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坚守(莫奈何生产工艺)

发布时间:2012-07-23 00:00:00.0 | 作者:田丽平 | 阅读次数:1129次

一个人的坚守

 

作者:田丽平 来源:铜仁日报

 

 

      你用过莫奈何吗?如今,我们已再难看到人们用莫奈何捶捣花椒胡椒了。莫奈何,对年轻人来说更是陌生,而做莫奈何这一古老技艺的人也越来越难看到。铜仁原有一个加工厂生产莫奈何,产品还出口创汇;后来,由于用的人减少,销路变窄,生产停止。半个世纪后,逐渐没落的莫奈何,仍然有一个人在坚持……

 

没落消亡

 

人类的厨房用具源远流长,商周时期用来煮肉的“鼎”,后世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古董。那些在河姆渡和半坡,人们曾经用来取水、烧煮的器物,更不用说,现在已是人类文明难得的遗产!我们儿时用过厨房里的器物,比如臼和槌组合的莫奈何,就没有“鼎”那样的好运气,正在默默地从人们的厨房里消失。
      莫奈何,曾在厨房里舂制食品作料的用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臼里用槌捣的多半是花椒胡椒等类香料,一番捶打捣成粉末后用于烹调。
      如今,在我们身边,有老年人的家中或许还有这种舂制食品作料的器物存在—— —将这对重要工具清除出厨房的敌人,应算是现代生活,还是日新月异的食物加工机器?我小时候还用过莫奈何,打着喷嚏舂花椒胡椒粉末,然后妈妈会向那些新鲜的冒着柴火、辣椒、大蒜味道的一锅肉里加上花椒胡椒粉末,味道极美。再后来,母亲就开始到集市买包装好的花椒胡椒粉末使用,菜的味道却再不若以前那么鲜美,虽然我对这种加工好的花椒胡椒粉末颇为不喜,但是年迈的母亲认为这样少了许多麻烦,我也只好随母亲了。慢慢地,我发现现在家庭用莫奈何的也几近绝迹。

 

一个人的坚守

 

据文献记载,“莫奈何”系采用优质檀木纯手工制作而成,是武陵山地区独树一帜的传统工艺产品。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美国人称赞之“中国人太聪明了!”20世纪60—70年代,铜仁“莫奈何”由贵州省美术公司负责出口创汇。这是一种舂制食品佐料的用具,如用其自磨咖啡,更具原汁原味。其臼、槌分而不离,连为一体,却能舂揉自如,捻搓随意,既实用,又颇具艺术观赏价值。
      4月20日,记者在碧江区金滩片区一小作坊见到了已经消失许久的莫奈何。但它已不再是人们用来加工食品佐料的用具,而成为了一种旅游纪念的工艺品。工作坊里,只有王桂花一人在加工,桌上摆放着一些成品和半成品。木质纹理很好,臼身雕刻着神态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
      王桂花,37岁,作坊负责人。她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铜仁曾有不少会做莫奈何的人,还有一个有名的木器厂。王父就是工厂的老师傅,其手艺也是传自王桂花的祖父。王桂花因对一辈子辛勤养育子女的父亲特有情怀,在年迈父亲的要求下,学上了莫奈何加工技术。她在学习中发现,莫奈    何的工艺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面对已处于失传边缘的莫奈何工艺,王桂花决定将其延续下去。
      走进王桂花的工作坊,一个个莫奈何展示在柜台上,其中一个3公分的小型莫奈何,据说是王父特意为她保留下来的,看上去似乎有了些年月。屋子里堆着许多制作莫奈何的原料,都是精挑细选的檀木。
      一个莫奈何到底是怎么制成的?王桂花娓娓道来:“莫奈何由臼和槌组合,都是纯手工制做。看似工艺简单,其实却十分考究,需28道工序。”王桂花,制做莫奈何已经两年,有时赶工差不多两天做一个,不着急时则三四天做一件。
      2010年,王桂花放弃多年经营的餐饮生意,投资30多万元创建了莫奈何加工公司—— —铜仁市远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由其父手把手地传授制作的工艺步骤,她一边认真学,一边用笔记下每一个细节、步骤、工序。在父亲的指点下,她完成了第一件莫奈何。当年9月18日,失传已久的莫奈何终于重现于梵净山旅游节的工艺品展览会上,很多客人都觉得很有意思,纷纷购买留念。
      王桂花说,她每天早晨七点准点起床,打扫完屋子卫生,吃完早餐,就匆匆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都快中午了,怎么你一个人上班?”“没有销路,库房还有300多个没有卖出。”王桂花说,今年3月以来,因受销售市场制约,工人走了,作坊停产,每天厂房里就只有她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的日子,挺心寒。”王桂花说,好在时间长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子。
    其实,面对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王桂花觉得,丢了总太可惜;加工吧,市场太窄,利润空间极小,难以支撑下去。“投资30多万元生产加工莫奈何,一年到头仅销售50来个,收入不到1万元,工人工资都  以支 付……”王桂花的哥哥说,这一切虽让妹妹痛心,但为了传承这个濒临失传的技艺,王桂花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情有独钟,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只身坚守着……

 

传承的希望

 

据了解,一些为人称道的老品牌逐渐走向没落消亡,就因其失去了“使用价值”而要被迫退出市场。以前很有名的莫奈何,一度作为铜仁特产出口创汇,辉煌耀眼,如今却仅作为一种工艺品存在,“市场价值”自然不堪从前。
       4月22日,记者在梵净山景区一纪念品专卖商铺调查发现,商铺柜台上摆放着各式的贝壳、塑料饰品、珍珠项链,却难见具有铜仁本土特色的莫奈何。“全景区仅有一家销售,生意不好,我们也不敢进货。”在梵净山景区,我们找到那家销售莫奈何的店面,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浙江义乌小商品,生意不错,具有本土特色的莫奈何却显得异常孤独。“莫奈何有本土特色,人人都称赞,但价格偏高,问的人多,买的人少。”“几十块钱的简单纪念品卖得比较好,而莫奈何却在100元上下,当然就不太好卖了。”不少店主说,很多游客出来旅游,回家时想给亲朋带点纪念品,一般就买“量多价低”的工艺品,好看又实惠,“价格偏高,游客一般不会买,就莫奈何现在这个价格,很多游客难以接受,舍不得买。”“销路窄,莫奈何前景堪忧!”据了解,铜仁莫奈何工艺最大的问题来自于自己:原料贵、销路窄、缺乏后继人才,活路因此受“卡”。“比起那些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传统工艺品的价格基本上没有优势。”王桂花说,一个成品莫奈何,需28道工序才能完成,整个流程需要两天时间,全是手工制作,耗时长、产量少;而且,因需优质檀木,材质要求高,成本自然就高。
      真让曾风光一时的莫奈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既然没有人用,那就给人看吧。”“大莫奈何渐渐失去市场,那就让‘迷你’小工艺品莫奈何来找回市场吧。”王桂花很淡定。她说,钱赚多赚少无所谓,关键是这东西没消失就好。
      曾经是人们生活厨房里必需品的莫奈何已成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莫奈何精美的工艺品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又展现着民间艺术的魅力。但如今,莫奈何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其制作工艺亦已濒于绝迹。王桂花,在保护和继承这份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希望它能成为铜仁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