能到达“U”字形的山谷间,然后从中穿过去,路陡峭峡窄,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踩稳,当地民众中留传的民谣描绘了攀登伏魔山惊险之状:“过了三道门,吓掉三个魂,那怕胆再大,也要虚三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伏魔山不仅景色优美,还是一佛教圣地。山上庵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山门上撰刻的石文足以证明其历史悠久。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主持僧映龙,映辉率徒法决、法从重建此庵。庵堂建在山顶上、庄严而雄伟,由前殿、后殿两边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占地近200平方米,前正堂有如来佛,阿弥陀佛等金身像;后殿正堂是观音菩萨,两边分别排列着诸菩萨及十八罗汉。解放前,这里香烟缭绕,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一些断不清的案子,讲不清的民事纠纷,也常到庵上来请菩萨“评理”,企求讨回“公道”。
伏魔山的山门上刻有“云山独秀”4个大字。纵观伏魔山,山势奇特,云雾缭绕,山泉淙淙,小溪潺潺,秀色特佳,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七、大坪坡
大坪坡位于和平乡。逆小江西行12千米,至和平乡陈家寨小学,可看见两扇巨大的石门壁立山脊,即是和平乡境内胜景—大门坡。由山脚蜿蜒而上数百米至石门处,放眼望去,石门内坦荡如砥,宽阔似原,故此又名“大坪坡”。其间油茶树葱茏茂密,板栗树高枝摇曳,杉树修直挺拔。而这山上的10来户人家侧倚石门斜坡高低错落,在桃李松柏中,透过一道窄窄的竹林望去,呈现出一片祥和的田园风光。
遍观大平坡的“坪内”,堪称甚者,当为石景。耸立山脊的两扇石门,呈弧形对称。青灰泛白,犹如铁铸,浑然天成,自是一番神秘景象。向南走过石门脚下的10来户人家,即见异石星罗棋布,或如老牛卧塘,或蜻蛙坐地、或如大象静立、或如猿猴攀树、或如骏马扬蹄,更有两两相依如情侣,对对相戏似鸳鸯。
茶林漫步,情趣无限,向南穿行至茶林尽头,便见石峰迭出,相连成壁,壁围成“城”,“城”内有一良田,呈椭圆形,宽可与半个足球相抵。“城”有南北两口,北口为入“城”耕作之道,南口为下木弄至铜仁的出口。两口皆狭窄,仅容1人过往。让人称奇的是南口有两个人形巨石相对高耸,当地人称为“将军把城门”。细细观看,它们神姿威武,俨然二将军把守城门,而与二将连臂围而成“城”的尖石无数,犹是二将帅的千军万马,固守着这一风水宝地。
“城”南门外,石笋林立,色若纯墨,各有意趣,颇具阵势。那些石林,有人说是将军检阅的部队,有人说是犯城之敌兵。尤其令人赞叹的是石林西侧约20米处的“麒麟石”,它高约3丈、长5丈余,鬃毛鳞甲栩栩如生,它昂首向西,尾摆向东,像是在寻找什么。麒麟处下半坡有十来户人家,昔日乡贤徐澹园与本初、补松两人登临于此,作《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志其胜曰:“觉前之所历至此,营卫旋绕,隔绝外山,俨如城郭,不复似人间境矣,奇观若此,真造化中卓绝尤物。”大坪坡除上述景点外,景区内还有猴子洞、螺丝洞、滴水洞、猫 脑壳、岩大门、五指山、马鞍子、响水洞、腊登沟大洞、岑徕坡水井洞、飞水洞、娘娘岩、马路坡、卡子门、无底坑、等数十处景点。大坪坡景区面积约四平方千米,景区内草木繁茂,气侯宜人,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
八、牟家坡悬棺
牟家坡悬棺位于铜仁市大坪乡牟家坡,距铜仁城区约60千米。
牟家坡前地势开阔,远处是起伏不大的群山。向前沿一曲径行走,由上往下,约15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四周山壁陡立,下为沟壑,溪水淙淙。至沟底,沿溪行,两旁山腰处有一小溶洞。洞内有怪状奇石,蔚为壮观。沿小溪淌过山脚,仰望石壁如砥,当地人称之“仙人板”,又称“观音山”。
仙人板山壁高70多米,半壁间有一缝隙,高约1.5米,宽约6米,长着几棵小树,树左旁横放着一根圆木头,那就是悬棺。当地一位曾用多梯接绑攀登上半壁目睹悬棺的人说,原放有四口棺材,从外观看为马杉木所制,用独木挖空成匣,上盖一块木板,用木夹住灵柩两头以防盖脱柩裂。在60年代“四清”运动时期毁掉一口,现只存三口,其中一口放于外,另两口放于内,迄今仍完好无损。四口棺材中三口为空棺,一口装有尸骨。其尸骨比一般人的要大,可见死者生前定是身材高大魁伟之人。悬棺之地陡峭无比,欲置灵柩于崖隙之中,无一定的财力、人力,是难以办到的。
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说:牟姓人在此居住已十代有余,此前悬棺已有,上代人也无传牟姓有悬棺。据说牟姓人搬迁至此以前,曾有李姓人在此居住,不知何故,此地又没有李姓人家了,悬棺难道是李姓所葬?何时所葬?又说离牟家坡不远的岑巩县的马家寨村,全村人都姓吴,系吴三桂后裔,境内一墓为陈圆圆之墓,其村人为寻吴三桂尸骨,曾到牟家坡询问悬棺是否有尸骨,牟家坡人怕因悬棺尸骨为吴三桂尸骨,把该地争去而谎说没有,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牟家坡历来交通闭塞,属荒野冷僻之地,死者家属为何把死者选葬于此?悬棺四口,理应都有尸骨,却只有一口有尸骨,其他三口为空棺,这又是为何?所以牟家坡悬棺至今仍是一个谜。1984年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七股水
七股水位于铜仁市谢桥办事处寨桂行政村。距铜仁城区约15千米。由城南出城经“水星阁”、“石笏朝天”、“寨桂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旅游景点,到达寨桂行政村,再顺着坪茶堰自然村的一条小溪逆流而上10千米,便是著名的“七股水”风景点。这里属于六龙山峡谷,山顶便是六龙山乡甘溪坪行政村,海拔高度约800米。“七股水”便在山腰悬崖绝壁中。
