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阳戏传承人——刘洪长

发布时间:2015-05-20 00:00:00.0 | 作者:碧江区图书馆 | 阅读次数:1260次

铜仁阳戏传承人——刘洪长

 

在铜仁碧江区瓦屋乡现在仍然有一个古老的剧种“阳戏”, 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瓦屋曾是刘氏施溪长官司的司治所在地,刘氏家族元末明初从中原移民到此,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中原的傩文化也随着移民到来而流行于此,后来傩堂戏与当地的花灯及山歌等地方戏剧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地方小戏剧种——阳戏。

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

刘洪长1978年(13岁)开始接触传统戏剧,先后跟从刘开贞、刘开汉等师父学习传统阳戏,后又跟从刘云江、刘开普等师父学习傩堂戏。1982年,先后跟从刘开贞、刘开汉等师父学习传统阳戏,掌握了小旦腔、正旦腔、花脸唱腔。后又跟从刘云江、刘开普等师父学习傩堂戏。1985年,拜黄家寨的老艺人刘开顺(艺名刘天送)为师,学习内坛法事(傩堂神戏),成为瓦屋老戏的传人。1984年——1989年,参加瓦屋区业余剧团,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在此期间编创了部分现代剧目有《红灯记》、《张二嫂算命》、《补缸》、《赶场》等。

1989年——2005年,剧团解散后,刘洪长自组了瓦屋阳戏傩戏剧团,开始传授技艺和演出。他主演的剧目有《祝枝山搬兵》、《薛仁贵征东》、《蟒蛇记》、《九龙刀》、《薛丁山征西》、《三妻两状元》等几十台传统戏剧。

刘洪长擅长旦角,也唱小生和花脸,不但会唱阳戏,还会唱傩堂戏、花灯。

早期的阳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虽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动大都还是季节性的,班社也多是临时组合,艺人是半农半艺、半工半艺,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堂屋。现在的阳戏演出大都与傩堂戏结合,大都在只能依附于内堂法事在冲傩还愿时与神戏同时上演。(田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