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然后风雅

发布时间:2015-05-20 00:00:00.0 | 作者:郭建军 | 阅读次数:794次

附庸,然后风雅

                 郭建军

 

   

        风雅原是个大词,出自《诗经》,与“天下”、“根本”之类的语境有关。后来变了,变成了小词,风流儒雅之谓也。再后来,又变成可有可无的虚词,不过它终究是个好词,因为人们待它特小心,不轻慢,不随便附庸,常怀敬畏之意。常理,凡令人敬畏的,多半与天有关。

        风雅原出天然,是禀性中物。而禀性是带花纹的大理石,不是可以画最新最美图画的白板,听起来多少有些令人悲观,好在人与生俱来的还有另外一样东西,就是糊涂。糊涂的意思是人生而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谁自以为有自知之明的话也不一定可靠。因此人不必过早地妄自菲薄,认定自己或自己的后代天生与风雅无关。

       与风雅“有干”有什么好处?好处其实很少。对多数人而言,风雅的好处通常仅见于恋爱一端,就是容易多拨动一根别人的心弦,仅此而已,因为要说服别人嫁或娶,理当有更多其他的好处。退一步讲,就算这一项好处超常发挥,恋爱季节本身在一生中也顶多占一袋烟工夫。风雅肯定不具有普遍持久的竞争力。

       不过,掉过头来想,其实某些知识肯定不是力量。知识有什么好处?然则,仍旧有国际关系专家并非离题千里地着迷于外星人,也有房地产商人并非不务正业地琢磨孔子。就是你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要在百忙当中挤出点上网的时间,连睡在床上也在为明天去论坛发点什么挖空心思——这就已经开始与风雅有关了。看来风雅从不管有没有好处。

       一旦风雅成了习惯,有了规模再加上适当的反思,便达成了文化的内容。文化是翻版游戏,一面是动若脱兔,非得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另一面则是静若处子,风神淹然。两面翻来翻去搅成一锅,像揉面团,文化便一呼一吸地活将下来。设若仅留下一只疯狂的兔子没命地飞奔,文化的神经怕是支持不了多久。可见,风雅还是有其无用之大用的。

       那么风雅如何得来?窃以为要靠附庸。要附庸,勇气、自信、追求、精神和舆论显得格外重要。与人生中许多其他对策一样,有1%的希望,就得付出100%的努力。大理石的花纹要靠打磨才会显现,人的天赋也要伺机才能冒凸,然后方谈得上磨砺成器,而这一切都得用上附庸的功夫。多少犹太生意人,就因附庸了牛津哈佛(哪怕不巧附庸的是商学院),才给世界贡献了那么多旷世伟大的儿子;多少中国乡下的母亲,就因贫寒中附庸了文字书本,才使我们看到了一本本一篇篇一行行的今才子书。就算我们自己,也是因为附庸了某种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才勉强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着阴阳调和,不致大动肝火。附庸风雅是何其的好呀!

       设若你把送朋友XO的钱用来送一套《大英不列颠百科全书》,余钱还够送自己一套,看多少算多少也是好事,藏诸书架,传诸儿女,儿女说不定由此沾染了书香,启发了智慧;倘儿女不才没能风雅起来,尚有儿女的儿女。古训所云“三代承风,方成世家”的意思就是一代一代坚定不移地附庸下去,至少三代,定当成功。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则是对其负面结局的中肯提示。

        说到底,附庸风雅是人类向美向善向文明之心的一种率真表达,虽难免伴随些小麻烦小尴尬小幽默,终归是大势所趋英明之举,既比附庸金钱附庸权力来得高尚,也比附庸港台明星和“韩流”、“日潮”来得便利。因此,我们不妨沉住气,附庸,然后风雅下去。


上一篇:暂未数据

下一篇:牙 痛 不 是 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