来到观音山脚下,抬头仰望“七股水”风景点,蔚为壮观。周围是翠绿的群山,在绿树环绕的石壁间,有七个大小不同的山洞,相距不到1米,排成一字形,每个洞口都有一股泉水从三四十米高的悬崖飞流直下,形成了如练、如丝的瀑布,若是春雨季节,山洪瀑发,那七个洞口的水挤得紧紧的,就象几十米的高坝拉开了泄洪的闸门,洪水从洞口喷涌而出,飞出几丈远,才落到下面的深潭里。风涛阵阵,声响如雷。溅起的水雾将周围的山、石、树浸得湿漉漉的。瀑布充溢着力和光,叫看久的人头晕。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山腰间只有一股泉水流出,下面是一个很美的莲池,七仙女下凡来到这里,看到那池水清澈见底,十分干净,于是纷纷跳进池子里沭浴。谁知被猪八戒看见了,他也跳进池里去洗澡,把池水搅得浑浊不清,七仙女无法再洗下去了,个个去争抢洞口流下的那一股水淋浴.但她们互不相让,结果闹起了矛盾而告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神为解决她们的纠纷,用法鞭在山腰间指点了6下,于是那山腰间又多了6个洞口,每个洞口都有一股泉水流出,七仙女们各自得到一股清泉淋浴,她们洗了七天七夜后,被召回天庭了。但那七股泉水仍在流着,后来人们将此地名称为“七股水”。
据考证:“七股水”的水源是甘溪坪村前的溪水。当溪水流至村前的山脚时,远看便是“山穷无复疑无路”的境地,然而又是“水到山前必有路”。原来溪水流至山脚,就钻入了暗洞,流程约3千米,最后从观音山的山腰中的七个洞口夺路而出了。此景扣以上述民间故事,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十、猫猫岩
猫猫岩位于市境内茶店镇塘边村的公路边,距城区约20千米。由城南出城,乘车去玉屏方向,必经此地。汽车在高原的柏油马路上奔驰,快到塘边村时,有一小山头,映你的眼帘。若是留意观看一下,那小山头犹如一只大灰猫匍匐在那儿,它的头朝向公路边。整个山头圆圆的,似猫的头,尤其是山头的前方有两个大大的圆孔,酷似猫的一双大眼睛。中间有一道小石梁,恰像猫的鼻子,还有一对前爪向前伸着,仿佛一只大猫伏在那儿全神贯注地准备捕捉老鼠时的情形。
传说古时候这里的老鼠特别多,农民种的庄稼眼看要成熟了,却快要被老鼠吃光了,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好家家养猫,待庄稼成熟时将猫放在庄稼地里,从此老鼠少了许多。农民的庄稼得收了。但是久而久之,那些猫不像以前那样爱抓老鼠了。有时老鼠从它身边过,它也只是看一眼,又闭着眼睛睡觉了。老鼠又渐渐多了起来。为了防止粮食不被老鼠糟蹋,老百姓想了个办法:修筑一口大水塘,塘的中间留着一块地,用来放粮食,村寨围着塘边住,塘里蓄积着深水,老鼠不会游泳,因此,粮食保住了。而那些猫,人们也就不大管它了。猫饿得哇哇直叫,人们还是不管它,猫就去偷东西吃,被主人发现了,主人用棍子边打边说:养你用来抓老鼠,你玩忽职守,使得老鼠成了灾,谁还养你。于是又一棒子打去,猫被打死了。主人将其丢在村外的土边,第二天那猫就变成一座石山,那座石猫永远匍匐在那儿,一副捕捉老鼠的神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后来人们就把此山头叫作“猫猫岩”,把那个村寨叫作“塘边”。
十一、金龙下水
“金龙下水”,位于距铜仁城区7千米的谢桥办事处寨桂行政村。从城东乘车出发,约20分钟,便到达寨桂河边。这时伫立顺着寨桂河左岸抬眼向上望去,有一座山脉顺着寨桂河蜿蜒起伏延伸到寨桂俞家园村前,远看那山脉突起的山峰一个紧接一个,活象民间舞动的一条长龙,尤其是在靠寨桂河边的山脉上有一排高耸的峰尖,就象龙头的金冠,靠紧山头的左右各有一个圆圆的小山包,犹如龙头上一对圆睁睁的大眼睛。从整体看去,那座山脉宛如一条正欲下水直奔东海的金龙王。这就是自古以来被当地人们称作的“金龙下水”。
关于这一景观,在柑子冲、寨桂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山麓住有几户人家,有一童子,特别聪明,人人都为他是未来的天子。童子一年一年长大成后生了,功名有成。后生想,何时能当上真的天子呢?有一天,突来一白发老人,身背一弓箭,后生问那箭能射多远,白发老人回答,可射十万八千里。后生想,这下有办法了。于是召集大伙人商量,决定在第二天清早,估计皇帝正在上朝时,利用白发老人的箭将皇帝射下马;同时决定牙溪设府,在绍溪设县,在柑子冲设金銮殿(所以现在寨桂、柑子冲一带流传着“牙溪府,绍溪县,柑子冲是金銮殿”的说法)。
待第二天黎明时,神童拿起白发老人的弓箭正朝着皇帝上朝的殿堂射去,谁知动手早了一步,箭头落在皇帝坐的椅子上。皇帝来到殿堂,发现了这支很不寻常的箭头。于是要手下人下来查询,结果官差们发现后生家住的后山,是一座非常雄伟的活龙脉,认为只要把龙脉挖断,以后就不会出这样的人才了,于是派了大队人马把那龙脉挖断了,所以那只金龙就永远停在那河边了。皇帝又传来圣旨,要将后生母子押往朝廷问斩,百姓们极度悲伤,流下的眼泪汇成了一条小河。还有些人为后生母子准备了两副棺材放在小河岸边。
后生一去永不复返,过了千百年后,那两口棺材变成了两个小山坡。后来人们就把象棺材的两个小山坡叫“寿木坡”;把那条河叫作寨桂河,把寨桂河岸的山脉叫“金龙下水”。
第十六节 民俗风情
铜仁古老的山水孕育出铜仁古老的民族文化。这里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聚居、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丰富多彩、神奇古朴的民族间文化风情。铜仁傩堂戏,被戏剧界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曾多次组织外出表演,被中外行家和学者称为“生动的民间艺术”。铜仁有傩文化博物馆,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前来考察参观和研究。每年春节期间的花灯、龙灯以及金钱杆、踩高跷等民间舞蹈、侗家拦路歌、土家族过赶年、端午龙舟赛、四月八对山歌和古朴的婚、丧礼仪等众多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民间风情风俗,均使众多游客倍感别样情趣。
铜仁的风味小吃名目繁 多,如社饭、绵菜粑、绿豆粉、马泡、马打滚、泥鳅钻豆腐等都有是入口难忘的美味佳肴。来铜仁旅游游,既可饱眼福,又可饱口福。
铜仁农副土特产品丰盛,有桐油、花生、菜油、茶叶、吴萸、五蓓子、淡竹、猕猴桃,烤烟、晒烟、白水优质大米等50余种。尤其是桐籽极负盛名,年产4000多吨,产品一直畅销国内外,铜仁因之有“油桐之乡”的赞誉,是全国桐油主要产区之一。白水大米,因其米质如玉,饭粒饱满晶莹,吃味好,在过去曾被指定为朝廷贡米。猕猴桃以个大、皮薄、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之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六龙山的10万亩消炎竹资源,是造纸、竹器加工的上等原料。市食品罐头加工厂生产的宝塔菜(俗称蚕溜溜、草食蚕)、竹笋、蕨菜、藠 头等20多个品种,远销上海,浙江一带,产品供不应求。
铜仁市场建成设日趋完善,商业贸易日益繁荣。铜仁城区建有“大十字商贸大楼”、“北门批发市场”、“龙井巷综合市场”、“小十字中心市场”、“水果批发大市场”、“东太大商场”等各类大、小型市场星罗棋布。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经营门类齐全、品种门类繁多的商业贸易网。
藠
第二章 景区开发和规划
第一节 文物名胜普查与修复
一、文物名胜普查
铜仁市境内风光优美,山川旖丽,再加上众多的人文名胜和各具风格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立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画面。明代至民国时期,即有“铜江十二景”、水星阁、莲池庵等名胜,为过往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所称道,有部分诗文分别载于《贵州通志》,明万历《铜仁府志》等史志籍中。
1980年全县对风景名胜的发掘起端于文物普查工作。在文物普查中,通过组织地方知情老人座谈会,下乡采访,查阅资料,结果初步统计铜仁有文物形胜单位101处。对著名的铜江十二景作了详细的考察。“铜江十二景”分别是:东山楼阁、中流砥柱、云彩江声、两江春色、渔梁夜月、文笔凌云、金鳞游泳、西岭归樵、玉屏晴雪、南岳飞泉、石勿朝天、六洞岚光。同时对民族节日,民族文物,红军标语、革命烈士故居等作了普查研究。对九龙洞进行了实地考察。
二、文物名胜修复
1981年,对文物名胜的普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同时组织人员加强对原有的名胜进行修复。首先是东山风景名胜保护区。东山从明代至清代,先后建成的楼阁有“澄江楼”,护国楼、魁星楼、文昌宫、真武观、崇仙宫、崇真观、武候祠、奎星阁、大观楼、“双峰阁”、“兼隐庵”、“大雄殿”、“川上亭”、“火钟亭”“二吴亭”等。1939年为纪念抗战争,县长刘旭光在东山顶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些古建筑从民国后期至解放后的70年代,因年久失修,加之“文化大革命”中人为损坏,几乎殆尽。
1985年2月,铜仁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美化铜仁城区,恢复东山风貌的《告全县各族人民书》,全县人民纷纷响应,有的捐资捐物,有的单位、机关、学校组织人员参加东山的绿化工作。有的从别处挑土上东山陪植树苗;有的选派工匠参与东山的建筑设计。1989年省、地、市拨付43万元专款和群众捐资共50余万元,按原建筑格局建成山顶的一组寺宇:“大雄宝殿”、“两厢配殿”、“雷神殿”、“真武殿”、“川上亭”。同时还对东山临江石壁上的摩崖石刻、云彩江声、渊亭岳峙进行修整,涂以丹色,光彩夺目。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在新建寺宇内设立铜仁傩文化博物馆。1995年重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其次是立于江中铜岩上的“跨鳌亭”。“铜岩”历为城中盛景。从明代至民国几百年中,曾在铜岩上修建过“跨鳌亭”或其他建筑物七八次,都因洪灾,荡然无存。1993年,铜仁市人民政府集资20万元,重建跨鳌亭于铜岩上,高约20余米,六角攒尖、分三层,以钢筋混泥土圆柱构建,黄色琉璃瓦覆盖。1998年市政府还安装了彩灯,使跨鳌亭更放异彩。
铜仁不仅自然景观优美,众多的人文景观也颇负名声。尤其是佛教文化在铜仁影响深远。佛教文化以寺庙为传播基地。寺庙往往是建在风景优美,地形特殊而僻静的地方。因此形成了人文自然相结合的形胜景观。解放前铜仁的寺宇主要有:正觉寺、观音寺、东山寺、青莲界、莲池庵、响塘龙寺、紫金寺、东屏山寺,有15座庵宇。解放后,佛教工作及活动几乎停止。80年代以后,中共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宗教活动恢复正常。铜仁市境内先后恢复的寺宇有:东山寺、响塘龙寺、紫金寺、回龙寺、东屏山寺。凡恢复寺宇的地方,就有人从事绿化管理,陪土植树,栽花移竹,使周围的环境与寺宇相互辉映,树木森森,梵唱阵阵。现在的东山寺、回龙寺、响塘龙寺、东屏山寺周围皆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环境幽静。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最佳胜境。
除此以外,国家、政府拔付专款在铜仁先后修复了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建华烈士故居及川主宫、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伊斯兰教堂。这些教堂的恢复,不仅是给信众提供活动场所,还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节 景区开发和规划
铜仁市境内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奇峰异石遍布全市,溶洞深谷不可胜数。据说在六龙山的几大山脉中,大溶洞有二三十个。在目前发现的溶洞以九龙洞为最。由于铜仁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有开发价值的景观仍“养在深闺人未识”。铜仁市目前新开发的景区只有“九龙洞”、“白马洞”、“燕子洞”、“碧州园”。但很不完善,交通和服务方面没有跟上,使许多风景点宣传力度不够,绝大部分未开发利用,供参观旅游的景点不多。
九龙洞于1981年7月经铜仁地区水电设计工程队作了实地踏勘,洞长1418米,面积约有40720平方米,洞内自然分为7个大厅、一个天厅和一道暗河。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1981年,列为县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建九龙阁,对外开放。1983年,架设专用输电线路,重新安装洞内照明灯具。1984年,设置九龙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87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辞典》。之后,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黄仁作九龙洞风景区总体规划,增建山门,码头,叠翠楼等旅游设施。并由湘黔两省边民共同募捐修复观音山的观音神像。1993年,重新更新洞内照明设施和开辟新景点,使九龙明珠大放异彩。目前,九龙洞风景区已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年接待旅游人数达5万人次。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境内的旅游业也提出新的需求:一是经济实惠卫生的旅游型;二是以中、短途为主,家庭型、情侣型、访亲探友型;三是旅游爱好主要集中在风景旅游区,对满足个性需求的旅游项目需求在逐渐增加。特别是国家实行双休日制度后,人们向往着大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调越来越高。常常是三朋四友或一家三口带着食品到郊外的河滩上、或树丛中玩个半日才回家。但在风云多变的夏日里,刚才是阳光灿烂,突然又是大雨滂沱。人们在郊游的时候,总想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于是郊外的一些茅芦屋就运应而生了。有的个体在郊外选择一个风景较好的地方,置茅芦、盖凉亭、或撑太阳伞,配以简单的生活用具或基础设施,以供随时来往的游人暂时得以休息或娱乐。现在沿小江而上有距城区4千米的清水塘、距城区5千米的白马洞、距城区7千米的燕子洞。沿大江而上,有距城7千米的“玉米农庄”、有距城区10千米的“碧洲园”。往城南到谢桥,再沿龙洞河进前不足2千米,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农夫山庄”。若是逆卜口河走不到1千米,那河岸上搭的茅芦就象一个连片的“茅芦”寨,有40多家。每天去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有携家小的、有集体组织的、有单位统一安排的。不过这些茅芦投资少,游人活动一般是在河边或室内。
白马洞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游览胜地,投资者结合自然景观,辟栈道,造小桥,置曲栏、盖凉亭、塑白马等,大小景观几十处。投资数十万元,建置房舍及生活设施,是铜仁较早的“旅游度假村”,可供游人半日游。
燕子洞,也是一个集山、水、洞相结合的游览胜地。洞内景观迷人,洞外风光秀丽,还可在小江河中漂流。投资者置以房舍,配有简单的生活设施,供游人餐饮。可供游人半日游。
碧州园,是一处以水、沙滩、绿洲为主的游览胜地。经营者在河边的荒丘上投资近百万元,置以房舍、渔塘等基础设施,可随时接待游客。可供游人半日游。
目前民间自发投资者开发的景区虽然不多,但它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铜仁旅游业的发展。
二、景区规划
自九龙洞风景区1981年对外开放以来,市人民政府就一方面积极地搞局部性开发,另一方面与省、地联系,对洞内洞外的景源进行调查,以使其趋向系统化。1988年对九龙洞作出总体规划。规划拟定:以九洞龙风景区及锦江沿岸风景点为开发中心,逐步建成旅游、疗养综合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近期建设投资300万元,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1985年铜仁东山修复对外开放后,经省、地市有关部门共同设计规划,将原中南门古城民居、中南门古城墙和码头遗址及东山临江石壁的景观“云彩江声”、“渊亭岳峙”纳入东山风景区。并在东山周围修筑围墙。正在申报为国家风景名胜保护区。1988年对“铜仁三江公园”作了具体规划,规划拟定:以铜岩为中心、东迄东山风景名胜区、中南门名胜区;西至大江坪川主宫、南起五显庙铜江经济开发区;北止西门大桥小江沿岸,规划控制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要规划建设内容:逐步恢复跨鳌亭、东山、川主宫、洞洞庵、五显庙以及沿江两岸的古典建筑及景点,维护好中南门旧城区及古城垣的风貌,以体现铜仁山奇水美及其悠久灿烂的城市文化。
1998年市政府对十里锦江风景区作了具体规划。“十里锦江”风景区泛指从铜仁顺江而下至九龙洞名胜区的锦江河段,全长10千米。途经西门桥—铜岩风景区—东山名胜区—水星阁风景区—六家洞风景区—岩董民俗文化村—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沿江两岸景点密布,各具特色,集山、水、林、村、名胜古迹于一景,被称之为“十里锦江,十里画廊”。该规划于1998年经省、地、市有关专家论证通过,“十里锦江风景区”正在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1999年铜仁市首批例入全省20个经济强县之一,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富民兴铜的步伐,发挥区域辐射作用,请专家制定了《铜仁市建设经济强县总体规划》,将铜仁市城市性质定位为“铜仁市是铜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以发展商贸、轻工及旅游服务为主的园林城市。”从城市功能定位来看,旅游服务是铜仁一项长期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以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关于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名胜区报告的通知》和《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为依据,本着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制定长期的总体规划,确定风景区保护、开发建设和综合发展的战略设想。规划体现和强调风景区固有的景观特色,一切建设都要顺其原有风貌,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及民族风情协调一致;规划建设和旅游开发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又要考虑当地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取得国家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逐步解决风景区内自身发展建筑问题;规划强调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开发的条件下,特别强调对风景资源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加强管理机构和完善管理体制,在对诸景源进行评价后,按其性质和特点以及旅游业不同功能的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并将风景区建设划分为风景区点、旅游点、居民点、民族旅游、保护等几大职能作了系统规划。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在贵州省建设厅的直接关注和密切配合下,得到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环保局、地区文化局、旅游局和市人民政府及所属有关部门的协作,1999年初步完成了铜仁旅游总体规划工作。
《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性准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可信度高、符合国务院关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八条要求,对《十里锦江》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旅游建设
第一节 旅游资源优势的宣传
1980年,境内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胜、民俗风情在经过系列普查而定为保护单位或给予肯定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深入工作,准备九龙洞风景区的开发事宜。一方面为其提高知名度,搞好对外界的宣传工作。1981年铜仁东山、九龙洞对外开放,但是由于铜仁的经济落后,未有形成大规模,上档次的宣传活动。仅编辑一期《铜仁风物》,或在《贵州日报》、《铜仁报》等有关刊物作专题报道。
1991年,铜仁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写了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丛书《黔东门户.铜仁市》小册子。对铜仁的自然资源、风景名胜、民族文化以画龙点睛般的作了介绍,全册共万余字。1992年,由贵州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可爱的铜仁》,介绍了铜仁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民在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光辉成就,展现出这块神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族风情的多彩画面,以增强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爱我中华的信念。为了提高铜仁的知名度,市委市政府积极努力与外地挂勾联系,借以宣传铜仁。1992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小桥流水》的外景,全是在过去盛产“白水贡米”,现在为万亩商品粮基地的滑石乡的白水等地拍摄的。1994年,香港电影《毛孩》的外景有许多镜头在铜仁九龙洞内拍摄,从此使九龙洞更加闻名遐尔。
1995年,由台湾的中国民族文化交流协进会、黔人杂志社、台北贵州同乡会联合会举办的“中华文化黔、滇、川访问团”第一次回到家乡,在贵州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他们虽未到铜仁,但经市政协委员杨秀实等人的联系,台北《黔人杂志》特为铜仁出版一期“铜仁市风物专号”,以达到了解铜仁、宣传铜仁之目的,以便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黔人杂志》是1984年由在台湾的贵州籍的一些文人雅士们创办的。由何应钦题写书名。该期为总号第48期,刊登介绍铜仁风物的文章共有26篇。分为5个栏目。分别是“铜仁今昔”、“名胜古迹”、“古今人杰”、“徐福传奇”、“文教民俗”。这是铜仁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第一次在海外以专集出版和大力宣传。刘新华曾经写了多篇介绍铜仁山水风光的散文分别发表在省、地、市的报刊和有关旅游专集图书诸如《贵州胜境》书中。1998年《铜仁晚报》出版,曾设“铜仁风光”和“旅游文史”两个栏目,不同层次的宣传了铜仁的旅游资源。
1999年,根据贵州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规划,铜仁市政协文史委着手组织编写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铜仁卷《锦江飞虹》已于2000年5月出版发行。
《锦江飞虹》约16.5万言,在内容上包括自然风光、风情风物、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等等,其丰富的内容是宣传铜仁和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好材料。对弘扬铜仁文化,提高铜仁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促进铜仁旅游业上档次,上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除此而外,市委、市政府从1998年起每年举办“8.18”或5.28梵净山国际旅游节中,借此机会利用报刊和新闻媒体宣传铜仁,提出了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招商引资是目的”的战略,同时出版一本《黔东明珠》画册,宣传铜仁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的政策。还组织旅游团体游览“十里锦江”和其他风景名胜区。
2000年初,中央电视台来铜仁采风,拍了部分民俗风情的内容。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为迎接西部大开发,2000年8月26日至9月2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2000年看贵州》全国电视台异地采访大型活动,全国共有28家省级电视台参加了这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根据地委、行署领导的指示,铜仁地区抽调精干力量,精心制作报送参赛选题,全力以赴协助摄制组拍摄了3部外宣电视片,其中《无限风光在锦江》荣获三等奖第一名。并在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电视台播出。
第二节 旅游机构与基础设施
一、旅游机构
铜仁市至今未有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业务一直挂靠在政府办,无人具体抓此项工作,有些旅游景点由部门管理。1985年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铜仁县旅游公司,系国营经济性质。1993年7月为“中国旅游协会”成员单位,“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成员单位和“贵州省旅游协会”成员单位,涉外旅游定点企业。公司注册资金84万元。固定资产评估237.8万元。房屋1栋540平方米,大中小客车21辆,干部职工67人,公司下设:
旅游车队:承接铜仁至全国各旅游景点长途旅游客运业务。
黔东博雅斋:经营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物字画、黄金饰品等。
旅游部:承接涉外旅游和铜仁至全国旅游景点旅游业务。由于经营不善,该公司于1997年解体。
另外铜仁地区旅游局驻铜仁,他们也组织承办部分旅游业务。
二、旅游基础设施
铜仁市是黔东地区和湘、鄂、渝、黔四省八县市边区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得益于锦江水运上达江口、下抵洞庭,早在400多年前就有“舟楫往返,商贾云集”的盛况,史称“黔东护商栈”。解放后的50年来,建成百货、服装、医药、五金、建筑、纺织、农贸、书店等10多家大型商场,水果蔬菜、粮油、建筑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小型商场100多家,门面万余个,进一步形成了以铜仁市为中心的武陵商贸枢纽。
在道路方面:境内交通干线主要有铜(仁)渝(重庆)、铜(仁)吉(首)、铜(仁)玉(屏)、铜(仁)遵(义)4条,境内公路里程达730千米。现已乡乡通公路。
在通信方面:1998年邮电局(所)19个,邮路1138千米,程控电话3.5万门,全市安装电话13327部。无线寻呼13639户,移动电话1895户,实现乡乡通电话。
供电方面:境内建成50千瓦以上水电站23座,主要有漾头电站、施滩电站、瓦窑河电站、芦家洞电站、三级电站、水电装机容量27050千瓦。电网覆盖城乡,乡村通电率达100%,199列为全国100个电气化县之一。
供水方面:建成自来水厂3个,主要有国家“九.五”重点项目,日产10万吨供水工程,桐梓坳、城南供水厂等,供水日产可达12.5万屯,能够满足未来城镇30—40万人和工业用水。
公交方面:城区拥有各种机动车3324辆,其中:中巴车30辆、的士车330辆。这些基础设施必将为铜仁市旅游开发提供较好的条件。
饮食方面:铜仁的饮食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铜仁城区二星级宾馆有二家,一是锦江宾馆,二是梵宇大酒店。加之其他酒店宾馆、旅社、招待所全市共有60余家。床位约3000余张。主要的宾馆酒店有:
锦江宾馆 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紧邻锦江公园后门,在临江馆舍内可欣赏到瓦窑河坝上桥瀑布。宾馆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环境幽雅。内设高、中、低档各类客房110间212个床位,名师掌勺,菜谱独特,设备齐全,服务周到,是贵州省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二星级宾馆。
梵宇大酒店 位于市汽车客运站至新市桥地段,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铜仁涉外高星级旅游、渡假、商务大酒店,是“贵州省旅游定点单位”。酒店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可接待280人住宿和大中型会议。酒店以其高规格,高品味的建筑设施,形成铜仁十里锦江风景区的一道风景线。
金汇大酒店 位于铜仁市开发区锦江大桥桥头。隔岸对望是著名风景区东山寺,酒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方便,是会议,旅游、度假、商务活动的理想场所。内设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四至7楼设有豪华单人套房,高档双人、三人、四人套房。共200余张床位。还有歌舞厅、美容厅、KTV包房、直拔电话、电视、房内设空调、浴室,24小时供应热水,设备齐全精良,名师主厨,为各方宾客提供各种风味的佳肴。店内设有农行营业部,各方宾客办理存、取、汇款等金融业务极为方便。
民族宾馆 坐落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花果山脚下。内设有套房、标准房、三人间、四人间等客房。还有卡拉OK、桑拿浴、包房和大餐厅等多功能服务设施。是一所集吃喝玩乐配套齐全的宾馆。可承接150人的旅游团体和各种会议。
金龙大酒店 地处铜仁市中心西门桥东头。是以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的酒店,昼夜开放服务。有名厨师主厨。内设中、高档客房,并设钟点房,客房内设备齐全。酒店内有停车场,对来店住宿的客人实行免费停车。该店可承接100余人的住宿及大、中型会议。金龙大酒店位置优越,是梵净山国际旅游节指定的酒店之一。在此住宿,可欣赏到铜仁市最繁华的街市夜景,可领略少数民族山歌大对唱的民俗风情。
东山宾馆 地处铜江大道街心花园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内设双人间、三人间、豪华单间,可供70人住宿。有歌舞厅、美容厅、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白昼营业,欢迎四方宾客。
铜仁市政府招待所 位于市政府大院内,内设低、中、高档房间,200余个床位,有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餐厅一次性可接待200余人。
市武装部招待所 位于车站对岸的环西路。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中、低档床位70个,餐厅可容150人,停车场500平方米。
双江旅社 位于客车站对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内设单人、双人床位60张,有录像室、洗澡间。餐厅一次可接待200人。
铜仁饭店 位于民主路休闲街,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内设单人、双人房间,共有50张床位。
陈公馆酒楼 位于环西路,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内设单人、双人房间20套。可接待100余人的会议、团体。
南海明珠大酒楼 位于锦江路铜岩河岸边,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以娱乐设施为主。内设歌舞厅可容100余人,KTV包房10个,饭厅可容140人。停车场800平方米。尤其是歌舞厅设备精良,是广大娱乐爱好者的好去处。
龙井酒楼 位于大十字南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一次性接待客人500人,设有雅室4个。大众菜谱。
城北酒楼 位于小十字,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一次性接待客人600人,大众菜谱。
天涯酒楼 位于小十字北侧,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一次性能接待客人180人,内设歌舞厅有60平方米。
千禧酒楼 位于大十字、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内设高档包房,餐厅一次性可接待500客人,大众菜谱。
第三节 接待服务
1981年,九龙洞风景区开始对外开放,铜仁县尚未具备陆路、水路交通等必需设施,因而没有开办旅游服务项目。游客基本上是自行以步代车或自找车船。对省、地有关方面前来踏勘视察的人员,则以县人民政府的机动车辆解决陆路交通和租请民用机动运输客船解决水路交通,以县人民政府招待所作为食宿服务基地。
从1985年至1996年先后接待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各界人士来铜仁旅游观光和考察投资达8000余人次。先后组织涉外考察观光旅游团7个200人次。凡是为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来进行视察和踏勘规划的各方人士,服务接待工作仍由市人民政府及所属相关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部门承接办理。在旅游设施尚不俱全的情况下,各方名人雅士们饱览了铜仁风景名胜后赞不绝口,不少人乘兴题词撰联,或著文登在报刊上,向国内外介绍了铜仁风光。
第四章 景源保护与规划
第一节 景源保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人民政府作出开发风景名胜资源的决策后,有关景源的保护问题也相应提上议事日程。
1980年4月,周逸群烈士故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东山风景名胜保护区列为首批县级保护单位,1985年又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并拔款43万元进行修复。还采取培土、更新等有效措施,对东山古树、林木进行保护,使“东山楼阁”再现。同时发出通告,明令不许对景区的植被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采取任何破坏性手段,严禁开山采石。1981年九龙洞风景名胜区列为县级风景名胜保护区,1987年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旅游区。1981年先后列为县级文物名胜保护单位的有:铜仁古城垣、莲花寺、铜岩、水星阁、莲池庵、文笔洞、川主宫、陈建华烈士故居。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名胜保护单位的有:罗忠义烈士暮、滑石复兴桥、白果树、牟家坡悬棺葬。1990年列为市级保护文物名胜保护单位有:中南门福音堂、中南门天主教堂、清真寺、下南门福音医院。凡是列为市级保护的文物形胜单位均立碑或挂牌写上“市级文物形胜保护单位”的标志。建立卡片档案。凡是对文物形胜保护区有污染或影响的生产加工厂家令其撤迁。使锦江沿岸的各类景观得到保护。至2000年,市境内各景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革命烈士故居由于受到有关政策措施的保护、没有遭到较大的人为破坏,所以,才使铜仁成为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集山、水、洞、桥于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也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铜仁山水甲桂林”的赞誉。
第二节 景源规划
一、规划原则
铜仁市以自然景观、十里锦江和九龙洞风景区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做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延续资源寿命,发挥永恒效益。加强对铜仁市境内旅游资源,特别是十里锦江和九龙洞风景区的环境保护,把铜仁市建成一个以十里锦江和九龙洞风景区为主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山青水秀的生态旅游城市。
二、景源规划
将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感。市境内全部纳入保护范围,重点是保护铜仁城区四周、锦江流域两岸即坝黄、和平、漾头、六龙山、云场坪等。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理,增强环境保护约束性,促进铜仁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保护生态资源,一是大力植树造林,在保护好天然林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走先植速生林,成林后更植常绿林之路,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把铜仁市建成生态旅游城市。在近期要初具规模,在中期要形成规模,在远期大成气候。近期内重点搞三江(大江、小江、锦江)流域两岸500米内植树造林,铜仁城区四周1千米内迁坟还林,坝黄、和平油桐区以及25度以上坡度退耕还林,特别是铜仁城区沿江大道至锦江两岸100米内退房还林。要加快农村电气建设步伐,降低农村用电价格,用电、液化气等解决民用燃料用柴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为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创造条件。在农村实行产业转移,因农村传统产业破坏性很大,污染性很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保护生态环境。
对风景区内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已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有:严禁携带任何捕猎工具进入景区和在景区捕捉任何飞禽走兽,及爬虫和两栖类动物,严禁在景区攀折花木和挖掘盆景、野花、药材、经常注意防治植物病虫害,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资源,加强景区内各种条件的良性循环,使各类旅游景区随着不断地开放进程而更加完善。
上一篇:铜仁府志卷之一
下一篇:暂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